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心得(持续更新中)

世々之友
·
·
IPFS
·
這是我個人在最近的2-3年内從事日語教學的心得總結,因爲語言學習的共通性,很多的體會也不僅適用於日語,希望會對 對語言學習感興趣的 朋友有所幫助。

1、日語的難度

日語入門和初級真的是超級難的一門外語(一下子就要記將近100個符號),到中級之後漸漸平緩,高級後現代日語基本沒難度了。


然而若是進入古典日語的大門就回不了頭了,因為古典日語和古典漢語、韓語分不開,學了古典日語後的感受可能是我的漢語怎麼這麼爛。後續還可以從古典的世界中無限延申,因為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的。

可能世界上的古代語言都是如此,越學越深。




2、學習語言靠時間堆出來

學習外語如果每天不能抽出半小時以上來學習,基本等於沒用,除開極少數語言天賦極高的人,大多數人還是得靠勤奮刻苦來學習外語。




3、如何提問是學問

東亞式傳統教育不鼓勵學生提問,不提倡質疑老師,提問往往會得到老師不耐煩的解答甚至是辱罵。從小被養成的習慣到了成年根深蒂固,很難改掉。並且成年後更是怕影響別人,把自己的問題埋起來,越積越多,導致自己與課堂脫節。


其實提問是一個很有深度的事,如何提問是大學問,只不過從來沒有人會教我們。




4、最難的是形成體系

都說能形成自己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的學生少,其實有自己體系的老師更少,大多數老師都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能做到不誤人子弟,在大環境下就已經是好老師了。

如何判斷一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呢?要看他的眼界和系統。開闊的眼界和成熟的系統,都是時間和努力的積澱,所以就能理解為什麼好老師難得。




5、學習外語找外教還是中教?

因為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有接觸到外國人的機會,特別是在大城市裡,外教口語等廣告目不暇接,經常在網上也可以看到找外教學外語的信息,學外語到底選外國人老師還是本國人老師呢?這裡請看我理性分析一下。


什麼人群適合跟著外教學習呢?

低齡階段學童,或對口語有訓練需求的人群。

剛開始接觸外語時,如果能跟著母語人士的發音練習,可以打下堅實的發音基礎,現在有很多外教連線課程,足不出戶就能跟著外教一起讀繪本之類,安全問題也不需要操心,這樣的課程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至於成人,如果需要語伴訓練口語,學習地道的表達,我覺得有條件選擇外教也挺不錯,畢竟非母語人士的發音和母語人士還是有些差別,當然前提是找到發音較標準,沒有太大口音,受過正經教育的外教。


中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本國人之間溝通無障礙,這自不用說。更重要的是,中教能知道本國人學習時易犯的錯誤,更了解學習這門外語時的途徑。當然前提也是找到靠譜的老師。




6、不是誰都可以教語言的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母語者(native speaker)就可以教中文了,其實絕非如此。

如果被外國人問到,

「漢語發音有多少種組合方式?」

「漢語裡的時態是什麼,分過去和完成嗎?」

「漢語裡為什麼把太陽叫做太陽?」

這些問題時,我相信對中文沒有一定思考的人肯定回答不出來。很多人甚至在標準發音上都不過關。這也從側面提醒我們在選擇老師時需要謹慎。




7、日語能力考試(JLPT)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外語考試

經常可以在網上的各種地方看到「我是如何自學日語半年過N1的」這種帖子。確實是很厲害,但我有一句話請日語學習者切記:「日語N1其實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對比世界上各種語言考試,能力考絕對是最簡單的,因為沒有口語和寫作部分。而口語和寫作部分是語言能力里最需要花時間培養的。

許多人考過N1之後去日本,發現自己既聽不懂日本人的話,也無法表達自己,想用日語寫點東西也不成文章。

口語和寫作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留學之前一定要多勤學苦練。




8、每次選擇都要慎重,選擇後溝通是很必要的

無論是找工作、婚姻,還是找老師學語言,說白了都是選擇,能不能找對,確實有眼光和運氣成分;但即使找錯了,也要有勇氣及時止損。

做出選擇後,雙方的溝通也很重要,自己的學習習慣、老師的教學方式、學習的進度、作業的布置,可能都需要溝通,如果只是一味遷就,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難以為繼。

很多人受到教育背景、文化的影響,很難向老師反應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這樣最終可能吃虧的還是自己。




9、全能翻譯工具出現後,學習語言是為了增加自信、欣賞美、學習語言邏輯、感知不同文化

最近引起熱議的deepl翻譯工具,被譽為翻譯的殺手,機翻和人為翻譯基本達到同一水平。

那學習外語還有必要嗎?


