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外來的和尚的觀點是不是比較厲害?(上)
對於台灣的佛教或佛法的印象是這樣的,就是由一些各大山頭的領導人,各自帶領著他們的徒子徒孫一同修行。需要遵守戒律,吃齋念佛,每日有嚴格的作息。而這位從瑞典遠道而來到泰國成為一位僧人的作者,到底在出家的十七年間看到了什麼?又是什麼原因讓他繼續的這樣修行著?這是一開始這本書帶給月光的疑問,而在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故事,敘述完畢後可以歸納為一句話,那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故事來自於東方,所以大家耳熟能詳。但對於一位瑞典人來說,因為從來沒有聽過,可說是受到不少啟發。
可以這樣來看,有道理的故事不只是影響到所謂的本地人,就算是對於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也是會感到有道理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可稱之為真理。但再換個角度來看,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念經嗎?一樣有遭遇到種種挑戰,就像我們去國外留學,學習歐美文化一樣,都會因為很難得所以比較珍惜吧!作者從這個故事體會到無常的概念,什麼一定是好的呢?馬跑掉了一定是壞事嗎?然後馬帶回了其他的野馬就一定是好事嗎?結果都是不一定的,更不會是旁邊的人說了就算。旁人有可能說對,也有可能說錯,又何必去太過在意?
佛法是共通的,也會吸引外國人前來修行。或許按照作者前半段的描述,他的修行困難點就是一直在冥想時很容易打瞌睡,然後想辦法克服的過程。這樣看起來很平凡,似乎沒有因為透過修行而增加了什麼神力,悟性看來也不高,但那又如何呢?雖說是乍看之下沒什麼了不起,但他也是在堅持每日只有一餐,不碰觸金錢及住在簡陋的棚屋裡這樣的日子。換言之,就算所謂的悟性不高,但他所過的卻是貨真價實的森林僧人修行生活,而且持續這麼多年,其中必定有其堅持下去的原因。
【在尋找自我內心的過程中,只要自己想做,就沒人可以阻止得了。這是這本書帶給月光的啟發。面對別人可能的質疑又如何呢?只要自己堅持下去就好了。去看一位森林智者的書,並不代表就想要為一位僧人,而是想去了解他所思考的重要問題是什麼?為何可以堅持那麼久呢?】如果一切可拋,那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呢?大部分的眾生都是被一堆物品所包圍著,有著處理不完的責任與義務,看似動彈不得。然後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著,如果心情上調適的過來沒有因此生病,就可以邁入老年,如此而已。而如果調適不過來,就會感到不開心,比不過別人,自己命很苦等等。因此,在這樣想之前,是不是可以看看別人是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我可能錯了,是作者想要一再強調的觀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