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SeeDAO白皮书:数字城邦》沉思之三

行天春彦
·
(修改过)
·
IPFS
超越人性的可能在于拒绝纯粹的“理性”

自从通过SeeDAO进入Web3的世界之后,就经常会在各种AMA和Space活动中听到行业先行者们提到一个经典的哲学悖论:忒修斯之船。

在AI中提问,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这个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身份和价值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之前在某次AMA或是Space中听到忘记是谁的嘉宾将忒修斯之船和赛博朋克放在一起讨论,尽管我忘记了他最终的结论,但我想或许正是听过了那段讨论,我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

在我的理解里面,忒修斯之船的有趣之处在于其利用分步骤的实体的转换,混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更根本的是混淆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混淆实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

大概的逻辑是这样:

“忒修斯之船”之所以是忒修斯之船,是因为它的整体被忒修斯认为是一条船,而被忒修斯认为是船的这艘船就和人类的幼童一样,本身没有名称和概念,它的定义并非是实体而是寄存在实体之中的意义,也就是存在“更换部分实体仍能保持存在的特性”。

对于人的名字指向其独特的灵魂往往更好理解,物的定义指向的意义则难以确定,但这难不倒我们。

试想一下,初始的忒修斯之船是忒修斯之船,那么就意味着船体的零件和船的整体是绑定的,一旦拆下一部分,初始的忒修斯之船就不存在了。而装上新的零件,则意味着忒修斯之船的整体和原本的零件解除了绑定,不论装多装少,它都不是初始的忒修斯之船了。

有意思的地方也正是在于这个问题中我们的困扰,当所有的旧零件重新组合,它还是初始的忒修斯之船吗?

我想那也不是的,在忒修斯将这种具备“更换部分实体仍能保持存在的特性”的概念具象化为一艘船的时候,似乎为我们留下了可以利用的环境因素。

这是什么意思呢?不论是“忒修斯之船”还是泰坦尼克,它们最初都是统一时空下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并没有导致时空的扭曲或偏移。

所以最初的忒修斯之船作为一个整体时,它的零件相互间是紧密联系的,是在统一的时空下存在的,而被拆开更换后,初始的零件脱离了联系,或许仍是统一的时间,但空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用一种恶俗但容易理解的比喻就是“绿帽”关系的存在。所以,在不同零件彼此都经历了拆分的过程后再次组合,或许仍能保持存在的特性,但它已经不再是初始的“忒修斯之船”了,但如果我们不计较细节的话,我们可以拥有两艘甚至更多的“忒修斯之船” >_<

这个结论可能有些随意,但对于我,在身份难以界定的Web3世界中活动来说还是有着一点点意义的,至少在参与一些活动时,我能够意识到去关注本质而不是表象。

说到关注本质就要讲一讲我的贪欲。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不太在意物质,更不愿意冒险的状态。但了解到杠杆和合约之后,我却发现一种可以被称为扭曲变态的欲望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中。

这要怎么讲呢,大抵就是我既要又要还要,既期望用极小的本金搏取极大的利益,又期望通过一条没有要求,无法被否定和忽视的道路获得世俗的成功,还要进入一扇以大量金钱铸就门槛的大门。

我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种极致的贪婪,尤其是在我大概理解了合约杠杆的盈利逻辑之后,在BTC和ETH大盘不断攀升的同时,我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开始把听来的一些“牛市来了”,“BTC稳超10万”的词句当成了一种既定的,即刻便会实现的事实。

所以,我的这种状态在我的20U变成100U之后愈发清晰起来。

如果我们将一个身无长物,没有“见识”的人,对别人家的装修陈设进行点评的行为称为“没教养”,那么换做是一个家资丰厚,接受过系统培养的鉴赏家如此行事时,我们又要怎么定义呢?

如果我们将一个白手起家,没有“声誉”的人,对某行业的规则设计进行革新的行为称为“不理智”,那么换做是一个资金充裕,制定了行业规范的企业家如此行事时,我们又要如何定义呢?

