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栽培我」系列——(2)你的反應取決於你看見什麼
(這個「孩子如何栽培我」系列,是以連續幾篇文章述說我作為母親的成長經歷,以及擁抱自主學習和Unschooling的心路歷程。)
昨天的文章(https://matters.news/@chanlam22/312734-孩子如何栽培我-系列-1-你看得見嗎-bafyreiemfe6se3on5te2o4w75dkd2a2grim6ka53aa2ilorg2bej6uvfxm )中提到我那坦率、誇張的比喻,說孩子每天放學帶來的「壞消息」彷彿是往我頭上倒糞便,而我在N次的「羞辱」之後才發現了當中的「魔法」,解救的咒語是在於我以什麼方式回應。
然而,這裏有個很重要的道理我覺得必須梳理清楚:「以什麼方式回應」其實已經是第二層次的事,形成「解救咒語」是在第一層的基礎中,也就是我們怎麼看待孩子和他所帶來的「不方便」。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例如更溫柔、更忍耐、更體諒等等),或者好像各間學校都把目標寫得很動人(什麼loving for today, learning for tomorrow, living for eternity…),但這一切只能是從內心真正如何看待人和事的觀點所散發出來的反應。正如空手道班上那個孩子,他第一時間蹲下來察看撞到頭的師弟,這行動是出自他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出自他本身是個怎樣的人。
Alfie Kohn 在他的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一書中提到無條件的為人父母之道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向度是改變「觀點」而不是單單改變「做法」(change how you see, not just how you act)。他指出這「觀點」包括了我們平時怎麼看孩子(是否把他們看為完整的人來尊重),而當孩子做出我們認為不合宜的事,或者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時,簡言之,就是「麻煩」發生的時候,我們怎麼理解和看待所發生的事 (make sense of what happened)(是需要加以糾正,甚至責備或懲罰的違規行為,還是陪伴和扶持孩子成長、無條件地肯定他的人格和價值的時機)。
我認為要能夠改變觀點,有時讓「一桶糞便照頭淋」(參見昨天的貼文)是在所難免的事,不過Alfie Kohn的建議卻是重點所在,他說父母應當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現在對我的孩子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到底是為了我自己的需要,出於我自己的想望或恐懼,以及來自我自己的成長背景,還是為了這個在我面前的活生生的孩子(一個完全的「他者」)的需要和好處(我會補充說:明白他的需要和好處是要透過觀察和了解他這個人)?
還有就是自問:
「如果你對孩子說的那些話和做的那些事,別人做在你身上,你會感到你是真的被愛的嗎?」他強調無論你自以為多麼愛你的孩子,你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麻煩發生的時候)對他們所說和所做的,才是真正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否無條件地被愛的。
這個「改變觀點」的歷程,將來還有許多可以寫。暫時簡單來說,必須認清:想要做得更好,或者鋪陳動人的理念,焦點頂多停留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那些真實的孩子和他們的真實需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