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VR: Diagnosia / 改造日記:中國網癮戒斷營 / 诊断

sacrifice 生贄
·
(修改过)
·
IPFS
·
自從人類社會有「精神疾病」的概念,將「特定行為」定義為疾病,隔離「患者」集中管理,以「治療」之名合理化非人道對待,常成為當權者、宗教及社會多數迫害弱勢者、異教徒與社會少數的手段。

沉浸共感度:★★★★

導演:張孟泰/Mengtai Zhang、郭佳穎/Lemon Guo
製片國:USA/美國
類型:動畫,紀錄片,互動VR
年分:2021
總長:33min
官網:https://mengtaizhang.com/diagnosia
IMDb:tt16385184
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652432/

自從人類社會有「精神疾病」的概念,將「特定行為」定義為疾病,隔離「患者」集中管理,以「治療」之名合理化非人道對待,常成為當權者、宗教及社會多數迫害弱勢者、異教徒與社會少數的手段。

怎麼樣才算成癮?高度依賴算不算是一種癮?現今社會,溝通、交易、娛樂都在虛擬世界進行,連貨幣都虛擬,缺電或沒網路即無法運作,這樣算不算整個社會甚至整個國家對電力、對網路成癮?根據「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所採用「網癮少年」的定義:每日持續使用網路超過6小時,這樣的情形持續3個月,即為網路成癮。這年頭行政工作哪個不是上班8小時對著連網的電腦,業務工作哪個不是透過網路與客戶聯繫,網路一斷便呼天搶地、無法工作,你我哪一個沒有網路成癮?

「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採軍事化管理,宣稱體能訓練、思想教育、森田療法及電擊療法可以戒斷網癮。(圖片來源:https://vrfilmlab.tw/movie/diagnosia/)

甫進入21世紀,網路隨ADSL、光纖鋪設而普及,電子遊樂設備由單機轉而網路化,緊接著智慧手機在2007問世,人類自此再也離不開網路。而導演張孟泰也在2007年,因長期透過網路遊戲逃避(或反抗)父母爭吵帶來的精神壓力,被父母認定為網癮少年(兒子網路成癮也成為父母唯一不起爭執的共識),送進北京「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待了一個月戒斷網癮。這樣的經歷,成為今日《改造日記:中國網癮戒斷營》互動VR。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欣賞者穿越時空回到2007年,化身導演張孟泰,那年,張孟泰17歲,被送「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戒斷「網路成癮」。戒斷營採軍事化管理,或說近乎監獄式管理。宿舍窗外有格狀鐵欄杆,樓梯間也被鐵欄杆圍住,鐵門上鎖。入住戒斷營的學員,只能在住宿的那一層活動。

導演設計了6個空間讓欣賞者探索互動,分別是張孟泰的房間,社會人士的房間,大學生的房間,森田治療室,連通各個房間的中央走廊,還有一間教室般的空間。

進入戒斷營,首先來到張孟泰的房間,房內有許多操作解說,輔助欣賞者進行探索。(圖片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652432/)

探索歷程由張孟泰的房間開始,透過牆上的生活作息表、「拾起並閱讀」張孟泰的手札及撒了一地的撲克牌,了解張孟泰在戒斷營裡的生活作息周期及營內容許的娛樂形態。

開門走出房間,來到中央走廊上,布告欄裡及窗旁的文件也可以拾起閱讀,可窺知戒斷營常以暴力「教育」成員,同時,為了能早日離營,其他成員常鼓勵甚至協助輔導員「教育」「網癮頑固」成員。

走廊上其他房間的門大多是關上的,必需勇敢推門探索。

透過社會人士自吹自擂,得知不只青少年會被送進所謂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理由也未必因為網路成癮。如這位社會人士,即因婚外情曝光,被母親及妻子送進戒斷營,又比如大學生,因為戀愛對象不符父母期待,而被送進戒斷營。而透過大學生主動提出的利益交換,可知戒斷營的「心理醫師」鼓勵學員相互監視、打小報告。至於走廊上提醒張孟泰別把藥吞下去的少年,明示戒斷營雖然號稱心理成長營,卻實施治療及給藥等醫療行為,濫用藥物「醫治」成員。

戒斷營常將鴉片等成癮生藥物與網路遊戲相提並論,並以藥物濫用帶來的健康損傷當作網路成癮帶來的損害。(圖片來源:https://vrfilmlab.tw/movie/diagnosia/)

森田治療室是進行「森田療法」的專用房間。所謂森田療法,即「防止患者與他人接觸,持續實施2至3日,使其情緒冷靜」,說白了就是禁閉室。大學生曾因激烈的反抗與自殘而被送進森田治療室「觀察」數週。

猶如教室的空間,有時會拿來進行思想改造課程,恫嚇學員任何成癮都可能損及健康及智力,斥責網路遊戲太過暴力有違善良風俗,然而當該空間被當作娛樂交誼室使用,播放電影供學員觀看時,卻常選擇警匪槍戰等血腥暴力的港片。

2018年,以中國心理醫師陶然為首的中國式的網癮戒斷營正式進入美國,廣設戒斷機構「協助」廣大青少年。雖然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提出的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認為高度依賴網路是否可視為「成癮」仍待更多文獻證實,然而WHO所提出ICD-1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則認定網路成癮為精神疾病的一種,並且給予相關定義,而ICD-11已於今(2022)年生效。

移居美國的張泰孟,以《改造日記:中國網癮戒斷營》回應ICD-11對網路成癮的定義。而無論網路是否足以成癮,以「戒斷網癮」為名施行的迫害與暴力已執行十多年,影響範圍正日漸擴大,需要你我謹慎關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acrifice 生贄 想學,想飛,想看見,想離開地球表面。 試著梳理沉浸於AR、VR、MR、XR等新媒體的一些想法。 (修改受限,馬特市成為記載我錯字與記憶偏誤的所在) 我也在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sacrifice    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sacrific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