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解讀 |《波西米亞狂想曲》皇后樂隊傳記片!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完美還原搖滾巨星,堪稱鬼魅!

耶律律
·
·
IPFS
·
身體總會先於靈魂而死去
YouTube:耶律律,一個看片藝術家

原標題:《波西米亞狂想曲》| 身體總會先於靈魂而死去

文/耶律律

序言: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音樂傳記片,講述了傳奇搖滾樂隊皇后樂隊的故事,尤其聚焦於樂隊的主唱,弗雷迪·默丘裏(Freddie Mercury)的生平和音樂創作。弗雷迪出生在坦桑尼亞的斯通市,後來隨父母移居英國。在1960年代末,他加入布萊恩·梅(Brian May)、羅傑·泰勒(Roger Taylor)和約翰·迪肯(John Deacon)組成的皇后樂隊,並成為該樂隊的主唱。他以其獨特的嗓音和表演風格而備受讚賞,為皇后樂隊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歌曲。

說起皇后樂隊,不得不擺幾條數據,以示他們的輝煌。英國專輯暢銷榜史上,他們獨佔兩個名額,分別排列第一和第七位;坐擁專輯暢銷榜時間長達1322周,也就是27年,為史上最長。

故事從弗雷迪年輕時加入樂隊開始,講述他們在音樂事業上的起伏,從出道時的困頓,到後來的輝煌成就,以及創作和演唱一系列經典歌曲的過程。

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皇后樂隊著名的代表作,長達六分鐘的作品,共分為五個章節,用了四種曲風。第一節鋼琴伴奏,傾訴某種情緒;第二節深情詠歎,向母親交代罪行;第三節怪誕合唱,以神之名進行審判;第四節重金屬,用逃離敘述反抗;第五節服從命運,坦然迎接死亡。

樂曲中沒有重複的副歌,卻充斥著支離破碎的意識,以及差異巨大的唱法。這種結構特殊的音樂,就像佛萊迪提前為自己譜寫的命運之歌一般,預示著他的夢境與現實,還有功名與傷痛。想必傳記片取名,也有這一層寓意,這支影片我將借用歌曲結構,分五個章節進行解讀,以此來理解弗雷迪和皇后的傳奇經歷。如果第一次找到這個頻道,請先點擊訂閱,碼住備用。

第一節:傾訴

電影開篇於1970年,佛萊迪作為微笑樂隊的粉絲,除了去酒吧看他們演出之外,還會隨時記錄,並即興創作。終於讓他等到一個機會。微笑樂隊的主唱單方面退出,只剩吉他手布賴恩·梅和鼓手羅傑·泰勒面面相覷。佛萊迪找到他們毛遂自薦,卻因為天生齙牙遭到拒絕。他並沒有因此灰心,而是慷慨地展示了歌喉,並解釋說自己比一般人多兩顆門牙,所以音域也更加寬廣。

缺點突然變作優點,讓人為他慶倖之於,也看到他與眾不同。和大多數迷茫的人比起來,他似乎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並為那個目標努力著。成為主唱之後,他不光把樂隊更名為“皇后”(Queen),還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弗雷迪·摩克瑞”,事實上也申請了合法更名。

弗雷迪一家都是帕西人,信奉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父親總說為人要存善念、講善言、行善事。可是改名這一行為,分明是連名帶姓,一併還給了家族。由此可見,弗雷迪為了歌唱事業,內心充斥著義無反顧(反叛)。樂隊其他兩位和弗雷迪一樣,擁有良好的家庭,和不錯的教育背景,若不是後來的創作生涯,他們很可能成為牙醫和天體物理學家。

通過駐唱,他們很快吸收了大量人氣,於是賣掉唯一一輛汽車,來錄製屬於自己的專輯。弗雷迪的才華漸漸得到施展,前衛的穿搭、高亢的音色,加上卓越的創作力,都顯示出走遍天下的氣魄。經紀人、唱片公司和電視臺隨即找上門來。BBC的一次直播,標誌著皇后樂隊正式起航。隨後又加入一位新成員,也就是後來的短髮貝斯手約翰·迪肯。影片第一段,情緒傾訴般交代了弗雷迪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也交代了樂隊初成到功成名就。

第二節:罪行

早在加入樂隊之前,弗雷迪就結識了女友瑪麗·奧斯汀。正是她辛勤工作,幫他撐過了最拮据的日子。不過拮据程度,比想像中要好很多,起碼還有架鋼琴可以做床頭。弗雷迪躺在床上,像莫紮特一樣反手彈奏,旋律正是狂想曲的前奏。彈琴過後他仿佛尹天仇附體,纏著瑪麗不讓她去上班。