答案是有。以後的外語學習可能會摒除更多功利的因素,回歸學習語言的本初。即感知語言的美,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語言裡的邏輯,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讓自己的思維更加開闊。

同時學習外語是為了讓自己自信表達,即使所會的內容不多,但仍然可以憑藉這些達到交流的目的。即使我帶有口音,仍然可以把我的意思傳達出去。沒有必要為了挨罵受鄙視而去學習。




10、高級階段的語言學習

在完成基礎部分的學習後,外語學習似乎會找不到目標,看原文的材料似懂非懂,大致意思能抓住,之後該怎麼學卻很迷茫。

進入高級階段後,讀懂意思只是第一步,後面需要的是弄清句子的結構和邏輯,以及用詞的道理。

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組織句子,以及為什麼這個助詞放在這裡?

在篇章層面,作者是如何承上啟下的。


各個語言的特點都不同,在高級學習階段,相應語言的特點會在輪廓上逐漸清晰起來。比如日語就是喜歡迴避主觀斷定,避免把話說得太死。

只有仔細分析句子,才能進入模仿母語寫作的層次。




11、外語裡英語最簡單?

這應該是很流行的傳言:在所有外語裡,英語是最簡單的了,德語法語西語日語,都比英語難很多。

實際上,英語絕不是簡單的語言,英語也有高級的表達方式,並且很多高雅的書面語都源於拉丁文、法語。我們之所以覺得簡單,只是因為平時所接觸到的英語簡單。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每個國家的年輕人基本都會學習。然而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文化背景,因此大家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

當大家聚到一起用英語交流時,為了便於互相理解,只會用最基本最簡單的表達。

正如決定木桶能裝多少水的是最短的木板,為了求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英文水平,所以通用英文的程度很低。

例如說起麵包(bread),明明也有很多種類,有可頌(croissant)、吐司(toast)等等,但我們只需要知道一個bread,就能表達意思了。


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英語,仔細查一查字典,會發現一些詞彙在詞典里有很多條釋義,往往我們只會用到前幾條。

其實每一條釋義並非空想,都是有語例可循的。有一些儘管在現代成為了死語,但是讀古早一些文章就會遇到。而這些用例都是儲存在合格的母語者的腦海中的,這就是語料庫的概念。他們知道在合適的語境下使用適合的表達,語料庫的差距正是外國人和母語者的差距。




12、學語言靠天賦?

這也是很流行的論調,人的才能分為文科和理科,學不好外語的就是這語言天分不夠,很多理科生於是被強行打上了沒語言天賦的標記。

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根本談不上拼天賦的地步,因為真正有天賦的人早已走到了時代的最前端。我們只需要靠努力積累,就能滿足時代對一般人的要求。

有些人確實在記憶力上有優勢,學過的文章能立迅速記住,但記不住的人也不要隨便妄自菲薄,因為很多時候是自己確實不夠努力,以及方法不對所造成的。

有的人給自己定目標每天學習英語半小時,堅持一個星期可能很輕鬆,可是一個月,三個月呢?

有的人說自己背文章怎麼都背不下來,那也需要審視一下方法。只是乾巴巴地對著書本硬讀硬背,有沒有研究過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和記憶時段?


不要輕易給自己打上「沒能力」「沒天賦」的標籤,因為很多事確實只是毅力和方法的問題。




13、學習外語在於體會語境

最近參與一本教參的編寫工作,在根據考綱整理需要涉及的語法時,我想到「語境」這個概念在外語學習里一定要強調。

語境就是指使用語言時的具體情境,有很多人在學習時誤以為只要翻譯成中文就好,其實根本不是。

如果只記中文意思,在碰到「すみません」這個短語時,你可能會被嚇一跳,它既可以表示道歉,也可以表示感謝,還可以表示麻煩別人的意思。

這麼多種意思如何區分使用?這就要靠放在不同的情景中來體會。


在參考的考綱里,列舉了很多語法項目,並給了例句,但很多例句只給了一半,學習者看起來肯定一頭霧水。

比如有一個項目「わけだ」給的解釋是「對現象事物的解釋」,後附一個例句「道理で泣くわけだ。」

說實話,如果我是一個學習者,我看到這個例句一定是一頭霧水。

如果加上半句「あの子は財布を無くして、道理で泣くわけだ。」就變得容易理解多了。


因此在學習外語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具體的情境來理解,不以單句為目標。編書的編者更需要注重這一點。




