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偶希都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偶希都理
·
·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一場令人極度缺氧的展覽。

一件由美術館變身的巨型作品。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以忠泰美術館的空間為基礎共同創造,企圖打破框架,藉由樓梯、天井、氣囊、木作等裝置,將美術館變身為巨型作品,呈現建築與藝術融合的可能性。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進入「現場」,從大廳盤旋而上的天井階梯開始,通往二樓的巨大白色氣囊,而這也是藝術家王德瑜創作中常見的概念。之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粉紅心型氣囊也是同樣的概念,只是氣囊由小變大,顏色從粉紅變成白色。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不得不說,氣囊真的是一種非日常的空間,身處陌生的環境中,自身感受開始無限放大,光影、聲響更為明顯,相較於之前在市立美術館的粉紅心型氣囊體驗,只能在既定時間、狹窄空間感受,此次空間變大,或坐或走,時間較為彈性,也多了探尋方向。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至於文章開端提到的極度缺氧,真的純粹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若說此展所謂的「感知」,是意圖讓人感受看不見卻真實存在、難以言喻的感覺,那麼真的算是非常成功…

因為進入「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展覽,個人最明顯的感知就是「缺氧 缺氧 缺氧」!

戴著口罩,本就難以呼吸,再加上展場內不流通的空氣,幾度都因缺氧想暫離,然而還得在工作人員不太理人、沒有任何指示牌或標示的情況下,自行找尋薄膜出口…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只能說概念本身是新穎有趣的,但適合辦在全面開放不用戴口罩、能夠自由呼吸的時期,以及換上友善的工作人員的情況下。


提醒:

該展覽分時段入場參觀,需先至網站預約購票,還有入場時得先寄存隨身行李及脫鞋入場,記得穿襪子,也別帶著大行李前往(寄存箱蠻小的/需用10元硬幣開關)。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期:即日起至2023/02/12


#感知現場

#建築藝術跨界展

#忠泰美術館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旅遊/電影/閱讀/日文教學,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taiwan/home

【偶希都理 環遊世界~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ri_world/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偶希都理臺灣旅遊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