身為男人我自然瞭解男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的事業很偉大,埋頭苦幹時歇斯底里,小有成就便要引吭高歌,對比之下女性就更懂得隱忍,就像瑪麗一樣默默地偉大著。去美國巡演之前,弗雷迪光著膀子拿出一顆鑽戒,親手為瑪麗戴在無名指上,並要求她永遠不要摘下來。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遠在大西洋兩岸,只能通過電話相互慰藉。

孤獨,似乎是創作者無法逃脫的情緒,更是天才與生俱來的優勢。在創作《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這段時間,通過鏡頭的渲染,孤獨悄悄在弗雷迪身上冒頭。這被小鬍子經紀人保羅看出了端倪,他在鋼琴前滅掉煙頭,放肆地強吻了弗雷迪。震驚之餘,我突然發現,原來之前那些鏡頭除了渲染孤獨以外,還承載著許多心理暗示。

弗雷迪的確愛慕同性,但此時他依然保持了尊嚴,像個矜持的女性一樣,以工作之由拒絕了保羅。

他給瑪麗播放演唱會錄影時說,數千個觀眾一同為你歌唱,因為歌的內容很真實。瑪麗有所察覺,最終問出了實情,她說“你的生活將會無比艱辛”。的確,他寫得歌被千萬人傳唱,千萬人將不再孤獨,而他卻不能享受千萬人都擁有的婚姻。同居七年的瑪麗離他而去。後來,在生命終結時他兌現了諾言,將自己包括房子在內的一半財產,留給了這位終生摯友。

柏拉圖很早就說過,兩個男性間的愛情才是感情的“最高形式”。可是直到1967年,英國才將同性戀從法定罪行中刪除。在此之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電腦先驅艾倫·圖靈,先後因這一罪行而隕落。圖靈甚至不堪忍受化學閹割,最終用氰化物自殺。

彼時同性戀不再被降罪,但仍然被人們認為是某種疾病,顯然“與眾不同”似乎也是種罪行。弗雷迪交代了罪行。只不過對象不是媽媽而是愛人。

第三節:審判

時間很快到了80年代,弗雷迪就像保羅一樣,剪了短髮,蓄起了同志特有的鬍鬚。他在緊挨瑪麗的隔壁,買下一所房子,每到夜半時分,撥一通電話給她,然後互相閃爍幾下臺燈,好讓彼此惦念。他就像個單相思的瘋子,在電話一頭假裝乾杯,然後道一聲晚安,孤獨睡去。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電影無法透視人物心理活動,但此間一上一下的視角,和彼此心存期待的疏離,的確有點像《圍城》裏的方鴻漸和唐曉芙。

成功,並沒有讓弗雷迪擺脫孤獨;反而,更像掉進孤獨的沼澤;掙扎,只會讓孤獨的吞噬加速。當弗雷迪再次見到瑪麗時,她正在交往新男朋友,並摘掉了先前那枚戒指。弗雷迪需要陪伴,可樂隊成員都有了家室,於是他接受了保羅。保羅是影片中唯一一個反派,他會以同性做護盾,給弗雷迪提供有差錯的資訊,並巧計略施逼走了前經紀人,這一切都是想將弗雷迪據為己有。

保羅甚至在音樂風格上影響弗雷迪,讓他傾向於創作符合夜店的迪斯可。影片在這裏用一首歌的創作、演唱,與弗雷迪混跡同性戀酒吧的映像混剪,隱晦表現他存在濫交的可能性。

放肆的創作表達,和處處隱患的生活方式,在一場記者會上集中爆發。弗雷迪作為皇后樂隊的領袖,被無數記者質疑,甚至被八卦問題逼進死胡同。就像眾人以神之名進行審判。

第四節:反抗

皇后樂隊一直以家庭示人,感情之深不必多說,影片上映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次排練時,弗雷迪因為遲到向大夥道歉。他說自己是個藝人,不是瑞士手錶。眼看要起爭端,吉他手布萊恩提議,創作一首觀眾也能唱的歌曲,用來做演唱會互動。跺兩下腳擊一次掌,循環往復不斷加速,歌曲《We Will Rock You》就這樣誕生了,時至今日聽來依然震撼。

另有一次,弗雷迪和鼓手羅傑,因為音樂風格產生爭執,還差點動手打起來。就在這時,奇跡再次發生,貝斯手約翰指尖奏出旋律,得到誇讚後他說,“如果你們不吵架,專心做音樂的話,還能更好聽”。

藝術家天生就是病人,唯有創作是靈丹妙藥,能緩解痛苦治癒頑疾。放在皇后和弗雷迪身上,創作顯然能治癒分歧。只是纏繞他的孤獨,卻久久無法得到治療。被眾人審判後,他選擇單飛去做個人專輯。

