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俗諺語小詮說 ﹝2﹞

李建崑.Paulos
·
(修改过)
·
IPFS
·
台灣民俗諺語

一鄉,一俗;一家,一業。  

   一鄉有一俗,風俗各異,大家都懂,所以才說「入鄉隨俗」。鄉俗之形成過程與緣由,也的確不是外地人所能盡知。一個異鄉人能融入在地,固然最理想,但容易嗎?若非長居該地,而且把他鄉當故鄉,未必能夠被在地人接受。我們看到當年許多外籍傳教士來到台灣,他們講台語,做好事,興善業。都把自己當在地人,終身奉獻給台灣,於是贏得民間極大的尊敬。

   但是台灣先民這個諺語,還是帶一點「世故的」見地,並非強調鄉俗的「歧異性」,而是歧異既然存在,予以尊重便是;同樣的,不同人家,有其不同的家業,他人要幹什麼勾當,要做好做歹,與我什麼相干,何必多管閒事?

人心肝,牛腹肚。

  民俗諺語的可愛,在於素樸與深刻。用身邊常見的事物,道出深刻的警世意味。人的心肝體積甚小,牛的肚腹體積卻很大。但為什麼人心可以比牛肚腹還大?當然那是從慾望層面得來的結論!台灣先民不過用了簡單的對比,就強烈彰顯出慾望之無比巨大。這條諺語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味!。

九甲戲,崑腔做。

 「九甲戲」是閩南劇種。以民間遊藝的「粧人」、「粉閣」、「宋江陣」、「打花操」為基礎,結合閩南民歌與「七子班」的身段唱腔,用的大陸北方武戲的鑼鼓。常唱的戲碼如《呂蒙正》、《陳三五娘》,都是民間故事。九甲戲隨著閩南移民傳到台灣,本來就是比較俚俗的戲種。

  「崑腔」就是崑曲,起源江蘇崑山,卻是流傳明、清兩代的文人藝術。在先民心中,九甲戲與崑曲,有如天差地別。於是世故的老一輩,每每以此嘲諷那些「演歹戲,卻故意唱好曲」的年輕人;要他們少搞花樣、障人眼目。我們從這條諺語中,不難見及台灣先民是深受中華文化薰習的。連打個比方去諷刺人,都還這麼有素養。

七十不打,八十不罵。

   年紀大了,思想定型了;一旦「三觀扞格」,衝突起來可不得了,大打一架都有可能。但是台灣先民社會,還是有一種厚道,就是「七十不打、八十不罵」,說是敬老尊賢也好,總之就是不會和七八十歲的老先生、老太太起太大的衝突;萬一起了衝突,也就算了。因為不可打罵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氣,這當然也是先民的美德。只可惜這樣的好風氣,在台灣已經快絕跡了。

千斤力,不值四兩命。

   台灣先民的生存環境不易,以飲食吃穿為先。所謂「一食,二穿」是也!論到人的能力,有人或許擁有「千斤」之力,能力高強;但並不表示他有機會享有努力的成果。因為還有命運的變數,命運總會捉弄人。

   說到命運,先民的算命術當中,喜用銀錢斤兩來稱量福氣。有一種說法,「四兩命」最有福氣。故謂雖有千斤之力,還不如具有四兩命的人能享福。各行各業英年早逝的賢達菁英太多了,不能不讚嘆先民這條民俗諺語,已看淡富貴的縹緲,也道盡命運的弄人!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建崑.Paulos原籍台灣新北市,曾任大學教師。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熱情,甚願與時俱進、謙卑領受。唐代文學曾是個人教研專業,目前仍以閱讀、寫作為生活重心。曠觀寰宇、體驗生命、反思世道、散發正能量,將所思所感、發而為文,是最大的喜悦。拙作有幸得到文友青睞,感到榮幸!敬請多加瀏覽、批評、贊助、指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靜思筆記|馴服烈馬的智慧

書評書序
10 篇作品
浮生漫錄
4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