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里的深夜对谈|原生家庭,女性主义,酷儿身份
我与K在小红书认识,我想参加她在北京做的针对女性的深度谈话的活动,她对我之前做的性别平等和酷儿活动感兴趣,我们于是约在2024最后一个夜晚一起吃饭。
我们的对话是不知不觉中越发深入的,就如同K所说的,她是典型的N人,谈话过程中不断触发新的念头和感想,于是就这么聊了许久,一个接一个话题不断,围绕原生家庭,控制欲,精神暴力,trauma,女性主义,性别刻板印象,结构性不公,酷儿身份,自我认同,社会,政治,线下活动,情感关系等等。我有一种久违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
对话从晚饭不知不觉持续到凌晨一点多。我们在深夜的北京胡同走来走去,穿梭在等待跨年的人群当中,谈论着这些直击心灵的话题。
我第二天回想起我们的对话,之所以会那么快到达深入谈话的地步又聊那么久,第一当然跟我们的价值观契合有关,加上两个人曾组织线下谈话活动,都属于可以跟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人进行深层次对话的类型的人。
第二个是我那时候确实太需要与人谈话。一般而言我不轻易与朋友分享私事。但是那两天情绪仿佛一个溢满的湖水,而这场谈话来的恰是时候。我在这个新朋友面前很快打开了心扉,或者说是发出了求助,而这样的坦诚和暴露自己的脆弱性则引向了更多的话题。
30号我从英国落地北京,打算回悉尼前在这边待一周。
从下飞机到坐上出租车,我看着手机里我妈发过来的大段大段的语音信息,感到非常窒息。我害怕听她的声音,所以一般都把她的语音信息转文字。
事情的导火线是我外婆生病住院,我表弟给我们几个人拉了个群说了手术的事儿。我妈她得知我妹也在群里后告诫我别跟你妹说外婆的病情,别影响期末考试。我一直反感她对我妹的控制欲,我顶嘴说她都24岁了,这么大人了难道不知道考试还是外婆更重要吗?
微信传来潮水一般控诉。我看着不断发来的20秒,30秒,40秒的语音仿佛回到了被无休止言语暴力的那些年。
我接下来一两天都不知不觉会想起那些信息,甚至在夜里惊醒,虽然那些信息毫无逻辑,但是一顿风暴般的有关不孝和叛逆的指控感染力极强,你很容易就开始怀疑她说的是对的。于是在晚餐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话题开始我就告诉了K这个事情。
K对女性面对冲突的话题感兴趣,这也是她近期一个活动分享的主题。
对谈的开始
K: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应对与家人的冲突呢。
我苦笑:通常是已读不回。如果顶嘴则会火山浇油。
K:你是否想过,与其用已读不回这种最最消极的方式,不如正面回应,就像这个一个毒瘤一样,连根拔掉或许是更好的方法。
我:我的个人经历里如果这时候正面回应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在她眼里,回应不代表沟通,只代表反抗和挑战她的权威。除了默默听着,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家的冲突根深蒂固又很复杂,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方法。
话匣子慢慢打开。
孩子是父母的延伸或财产
我:我越发觉得我在他们的眼里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妈觉得我的人生或者我妹的人生与她的密不可分,与其说是我们是女儿,是独立的人,不如说我们是财产,是他们的延伸,过度干涉一切,穿着,饮食,职业规划,恋爱婚姻,不允许有独立决定,总是被要求“听话”。我妹仍然在她的控制范围内,但是我已经不受控制,所以她总是对我充满愤怒和指责。
K:我们的传统观念就是期望孩子绝对服从,独立的行为被视为不孝。而且我们还有个养儿防老,养孩子是有实际的作用的,为了让这孩子可以给父母养老,精神上陪伴。独立去过自己的生活了就好像投资打了水漂。与西方社会里的亲子关系通常以爱和平等作为纽带建立关系不同,我们是有等级观念,父母有对孩子的“所有权”意识。
我:所以我的独立会被视为忘恩负义,经济上不能赡养,情感上不能顺从,没能满足他们养儿防老的愿望了。