離開家人的日子並沒有讓他好過,反而在保羅的驅使下,更加糜爛和墮落。保羅替他接聽所有電話,以至邀約一律被回絕。他就像個會彈琴的楚門,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裏。之後,在瑪麗的幫助下,他終於發覺真像,並將保羅開除。保羅也算個盡職盡責的好反派,轉眼間就把弗雷迪的私生活公之於眾。

弗雷迪重新找到家人,誠懇道歉尋求原諒。四個人當著經紀人的面,三言兩語便和好如初。他們特立獨行的風格,紳士而反叛的精神,拒絕重複的創作態度;正好對應弗雷迪父親的教育理念:要有崇高的理想,優美的語言和有意義的作為。如果說這其中有反抗的話,那他一定是在反抗孤獨。

第五節:從命

天才總是孤身一人肩負世界,勇敢的人總是義無反顧選擇毀滅,弗雷迪給與世人的形象,就是一位勇敢的天才。回歸皇后不久,他獨自就醫,被告知感染了愛滋病。排練時因嗓子不適,他將壞消息告訴家人,並請求他們別把自己當病人。他不曾表達抱怨,也不曾為從命而歎息。也許一開始他就想好了,要把餘生獻給音樂事業。

這一段我跟隨他,體會絕境下的坦然,也學著看到希望。無論怎樣,都有很多人愛著你;不用奢求,因為這已經足夠了。在時間的維度裏,靈魂會變得越來越沉重,而身體最終將化為烏有,所以千萬別花時間去扮演受害者。勇敢面對每個人相同的結局,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或許才是值得追尋的夢想。

存善念、講善言、行善事。 1985年7月13日,“拯救生命”(Live Aid)演唱會分別在倫敦的溫布利體育場,和費城的甘迺迪體育場同時舉行。演唱會旨在為非洲饑荒籌集資金和關注,通過衛星和電視轉播,向全球觀眾,傳遞音樂力量和人道主義精神。它是音樂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僅改變了音樂界的格局,也影響了後來的音樂慈善活動,激勵著更多藝人和組織,通過歌唱來傳遞愛與希望。

13顆衛星轉播,150個國家直播,近15億觀眾觀看,大衛·鮑伊,邁克爾·傑克遜,鮑勃·迪倫等巨星雲集 ,現場觀眾更是多達九萬餘人。18點40分,皇后樂隊披著落日餘暉出場,片刻安靜後,唱響了《波西米亞狂想曲》!

後記:奧斯卡黑馬

弗雷迪·墨丘利的音樂和表演風格,至今仍然影響著許多音樂人和歌迷。他的獨特才華和不朽樂曲,使他成為一個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偶像。然而,弗雷迪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1980年代中期,弗雷迪被診斷出愛滋病,並於1991年因該疾病而去世,享年45歲。他的逝世引發了全球範圍的哀悼,和對他音樂遺產的紀念。弗雷迪完全有理由告訴人們他因肺炎離世,但臨走前一天卻公佈了患有愛滋病的事實,我想這也是他值得被紀念的原因罷。

回歸電影本身。不僅呈現了皇后的音樂風格和精彩的舞臺表演,還深入探索了弗雷迪·默丘裏的內心世界,表現他在才華、家庭、愛情和身份間的認同糾葛。貌似這一切都是為了片尾這20分鐘的大高潮。影片結尾的Live Aid就像一顆研製已久的原子彈,引爆了觀眾的熱血,也引爆了銀幕前的淚腺。

電影本身和樂曲描述的命運極其相似。第一位導演因為性醜聞纏身被迫交出導筒;製作一半的影片,交給了現在的導演布萊恩·辛格。因為屢次瀕臨夭折,在上映前口碑一度跌倒穀底。當人們都不抱希望的時候,影片意外成為黑馬,不僅贏得觀眾和影評人的一致讚譽,還在當年奧斯卡包攬多個獎項,包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剪輯等。時至今日,在IMDb和豆瓣都保持著不錯的口碑。

弗雷迪的飾演者拉米·馬雷克,近乎完美的還原堪稱鬼魅。身姿風騷、表情自信,步伐肆意,就連紅領巾(領帶)和小鬍子都神韻十足,事實證明他是跟弗雷迪一樣優秀的表演者。

皇后樂隊的成員們,為這部電影授權了所有歌曲,足見他們對弗雷迪的緬懷之情。他們不遺餘力的加持,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基礎。經久不衰的家人理念,似乎是某種高尚的品質,一直為他們帶來好運。

完稿:2019年1月17日 修改:2023年7月16日
CC BY-NC-ND 4.0 授权

給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錢。

耶律律青年作者。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