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是否偏頗?推拉式資訊?《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小豆
·
·
IPFS
·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新聞工作者佐佐木俊尚,介紹有關於網路閱讀的方式

⬛閱讀媒體分類

書中用兩個分類將媒體分類為四個象限,包含水平/垂直立場中立/偏頗

水平特性是廣,垂直的特性是深,藉由「平行×中立」媒體來獲得「新聞的輪廓」、「垂直×中立」媒體來得到「不同的觀點」,在認識「不同觀點」後,就能抓到「新聞的全貌」

⬛如何判斷是否偏頗

書中提到幾種方法,看穿觀點偏頗的媒體,例如

  1. 對事件的描述過於簡單,喜歡把話說死

  2. 把某個人當成「壞人」,煽動對立情緒

  3. 注意文章裡是否出現「需要留心的關鍵字」,例如「真實」、「真面目」、「懦弱」、「假面具」等

  4. 匿名證言或評論過多,新聞的來源不明,例如「檢調相關人士表示」、「熟悉業界的人士表示」、「專家表示」……

  5. 陰謀論,這時可以去查證資訊源

  6. 過於強調「正確」或「正確答案」

而在判斷權威方面,作者有在後續章節提到

可以閱讀官方專業網頁,獲得充分的背景知識,然後去看看文章中是否有出現這些詞彙

專家也可能改變,因此不能僅關注「某個特定的時刻」,還應該順著「時間軸」來做觀察

⬛推拉式資訊

書中提到,推式資訊和拉式資訊
」是「一個人就算什麼都沒有做,也會被動地接受到由對方所提供的資訊」;「」是「一個人主動去蒐集的資訊」、「是自己不刻意去尋找,就看不到的資訊」

並且建議不該只依賴推式資訊,否則會被推式資訊淹沒,優質內容可能會消失在其中

這讓我想到有時候在查資料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標題聳動的網路新聞,結果就一直點進去,但最後反而忘記一開始查資料的目的,忘記原本的目的,這種感覺就像是被推式資訊淹沒

書中提到一些方法,例如善用RSS、Pocket、用必讀程度區分等

我自己有採用一些方式,例如主動將一些的網站和作者的連結保存起來到Chrome書籤;有些文章可以先存放網址,先把主要搜尋目的完成,之後看看對這些文章感興趣與否,然後再看要不要讀;在讀文章的時候,思考這篇文章是否帶給我新觀點、是否有實用性、與我的關聯為何

另外我閱讀網路文章時,針對一些文章,會用liner這個軟體畫線,會在liner那邊有保存,之後可以把畫線內容複製存放到筆記軟體裡面,可以給大家作為參考

⬛知識管理

作者提到,如果是重要的文章,可以將筆記保存在數位筆記軟體

而人腦和電腦他認為可以互補,人腦記憶容量小,但卻善於創造「概念」,電腦沒有創造「概念」的能力,但記憶容量趨近無限

可以檔案附上標籤或標題,方便搜索,也可以用全文檢索,也建議紙本資料,拿到後掃描

我在閱讀網路的文章時,會把一些網路文章保存起來,用標題名稱去位檔案命名,但有時候可能有些文章內容,不一定可以標題判斷出來,但對我來說卻是重要概念,這時就可以為檔案上標籤

例如「科普閱讀演化論:幾個閱讀科普書的好理由──泛知識」的文章,提到科普書會結合科學和人文,這時我就可下標籤#跨領域;「耶魯大學校長新生演講-我們應該成為狐狸還是刺蝟?」多元學科視角,我也可以下標籤#跨領域,之後如果要寫文章時,也可以用Ctrl+F去搜索,做為參考資料

下標籤的時候,可以想想看,我以後搜尋時會想要用什麼關鍵字去搜尋

⬛書本

作者提到很多關於網路閱讀,那為何要看書呢?

作者認為,書能把資訊集中且全面地蒐集起來,幫助我們「更容易地掌握有關某個主題的整體輪廓」,超過五千字的網路文章很難讓人讀下去,因此書本在收納龐大資訊這件事情上有其意義,在「認識一件事情的整體面貌」這方面,可以扮演導覽員的角色

作者提到電子書的優勢,例如可以將畫線內容匯出和同步閱讀,這讓我想到我會用Kindle閱讀,再電腦和手機上有分別下載PC版和APP,另外作者也提到電子紙,是專門的電子書閱讀器,是以黑白畫面形式來呈現文字,比較護眼,我目前是沒有入手,之後也可以考慮看看

作者提到成功故事書的後見之明,有些成功方法,可能是成功者事後歸納的,因此建議我們不應偏食,只讀心理勵志或成功人士的經驗談,而是要橫向吸收更多「不偏頗的資訊」,幫助自己更加認識這個世界

這帶給我的啟發是成功經驗作為參考,失敗經驗也同樣要參考,而如果是從多位多人身上歸納的方法,或者是採用科學方法去調查的,又會比單一故事更加可信

然後閱讀時也應該多加思考,思考對方的方法,在我這個情境下是否適用,例如一些國外的方法,就可能在國內不適合,有些人的讀書方法,也該去思考在我階段是否能套用

⬛總體心得

這本書介紹很多關於線上閱讀知識管理的技巧,也提到一些媒體識讀的方式,可以當參考

而在知識管理的部分,也建議可以看「卡片盒筆記」、「打造第二大腦」、「防彈筆記法」等書和文章,然後依照自己情況整合出一套筆記方式,每種筆記方式也都會有不同用途,例如前一本就偏向創作,後兩本篇向任務,可以依照自身目的去進行選擇

在閱讀的時候,也可以去思考書中作者談到的內容是適用於自身,以及按照自身目的去進行閱讀和調整,例如裡面有提到一些關於推特的部分,我很少看推特也沒有帳號,所以這部分就可以快速讀過去,而作者是新聞工作者,但每個人職業身分一定有所不同,所以也會採用不同閱讀法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豆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讓遊戲成為高齡者好夥伴

遊戲好玩的一些錯誤說法&原因

大學後的學習焦慮,休閒時候卻自我批判和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