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从业者的苦涩处境
刚好这位猎头的操作也正好顺延上一篇的猎头的下行。这位猎头把候选人们拉到一个微信群里,然后在每周固定时间在群里发布本周职位,让候选人们自己检索、查阅、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就按猎头指定的格式发送简历到猎头的邮箱。这种方式不正是常规的发布职位然后应聘者投简历吗?还需要猎头干什么?既不沟通合适候选人的简历和背景,也不按照需求筛选人选然后认真沟通,发布岗位信息然后坐等候选人自行核对然后再投递,已经是挂猎头名义做着街道居委就业辅导中心的工作。
正是因为猎头在群里发布招聘岗位信息,引起了群内品牌从业朋友们的讨论,好几位都在哀叹,品牌的岗位没几个,要么就是品牌岗被要求去做营销要背销售KPI,继而说到各自行业品牌岗位近年来的不容易,是否没有发展前景应否提前计划改换赛道,云云。
品牌从业者的困境,根源问题是企业经营者对品牌投入的意识和意愿,由来已久。简单列举几个在我过往工作中遇到过的案例。
案例1,一家深圳的酸奶企业,在市场上很多人都误以为是外资品牌。从来都只生产、卖货进渠道,不做营销更不经营品牌,销量也很不错。某年因为负责品牌的人入职于是做了很多前期工夫准备招标品牌代理服务商但是收到方案提了几次意见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不做。老板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我之前没做品牌生意都做这么大,现在投入资金和资源在品牌上,但是对生意不见的有实质性的提高,我为什么要投钱做。这也是很多中小型企业主的想法。
案例2,一家中式快餐企业,是国内第一家做中餐标准化的快餐龙头企业,在早期聘请叶茂中老师做的品牌定位,这个品牌定位确定下来之后一直没有更新过。在某年准备扩张业务板块、扩大店铺数量的升级转机,想要刷新品牌。注意,是刷新,不是摒弃原有品牌推倒重来。方案都做好了,到董事会决议的时候被股东否决。股东的思路是,原来的品牌还能用,还有市场价值,为什么要刷新,为什么现在要刷新,再用用,等不得不刷新的时候再来考虑。说白了,股东最关心的是投入和产出,对于品牌的投入,短期内会增加支出,短期内无法快速提升营收,就不是符合股东利益的投资。
案例3,中外合资企业,日资品牌,中方多年来在品牌方案上都投反对票,因此该日资品牌从当初通过成立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在吃品牌的老本,产品有在卖但是品牌和营销一直不投入不进行,渠道和经销商也一直在要求,但是就是不投入,导致产品在渠道推进越来越困难。在合资企业的合资期限到达之前,日方决定不再以合资企业方式经营,重新成立独资企业,自主品牌经营投入。中方的思维一部分是案例2的股东利益主导思维,一部分是案例4的风险思维。
案例4,华南区航司,拥有中国最多飞机的机组。每年都有预算投入品牌经营管理,但是与案例2一样,品牌只能维持不能刷新,最根本的理由是该品牌也属于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任何改动都会牵涉繁复的流程,需要经过众多迂腐的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核,往往花费大力气而徒劳,最难的是“如果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没有任何人或部门愿意承担,于是也落入公务员体制的“不做就不会错”的困局。
与案例4同样的,在建国初期公私合营整合进国有体制内的很多民间老字号品牌,现在也是被束缚着不能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只能一直维持着原来的状态,日渐老化与市场与时代脱节。
所以,在中国就只剩下外企和外资更强势的合资企业会持续地经营品牌,也就是会有品牌工作相关的部门、团队、职位。而上述的国资委企业、合资企业、中小型私企,对品牌的需求要么是唯唯诺诺承接领导指示做事的螺丝钉,要么只是老板遇到某个瓶颈或者听了某位老师讲课忽然产生的想法,想要先把人招到位试一试,要么就是彻底的商贸公司或者工厂模式,只管生产和卖货,品牌岗昙花一现不会持久。
也有与一些企业主交流过,除了简单粗暴的生产和销售是稳定的盈利模式之外,对于品牌他们也不是没有想法、不想投入,毕竟自己亲手建立的企业,从经营者的角度也是希望能长久经营、成为市场上响当当的名号、成为有口皆碑的品牌,但是国内的经营环境、商场与官场的交易与关系纠葛,不少经营者与主政者的连带关系,会导致经营的企业在一些特定的政权交替或者政治斗争过程中沦为炮灰。好一点的经营者换个地方、重新注册个企业就可以翻身继续经营,但是投入做品牌然后卷入成为牺牲品,确实是非常沉重并且难以预估更无法规避的风险。
自从11月底广州宣布降低疫情防控的封控措施之后,这周招聘的各种岗位机会、猎头也都开始活跃起来了。回到企业对品牌投入的局限性,决定了品牌从业者的工作可能性与发展规划。接下来要如何调整心态和合理规划工作赛道,交给各位自行判断。祝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