K:要求孩子报恩和尽孝是不对的。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爱与尊重的。养育和尽孝不该是一场交易。孩子没有要求父母把自己生下来,他们成长过程中也提供了爱和陪伴。就好像宠物一样,你养它长大,它也给你带来快乐,互不相欠。你如果伤害了它,它也完全可以咬你一口。
我听着这个比喻笑了出来。
正常的家庭关系该是什么样子
我:我伴侣英国人,我刚和他们家人过完圣诞。他们母女是非常要好的关系。英国的文化里,认为父母与孩子是两个独立个体,双方的关系以爱和尊重为基础,而不是权威和服从。我也见到她的好友的新家庭,家里两个宝宝一个三岁一个三个月。看到了英国90后这一代又是如何养育孩子跟孩子沟通的。
K:那你看着你的伴侣的母女关系和你的母女关系差别这么大,你有什么感受。
我:我可以理解。英国六七十年代出生那一辈人,经历了女性解放运动,民权运动,性解放,LGBT运动,嬉皮士运动,拥有自由,崇尚个性。价值观跟她的女儿没有太大的差别。我在他们家的时候,我感觉父辈的人可能在环境议题或者多元性别这些议题上不如年轻人激进以外,其他的观念差不多的。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是出生于文革期间的,受教育机会有限,经济上也很匮乏,也没有什么可以教育大众的文化传播,书籍影音很有限。但是作为90后的我们我觉得跟英国的90后是差不多的,我们有电视,网络,社交媒体。这就是为什么我和我妈那一代的差距会远远大于我的伴侣跟她妈的差距,是时代造成的。我这次在英国,12月起大家就盼着过圣诞,盼着跟家人团聚。团聚是为了美好时光,人人都开心。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太害怕过年了,过年回家就是被规训,被催婚催育。
K:家应该是一个人最坚实的依靠,是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心里的慰藉和安全感。而不该是负担。
我:我这次在英国见了个朋友,他过去几年没有自己的家,一直在做数字游民,带着女朋友开着车在欧洲各个国家做pet sitting,旅游又省房租。他运气不好,前一个月被公司裁员。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开开心心回家过圣诞,没人为难他。在中国,如果你丢了工作,带着女友居无定所,怎么敢回家过年呢。
女性的结构性贫困
K:我去年和我妈探讨了很久为什么我们家里会这么贫穷。为什么我家里的亲戚们都比我们有钱。我与单亲妈妈过着非常窘迫的生活,我也常常伴随着强烈的自责感,我不应该学兴趣班不应该读私立小学,不应该学画画不应该想要新衣服。我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我妈妈的亲戚救济的。
K:但窘迫的背后,并不是懒惰,而是有两个来源。一是我失职的父亲,欠了巨额赌债逃跑,没有出过一分抚养费。二是父权制的家庭,外公和大哥都会指责妈妈没有选到好男人,同时在这个家里,妈妈没有资格分到房产和遗产。为什么男人拿东西心安理得,而我们却压要惶惶不安?
K:大部分穷人光生存就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精力,全家资源只有那么点,甚至一家人之间也是需要争抢的,包括父母和孩子,每当没钱或者遇到一些和钱有关的问题,有些父母只会怨孩子侵占了他的资源而无法提供回报。
我:是的。比如我们老家的房产,传男不传女。只有我爸能继承我爷爷的房产,我姑妈不行。我妈也完全分不到外婆那边的房产,只有我舅舅和我表弟能继承。
K:还有在职场。我两个舅舅都是局长,但我姨和我妈都是前台职员,结果背后跟能力无关。在一开始有编制的工作只倾向男性,升迁的机会也只开放给男性。
我:在福建,人们喜欢做生意。男人远比女性更容易获得资金。无论是跟家里人,还是跟兄弟们借钱,他们更愿意投资在一个男人身上。女人要想筹钱会更难。他们那种社交谈生意的方式,光着膀子抽烟,喝酒,吃烧烤,女性融入不了。
K:女性就算辛苦工作积攒了资源,最后也是给了儿子。给儿子买房。
我:这又回到我们之前的话题。父母通过给子女提供经济资助给他们买房,这就加深经济上的绑定,经济上不独立,子女也就无法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
酷儿身份与个体独立
K:我觉得我在女性主义和酷儿意识觉醒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富足了。
我:我可以理解精神上富足了,经济上富足是怎么回事?
