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浴火重生 能否威脅台積電
原文發表於2021/3/25《多維新聞》
美國的老牌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砸下200億美元的重金,計畫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兩座具備7奈米製程生產能力的晶圓代工廠,而其執行長傑辛格(Pat Gelsinger)亦在當地時間3月24日,發佈IDM2.0戰略計畫,一方面宣佈將晶片製造的部份獨立出來,開放產能提供晶圓代工服務,另一方面擴大其設計晶片的他廠代工範圍,如台積電、三星等。
此舉可以解讀為英特爾對其公司進行重組,將業務拆分為晶片設計及晶圓代工兩大部份。過往英特爾的垂直整合製造模式(IDM)是將自身設計的晶片完全交由自家的晶圓廠製造,絕不外包給他廠,現今韓國的三星仍是採取此模式。英特爾的做法在半導體業界中並非創舉,2009年的超微(AMD)也將其晶圓製造的部門分割出來,並將其設計的CPU交由台積電代工,強強合作下分食了英特爾的市場份額,成為晶片設計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不過分割出來的晶圓代工企業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日子並不好過,營收虧損連連,製程研製能力有限,多靠併購及合作取得技術,在與台積電、三星等企業進行的競爭中敗陣下來,止步於12奈米製程。這也體現出了在經濟利益極大化的考量下,晶片設計和晶圓代工的分離仍是一個大趨勢。
英特爾不久之前突破基於極紫外線(EUV)的7奈米製程,它的加入讓晶圓代工市場變得更加擁擠,英特爾的優勢大致上有以下幾點:一、英特爾的晶片設計部門仍會盡量讓代工部門為其代工,代工部門做不了的才會尋求如台積電、三星等第三方製作,換言之,英特爾的代工部門最大的客戶其實是自己的設計部門,先天就含著金湯匙;二、英特爾的代工廠多位於美國及歐洲,其代工客戶如微軟、IBM、思科(Cisco)及愛立信(Ericsson)等,也多位於兩地,距離客戶更近,聯繫溝通上會比位於亞洲地區的台積電、三星更俱優勢;三、在美國擴增產能及進行晶圓代工,非常符合美國政府的國家利益,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亦已表示,晶圓製造為美國國家戰略重要一環,因此英特爾的代工部門可望得到大力的政策支持,如財政、物力及人力等。
當然,英特爾也有其劣勢。首先,過往代工部門以服務內部客戶為主,要轉變為主要服務外部客戶並不容易,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亦指出,英特爾並不習慣外部服務的模式;其次,代工成本上,美國高於亞洲地區,這不利英特爾在價格上取得競爭優勢,這也是當年晶片代工業主要流向亞洲地區的主要原因;第三,其潛在客戶多為英特爾的直接競爭者,如超微、英偉達(NVIDIA)、高通(Qualcomm)等,又外部客戶多半使用基於安謀(ARM)的晶片架構,英特爾的代工部門過往習於替自家的X86架構代工,恐不見得能夠很好的接納之;最後,英特爾的製程才剛突破7奈米,落後於已能夠量產5奈米的台積電和三星,難以爭取蘋果、高通等需要使用最先進製程的客戶,這也會反向制約英特爾繼續研製先進製程的能力。
綜觀英特爾此次的業務重整還是著重於保住核心的晶片設計業務,期望能夠使用更優異的第三方製程,使其產品保持競爭優勢,保住行業龍頭地位。在剝離代工部門後,有助於英特爾整體降低成本,代工部門則放任自行生長,以其7奈米製程爭取訂單,尋覓更多商機,且在有美國政府政策扶持的情況下,自生自滅的風險也是相當低的。總體來說,市場對於英特爾的業務重整,短期內還是認可的,但是長期狀況顯然還需視英特爾的自身表現而定,無論是設計部門還是代工部門,都仍各自有要面對的市場競爭環境。而英特爾業務重整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艾司摩爾(ASML),英特爾加大代工部門的資本投入,意味著他們會購入更多艾司摩爾的光刻機,這有助於艾司摩爾更有效的實現客戶分散化,而台積電和三星也必定會為了維持市場地位,更加不惜血本的投入先進製程,亦會令其從中受益。
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台積電來說,此次英特爾的業務重整是喜憂摻半,喜的一面是,台積電可望在短期內拿到來自英特爾,需要高階製程的新產品訂單,憂的一面則是,市場上潛在的強大競爭對手又多了一個,儘管英特爾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僅像是格羅方德或中芯國際那樣,第二梯隊的對手。台積電擁有多年來投入的技術優勢,其先進製程擁有強有力的護城河,也有長期以來從代工業務贏取的客戶關係,然而其最大的威脅在於:外部環境中美科技戰加劇,如何保持訂單最大化,內部環境則在於如何應對台灣政府不時想插手介入其業務,以及台灣目前面臨較嚴重的缺水、缺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