粒史學加000139《史記》卷五〈秦本紀〉31:最後一塊拼圖出現之際,國君卻離我們遠去?!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於雍。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韓王衰绖入弔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視喪事。
──────────────────────
執政超過五十年的秦昭襄王,在他在位第五十一年,發生了幾件大事:
1.將軍「摎(ㄐㄧㄡ)」進攻韓國,攻佔了「陽城」、「負黍」城,並殺了四萬人。
2.攻打趙國,攻佔了二十多個縣,斬獲首級九萬。
3.夾在秦國與東方六國之間的西周國君「武公」背叛秦國,和各諸侯訂約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關卡進攻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的交通被阻斷(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
秦國於是派將軍「摎」進攻西周國。發現自己選錯邊的西周國君趕緊跑到秦國叩頭認罪,願意接受懲處(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並獻出他全部的三十六個城邑和三萬人口。秦王接受了這些城邑和人口後,讓西周國君回去自己的領地(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換言之,此時的西周國除了首都之外,其餘城邑與人民都獻給了秦國。
隔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在位第五十二年,獻給秦國的周地民眾陸續向東方逃亡,周王朝的傳國之寶─九鼎被運進了秦國(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王朝從這時候起就算是滅亡了(周初亡)。
秦昭襄王在位第五十三年,天下都來歸服(天下來賓)。但魏國由於最後才來,秦國便派將軍「摎」去討伐魏國,攻佔了吳城(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這一年,韓國國君也來朝見;魏國國君甚至把國家託付給秦國,都聽從秦國的命令(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
隔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在位第五十四年,秦王在之前的國都「雍城」南郊祭祀上帝(王郊見上帝於雍)。看來,秦昭襄王已經認定他即將征服六國,一統天下。
但兩年後的秋天,秦昭襄王去世,他共在位五十六年,接著由兒子秦孝文王繼位。
秦孝文王追尊自己的生母「唐八子」為唐太后,並與昭襄王合葬一處(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這一年,韓國國君穿著孝服前來祭弔,其他諸侯也都派他們的將相前來祭弔,並參與辦理秦昭襄王的喪事(韓王衰绖入弔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視喪事)。
──────────────────────
終於,我們花了整整五天,簡略地看完了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的執政歲月。
對於這位秦昭襄王的印象,似乎只有不斷地打仗而已。但為何在前幾篇文章裡,那個漫無目的隨意發起戰爭的秦昭襄王,在執政後期的近二十年裡,卻逐漸把重心放在只攻打鄰近國家,而不再攻打遙遠的齊國或是燕國呢?
原來,司馬遷在這段歷史中漏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那位在秦昭襄王三十六年來到秦國,並提出「遠交近攻」的范睢。有了范睢的規劃,秦國才終於把火力集中在周遭國家,進而出現「長平之戰」的大勝。
為何司馬遷〈秦本紀〉中完全沒有提到後來也當過秦國丞相的「范睢」呢?原因倒是不得而知。但這位幫秦國制定戰略方向的丞相,對秦國征戰六國有了明確的戰略指導。
另外,在上一篇文章裡,曾提到「白起」對於秦昭襄王的勸諫:他認為長平之戰大勝趙國後,秦國不應該繼續攻打滿懷仇恨的趙國,以免事倍功半。結果,在惹火秦昭襄王下,武安君「白起」被迫自殺。但我們從接下來的記載中也發現,秦國在白起死後幾年裡,確實都把攻擊重心改放在魏國或韓國身上,暫時沒有攻打趙國。可見,白起之死主要是因為秦昭襄王無法接受自己的意見被當面反駁,但秦昭襄王終究還是有聽進白起的建議。
在范睢的規劃,以及白起的勸諫之下,秦國直到秦昭襄王晚年才終於有了一套完整的一統天下戰略,再加上這位不有名的將軍「摎」領兵打仗下,秦國的統一指日可待。但此時,秦昭襄王卻離世的情況下,是否會對秦國征服各國埋下困境?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