14、邏輯很重要

在固有觀念中,外語這類文科學科是沒有邏輯的。許多外語老師也說,外語嘛,不用多想,沒有為什麼。環境最重要,多聽多讀肯定就會好。

其實這是因為這些老師自己也沒有體會到外語裡的邏輯,一種語言,無論接受還是表達,一定是有邏輯支撐的,沒有邏輯的話我們稱之為狗屁不通。

從最基本的語法單位到篇章的組織,都有邏輯貫穿其中。如果運用科學思維去分析,一定會有收穫有進步。正如人有理性感性兩面一樣,語言既有基本邏輯,又可以用於藝術性的表達。如果忽視了其邏輯的一面,可能真的很難學好。




15、沉浸式學習適合所有人嗎?

時下有一個流行的趨勢:沉浸式學習。即所謂像母語學習一樣,不講語法,在模仿中積累,就能學會純正外語。不管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培訓機構都可以見到這個概念。但是這個概念是否適合所有人?

確實以往的教育一味強調語法教學,教出的學生能閱讀不能表達,這種沉浸式教學可以視為一種「反作用力」。但是對於外語學習者而言,語法是有必要學習的。所謂語法,是研究者根據語言現象中總結出的各種規律,因此知曉語法,有助於我們少走彎路。尤其對於成人學習者而言,無法抽出大量時間來「沉浸」,學習的效率可能會很低。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沉浸式學習需要有水平高的教師來引導。非母語者需要有相當的水平,母語者需要對自己的母語有清晰的體系認識,這本來就很難。然而很不幸的是,語言教師行業的待遇不算好,所以很難吸引人才,而且資源分布也不均衡,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觸到高水平的語言教師。往往學習者也很難判斷老師的語言水平,並不是「出身名門」就能保證其語言及教學水平。水平一般的語言教師會誤導學習者,就算有條件接觸母語者,像華人說漢語一般,大家都是母語者,是不會意識到語法的存在的,所以表達有合乎語法規範的,也有不合的。如果母語者沒有清晰認識,給學習者引導了不合乎規範的表達方式,也會讓學習者走上「偏路」。




16、學外語的好習慣——對比與反思

在我學習日語的經歷中,兩種老師最多,一種是「日本什麼都好」,一種是「警惕資本主義腐蝕」的反日派。有人認為學習外語後,思維一定要變得和對方一致,才能學好。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學習語言過程中受到對方文化思維影響是肯定的,但我認為學習外語後要藉由對方的文化思維,成就更好的自己,好的吸收,不好的警醒自我。

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在於對比與反思。


這個表達在我的母語裡或者我所了解的其它語言裡怎麼表達?對比下來,就能很清晰地捕捉到正在學習的語言的特點。再者例如,日語裡表達性別分明,那麼漢語/英語裡有沒有這樣的分別?如果有是如何區分的?這樣的分別在文化社會上有什麼反映?這樣的種種我覺得好不好?如果好,我可以怎麼借鑑,如果不好,我該怎麼避免?像這樣可以延伸出許多值得了解的問題,而並不需要對方有什麼我就接受什麼,或是對方有什麼我就反對什麼。




17、保姆式老師教不出好學生

接上一條,很多老師就像操不完心的老媽子,生怕學生走一點彎路。表達不對時立刻糾正,想不到自己預設的答案上時立刻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但是其實根本沒必要。

我們都知道,家長越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越差。語言學習也一樣,老師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心得總結送給學生,往往收不到任何效果,該不會的還是不會。語言充滿了不斷探索和試錯的過程,和人生一樣,照著千篇一律的標答來表達自己,來生活,不會有一丁點意思。


