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濟學原理》
如果說現代社會有什麼顯學,經濟學當屬其中之一。我們可以不懂地理,不懂文學,甚至不碰政治,但卻無法從生活中脫離經濟的影響。無論是要理解新聞中“量化寬鬆”“非農就業”等令人似懂非懂的名詞,還是為了強積金選擇投資項目,都需要我們對經濟學有基本認識。
懷著這個理念,我早前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閱讀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Gregory Mankiw 所寫的巨著《經濟學原理》。這本書將近九百頁,內容大概相等於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程。至於我讀完以後有沒有獲益良多,甚至脫胎換骨?很可惜並沒有-- 始終很多經濟學的概念都偏向理論化,例如“完全競爭市場”、“消費者選擇理論”等,難以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不過透過研習經濟學,至少我們能更了解自己,也能更了解這世界的面貌。
首先,透過經濟學的研究,我們更明白直覺的限制。我們的大腦雖然有強大的運算能力,但也有其專長和弱點,例如它擅長圖像辨識,卻不精於計算概率,作出理性的博弈選擇,或得出供求之下的利害關係。所以當我們面臨以上的問題時,便不能單憑直覺,反而需要用理性仔細推論。有一個例子是,假設有人提議政府開徵“奢侈品稅”以懲罰有錢人,因為直覺上他們需要花更多錢買奢侈品;辜勿論這提議是否合理,但“奢侈品稅”真的能懲罰有錢人嗎?經過供求分析,我們會發現由於有錢人除了奢侈品外還有很多其他消費選擇,例如哥爾夫球會籍、遊艇、旅行等,所以奢侈品的需求比供應更有彈性;如果真的開徵“奢侈品稅”令奢侈品價格急升,最終受害最大的,反而是製造奢侈品的公司和受僱的工人。
其次,經濟學給與我們一個理解世界的角度。在經濟學的框架裡,市場和自由貿易是最有效協調資源的方法。透過以價錢為唯一指標,供求雙方能夠有效取得平衡,得到最大成果。當然政府也有他的角色,例如制定規則、保護產權、及協調公共資源分配,例如防止自然資源被濫用,以至安排大型煙花表演等。不但如此,在經濟學的分析下,我們所見到的日常現象往往得到更明確的解釋-- 為何電影票要分為成人和長者?不是因為電影院體恤老人,而是因為電影院會按個人的消費意願制定不同價格以提高收益,這現象在經濟學上稱為“價格歧視”。為何飛機師的薪酬比巴士司機高?除了因為飛機師要求的技術比較高外,也因為工人的工資與他們的邊際產量值(產量 x 產品價格)有關,所以當我們願意付高價購買飛機票這產品時,機師的工資自然比巴士司機更高。
當然,如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經濟學擅長解釋已有現象,卻不擅長預測未來。一方面這是因為整個經濟系統過於複雜,難以用一套理論完全解釋,或於預測過程中納入所有變量;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經濟學(尤其是高深的經濟學)喜歡用數學建設模型,結果表面上言之成理,頭頭是道,但與實際情況卻可能有不少差距。而且當一個模型是建設在另一個模型之上時,當其中一個理論出現問題,整個系統自然也可能出現滑坡的危機。
不過,為了協助施政,無論是獨裁還是民主政府,都會借助經濟學來指引方向。例如最近十年流行的,就是凱因斯的總需求總供給理論。根據這理論,當經濟危機令市場的總需求下降,政府便可主動介入,透過增加開支,或增加貨幣供應來補償。目前各國採用的量化寬鬆措施,背後理念都是基於這套理論。有趣的是,經濟學說的流行往往有其週期。凱因斯的理論曾在戰後盛極一時,然後又在列根和戴卓爾夫人鼓吹的新自由主義下銷聲匿跡,直至最近才再次成為顯學。現在即使疫情未過,各國股市便已在大量資金的支持下欣欣向榮。不過這究竟是救命靈丹,還是飲鴆止渴,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