K:传统的社会框架里,买房买车,结婚生娃是异性恋者的人生顺理成章的事儿。我的公司里同事之间也有很严重的攀比情况。比购物护肤吃穿用度。这些给人的经济压力很大。当我跳出这个框架之后,我可以不用去跟他们攀比,不用去买房结婚养娃,我就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得很有钱,我手上的钱可以支撑我开心的生活,可以自由规划自己的生活,投资到兴趣爱好或者储蓄上,而不是被买房或购物这些事情所束缚住。
课堂上的性别刻板印象
K:我是机构的美术老师。我现在在课堂上看到的孩子们的性别刻板行为非常让人吃惊。我问10个小女孩喜欢什么,可能9个告诉我喜欢粉红色,喜欢艾莎公主。男孩子则喜欢枪啊,车啊,打仗啊这些。当然也有个别喜欢穿足球服的小女孩,和喜欢奥特曼的小女孩,喜欢粉色的小男孩等等。我都会坚定的捍卫小朋友表达自己的喜好的权利,在其他小朋友嘲笑时,进行严厉的制止。
K:我有一次见到一个老师上课,每当点名一个女孩子回到问题,她就会说请这位小公主来回答一下。当点名到一个男孩子他很害羞时,会告诉他男子汉要勇敢。
我:我天,我鸡皮疙瘩要起来了。
K:机构给孩子们发的小礼物也是有很明显的男女区分。会给女孩的准备粉粉的文具或玩具,男孩儿可能就是车子、乐高之类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加深性别的刻板印象。
我:我们小时候是这样的吗?我不记得我小的时候男孩和女孩之间有这么明显的区别。
K:我觉得现在是这个趋势。整个环境又开始变得更刻板印象。
我:我最喜欢澳洲有一点就是,不分男女的全民运动气氛。孩子们从小就鼓励参加运动。你在公园里经常看到小女孩跟小男孩一起踢球什么的。我身边澳洲的女生朋友,周末也会跟自己的男朋友一起在一起运动,是那种男女混合的团队运动。我觉得你如果从小跟男孩一起参加运动,这对培养你的平等意识很重要,你不会感觉这个活动“男孩的”,那个活动是“女孩的”,也不容易产生“男孩强”“女孩弱”这种刻板印象,你在球场上的时候你的对手和你是平等的。
不是所有的拉拉都是女性主义
我:你举办过线下女性酷儿活动,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K:我觉得真正的同频共振是很难的,所以我也还在摸索形式与方向。
我:为什么?
K:随着更多的接触,我发现不是所有的拉拉都是女性主义者。但是有女性主义意识这一点对我又特别的重要。
我:拉拉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是性取向而已。但是性取向又是构成你这个人很小的一个部分,要成为朋友,你需要除了性取向一致以外的其他共同点。
K:部分拉拉会照搬甚至加深异性恋的那一套相处模式。
我:我真的很受不了区分T和P的那一套。我甚至听到会对T要求很高,要会赚钱,会做家务,还要情商高会哄人。仿佛性别为女是一个缺憾,你必须要做更多事情去证明你比男人更好。但是你想想,你既然对这样类型的人产生了性吸引,也就是说他们身上的这种中性气质是优势,那为什么把人家的女性身份当成劣势,以此要求对方比顺性别男性做的更好更优秀呢?