語法是由學者從語言現象里總結出的規律,並不代表這些規律可以囊括一切,也不代表前人不會出錯,更不代表這些解釋適合你的思維方式。如果你能有讓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接收方式,當然沒問題;當你有自己的假設,並能完成符合邏輯的證明,那就是新的發現。引導鼓勵學生去探索和試錯,這才是老師存在的意義。




18、語言使用的場合勝於其意思

小標題有些費解,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認為語言不僅在於其意思,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潛台詞。舉個例子,如果好朋友之間的對話里出現「你自己好自為之」這個句子,應該是不太合適的,因為其中暗含了 我不管你了、隨便你 的意思,有些情況下甚至能讀出一絲威脅的意味,顯然不適合用於友好而平等的關係之中。當然,每個人由於個人經歷、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對於語句的理解與印象也不同,但總體來說還是會有一個大致的通識存在。


對待需要尊敬的對象,我們不會問「你叫什麼」,而是「您貴姓」;

朋友穿了一件顏色不合適的衣服,如果想善意提醒,我們一般不會說「你穿這個顏色真難看」,而是換一種更委婉的說法「我覺得你穿XX顏色更襯你」。


語言表達不僅只有意思,還包含了情緒、好惡、褒貶、地位、時間空間等等信息。正如我們根據場合選擇恰當的服裝,叫做衣著得體,選擇恰當的表達,叫做語言得體。這應該說是一項非常基礎的社會能力,然而在如今的網絡空間裡似乎也顯得很珍稀了。因為這需要每個人都對自己和語言有清楚的認知,有的人過度自信乃至自大,喜歡命令別人,語氣自視甚高,自然也就不得體了。不得體的語言往往帶給人違和感,有時甚至是反感,當然也會有利用這違和感達到藝術效果的做法。


學習外語也是如此,初級階段只需要表達出意思就好,漸漸往上,則是根據場合選擇恰如其分的表達。得體我想應該是所有語言和文化中共通的標準之一。




19、不要神化or妖魔化語法

任何外語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法,但亞洲學生可能被語法折磨出的心理陰影是最深刻的。很多學生被老師的各種語法教條折磨得生不如死,畢業後就再也不想再看到語法二字;剩餘的還有奉語法為金科玉律,淨鑽語法的牛角尖,不研究透誓不罷休,架勢仿佛語法學家。其實這就是題目中所寫的妖魔化與神化語法。


語法,是學者們歸納語言中的各種現象而得出的規律。科學地學習語法,相當於踩在前人鋪好的路上前進,會事半功倍,因此大可不必一談語法就一臉鄙夷。誠然,人在運用母語時不會意識到語法的存在,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以母語的習得方法來學習外語,它有諸多條件限制:年齡段、學習時長、語言環境等等。

若只重視語法也不行,語言是人思維的反映,很靈活。任何語言中都存在不符合語法規範的表達,實際語料和語境的積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很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推薦的做法是積累一定的語料後再來細學語法,這樣從初級階段往上走的路就會很順利了。




20、守破離——打破規則構建規則

日語中經常可見【守破離】這個表達,簡單而言就是打破既有規則再構建自己的規則,什麼意思呢?以語言學習為例:

我們慣用的詞典及語法書,都是在語言的海洋中取的「平均值」。因為語言有各種相位和不斷變化的特性,所以任何詞典都做不到囊括所有意思;任何語法書也都做不到以完全的規律解釋各種語言現象,這是由語言的使用者「人」所決定的,因為人的行為不能完全被規則概括。

許多語言回溯古代,會發現比現代的樣子更有規則,這也是摻雜了使用者「人」的因素。正因為「人」的存在,規則會被混淆,會被打亂,這是無可避免的。


在初學語言時,我們藉助「平均」參考書,順著別人的足跡摸索。而當我們有足夠的積累後,會形成一套自己的認知。你會對詞語的使用、句子的組成產生非常個人的印象。每個人對語言的認知受教育背景、成長經歷影響,是大不同的。尤其是脫離學校教育階段後,這個異化過程會明顯加劇。這也正是每個人表達的語言風格大不同的原因所在。

而當個人構建的規則有過人之處時,便達到了「出師」的程度。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世々之友online日文教師,自詡為華文世界裡最高效的日文課 歡迎各類約稿及課程咨詢,MAIL:asuga1990@hot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譯】中國的菓子與茶

關於如何申請日本的碩士/博士

日本古典詩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