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記】中山經

文明之眼
·
·
IPFS
·
《中山經》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又位於哪個地方?神農氏主筆的《山經》,為何會有鐵礦的紀載?中國金礦原來這麼多,都到哪去了?

作者:伏羲氏、神農氏
校勘:嚴無


中山經

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可葉。黃華而莢實,名曰籜,可以已懵。有獸焉,其狀如鼠而文題,其名曰㔮,食之已癭。

又東二十里,曰曆兒之山,其上多橿,多櫔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揀,服之不忘。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又東三十五里,曰蔥聾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黑、青、黃堊。

又東十五里,曰涹山,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又東七十里,曰脫扈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葉而赤華,莢實,實如棕莢,名曰植褚,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又東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

又東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梟谷,其中多鐵。

又東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銅。

又東百二十里,曰吳林之山,其中多葌草。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不憂。勞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楮。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棘。

又北三十五里,曰陰山,多礪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葉如榆葉而方,其實如赤菽,食之已聾。

又東北四百里,曰鼓鐙之山,多赤銅。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莨之已風。


中次二經

注山之首,曰煇諸之山,其上多桑,其獸多閭麋,其鳥多鶡。

又西南二百里,曰發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礪。即魚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無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名曰蠪蚳,食之不眯。

又西百二十里,曰荔山。荔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時,名曰芒草,可以毒魚。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洛。


中次三經

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陽多㻬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狀如茜如舉。

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墠渚,中多仆累、蒲盧。畛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有鳥焉,名曰鴢,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菅,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槁木,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又東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㻬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禦兵。

又東四十里,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是多黃貝。合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蒼玉。

中次四經

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下,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石。

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石。有獸焉,其狀如貉而人目,其名曰䴦。虢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礝石。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陽多玉,其陰多蒐。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楮,多塗石,其上多㻬琈之玉。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基個多玉,其下多銅。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狀如樗,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可以毒魚。

又西二百里,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苧,可以毒魚。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其獸多㸲牛、羬羊,鳥多赤鷩。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灌舉之山。雒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腸之物。


中次五經

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無草木,多怪石。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楮柞,其陽多㻬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機谷。

《中山經》解說:

研究《山經》的重點,在於了解神農氏的領域範圍,由於神農氏距今已六千餘年,山川地貌或以改變,更何況名稱?除了名山大川或可參考,其餘實難一一比對,只能概括先了解山川位置走勢,最後再按照衛星圖查找近似位置標註。

《中山經》五山脈,山勢走向及山溪流向統計

先前有以太行山王屋至雁門段,概估出《山經》中的十里,約合今日的一公里,因此,《中山經》的範圍其實不大,東西僅約百餘公里而已;其位置在黃河與洛、伊河附近,且是由北而南,依次往返勘探。

《中山經》五路勘探
涹山,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梟谷,其中多鐵。

礦產部分,已有人們熟知的金、銀、銅、鐵礦,鐵器或許比人們想像中更早出現,只是由於鐵器容易鏽蝕,所以難以保存至今,粗製鐵器或已成為農業時代的主要工具,至於貴重的金、銀、銅,可能只用於製作貴重禮器。

民間用的鐵器,雖不像金、銀、銅珍貴,卻也是耕耘必備的重要物資,當然被重複熔煉代代相傳,除非商代迷信鬼神厚葬死者,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埋進土裡?即便埋進土理,容易鏽蝕的普通鐵器又能夠保存幾年?

如果冶金技術早在六千年前已經成熟,就可以合理解釋玉器雕琢加工精緻的原因,至於為何不曾被後人考古發掘?還是得反向思考,為何能被考古發掘?

  1. 天災封存(如良渚遺址)。
  2. 秘密寶藏(如三星堆)。
  3. 墓葬講究(商代以後)。
發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礪。
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
敖岸之山,其陽多㻬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

「金玉」應該是特殊玉種,《中山經》記載玉的種類就包括玉、金玉、美玉、蒼玉、水玉、㻬琈之玉六種之多,這象徵玉器加工已達到很高水平,然而,玉器加工的工具在哪,工坊又在哪?或許一不小心就挖成廢土了!

「砥礪」應該可以存留至今,若有發現就得小心挖了,工坊工具或許就在附近。

中國原來有這麼多金礦,怎麼現代人不覺得?是《山經》記載有誤,還是六千多年挖光了?大陸某工程施工,挖開古代亂葬坑,其下竟埋藏了一大堆金餅,不僅是黃金而且是純金,還是99.9%以上的純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文明之眼貼文全為個人著作,無版權問題,歡迎引用、分享、轉載、製片、出版...,但請勿斷章取義或扭曲原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黃老思想探討:善行者

黃老思想探討:不上賢

黃老思想探討:恆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