K:我的自我认同是双性恋,双性恋在圈内很受排挤。
我:我知道。我也是。你喜欢所有性别的人,这是你不能改变的事情,这种歧视毫无道理。
Gay和酷儿是不同的
我:你刚刚说到的不是所有的拉拉都是女性主义者,让我想到gay和酷儿是有不同的涵义。
K:怎么说。
我:Gay或lesbian给人感觉是比较强调性取向。酷儿则更包容,强调多种性别和性取向。酷儿这个词给我的印象是更包容的多元的,挑战传统的,反叛的,更强调社群性,有自己的文化甚至是有自己的政治倾向的。而非仅仅围绕 “性” 这一件事情。比如你刚刚说的双性恋受排挤,或者拉拉们照搬异性恋的那种相处模式,这跟我理解中的年轻一代的酷儿社群应该是越来越少的。。
在澳洲更难找到有共同经历的人
K:你在澳洲容易找到可以进行这样谈话的人吗?
我:不太能。比如原生家庭的事情,你很容易找到同情你的人,但是要感同身受很难,因为没有这份经历你真的很难理解。就像陈丹青说的,澳洲街上的人也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笑)。
我:但是你跟国人谈原生家庭,谈创伤,简直不要太容易找到可以聊的人。
K:那你在这个很不同的环境里,会不会担心不能做自己?
我:会需要努力找到一个平衡。澳洲有让我做自己的地方。时不时回到国内的复杂现实也很重要。你需要有这样的对话刺激你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这两个社会激发你思考的方式不太一样。会需要努力找到一个平衡。因为你需要时不时有这样的对话刺激你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K:我之前听过一句话,说当你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你不可以做融入大海的一滴水,要做一个结晶,维持自己原本的样子。
台湾,打开世界的第一步
K:你现在的价值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我:跟出国留学工作和交往的对象有很大关系。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时候去台湾做交换生是个重大人生转折点。因为台湾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对我所有的理念和价值观的冲击是没有任何语言障碍的,所以对照就很猛烈。你去过台湾吗?
K:我去过,很喜欢。
我: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跟福建文化很相似。但是又跟大陆太不一样了。有没有民主和自由,形成的社会简直天差地别。
K:我忽然想起来,我刚刚不是说到我问10个小女孩,可能有9个小女孩说喜欢粉红色和公主裙吗?剩下的唯一那一个有不同回答的就是一个台湾小女孩。她有一次穿球衣来上课,我问她为什么穿球衣啊,是不是要去打球啊,她回答我没为什么,我就是喜欢穿球衣。我后来就反省自己,为什么觉得穿球衣是很特别的呢。我都没有去问那些穿公主裙的小朋友你为什么穿公主裙上课。小女孩穿球衣上学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我也记得我刚去的时候,看到台湾的女生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穿搭就是黑色的紧身裤加上白色背心外加一个牛仔长袖外套。很中性很休闲的打扮。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我那时候打扮风格还是偏可可爱爱的。后来我就融入他们的风格开始穿背心加衬衫。
K: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有一个老师训一个学生。那个台湾小女孩对着说老师,大人不可以这样凶小朋友哦。你看,我们大人还需要从小孩身上学习。
我:因为这就是这小孩受到的家庭教育。台湾人的良性的亲子关系当时也给我冲击。我记得大学里面,我的室友跟父母坦白性取向什么的,他们的父母就很自然接受了,仿佛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所以你看,明明两个社会那么相似,却又那么不同。本来2025年高雄要举办世界骄傲节的,这足够说明台湾有多开明。很可惜现在高雄取消举办了。
结语:与耻感对抗
这篇文章的草稿其实在跨年夜后的第二天就已经写好了
这个谈话触及了我和K的许多个人经历,所以拖了一个多月才有勇气发出来。
当人受到伤害,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除了痛苦常常还伴随着很深的羞耻感。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受伤害的人,反而要为自己的伤害感到羞耻。暴露脆弱的人,也为了自己的脆弱为耻。
今年一月份我重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叶藏一生被社会规训被周围人无情评判,他描绘自己害怕这个世界害怕世人,一面被社会规训严厉指责,一面度过了“充满了可耻的一生”(恥の多い生涯を送ってきました)。
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对我而言是一种与耻感的对抗。
希望能给读到的人带来一点勇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