如果我们认可,同样的事情因为参与主体所具备条件的不同而理应差别对待,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愈发寡淡。

在如今的社会交往中,有什么说什么,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理智”的“靠谱”的行为。而“有什么说什么”并非有的放矢,就事论事,而是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围绕着这些资源设计什么样的套路。

一切脱离实际掌握,单纯对于美好事物或生活的向往,都被归结为“白日梦”和“不靠谱 ”。但对于脱离实际掌握这种状态的定义却并没有一种根本的,普世的判断标准,一切仍然是建立在“有什么说什么”的基础上。

而有什么说什么,是将“拥有”设定为了最根本的前提。

前面所描述的两种对比本质都是在讨论拥有“资源”是否等同于拥有“资格”?或者说,是否应该根据掌握资源的多少将资格分为三六九等?

要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本质上是在“能力”和“品德”孰轻孰重中做出选择,也是要在“伦理”和“感情”之间做出选择。

讲到这里,我想到电影阿甘正传,
想到阿甘与母亲的感情,
想到阿甘与珍妮的感情,
想到阿甘与上尉的感情。

如果我们能够被阿甘与珍妮真挚的感情所感动,那为什么我们中的一些人又会在面对自己的爱人或子女时对其苛责甚至表现出厌恶?

符合世俗伦理逻辑的反应大概是“不懂得爱”或“根本就不爱”。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的认知里,爱与责任同在,不论是可有可无的,还是难以察觉的,甚至是脱离了一般范畴的责任,都与爱的存在着联系。

如果有一个离异的,被剥夺抚养权的父亲,每日远远地观察着自己的儿女,为他们的健康和快乐而祈祷。

那这是他对子女的爱么?我想通常人们会认为这是爱,会觉得这是个温暖的故事。

可如果他是因为殴打子女或妻子而被判决才到了这般田地呢?如果他为自己的儿女祈祷是为了在他们成年的时候当面杀死他们的母亲以满足自己变态的报复欲呢?

所以要看本质,不是吗?

可本质又是什么呢?前面提到的责任在这里要怎么体现呢?

我想这没有标准的答案,或者说答案是随时变化的。

这里似乎可以回到我在上一篇文中提出的,区分他律和强迫的方法,既取决于发出者的动机,也取决于接受者的选择。

在这里,责任的体现既取决于承担责任一方的动机,也取决于产生责任一方的需要,也就是父亲的动机和儿女以及他们母亲的需要。

如果离异的母亲和儿女都不需要曾经的父亲出现,那么对于儿女和前妻来说,这位父亲并不爱子女,反而是骚扰。可能对于这位父亲来说,他认为儿女或前妻有这样的需要,他也是以一种好的意愿去承担责任,但这并不重要,我们最多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愚蠢的单方面的爱,但本质更像是他将平衡自己内心的责任转嫁到了儿女身上。

如果离异的母亲没有精力为儿女提供基本的照顾,而儿女又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保护,那么这位父亲以保护儿女的动机出发,就是爱儿女的。哪怕等到以后,他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做出儿女无法接受更不可能理解的行为,但在那个他被需要的时候他也是爱自己儿女甚至前妻的。

也就是说,通过承担责任表达的爱是自然的,是平和的,是不带有强迫性的。

一旦带有强迫他人接受的意味时,就回到了他律与强迫的判断,就是变味的了。

我想爱从来就没有什么魔力,也从来都不复杂。

每个人都懂得爱,但是贪婪的人想要得到更多,因此便有了诸多条件。

逐渐的,无法满足附加条件的便不是爱,不去满足附加条件的便是不懂得爱。

尽管各种歪风邪气在社会中蔓延,但我相信感情真挚的双方仍然占多数,只是彼此都坚持用各自的方式去表达,所表达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所选择的身份也时常不对等,这些或许就是相爱之人不能如愿的原因吧。

说回“伦理”与“感情”,就还要借着阿甘和珍妮讲一讲。

相信在一些男性心中,珍妮是一个美丽善良但各种意义上“不干净”的姑娘,或许她和阿甘的故事能够感动自己,但自己在现实中却绝不会选择这样一位女孩相伴终生。

我曾经就是这样,我想这是独属于我自己的,所谓趋利避害的算计。

表面上看我,趋的是符合“伦理”的利,避的是有损“感情”的害。

但真的是这样吗?

从根本上看我的这种趋利避害与前面提到的附加条件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一切的根本就在这些算计中。

但生命中除了算计,还有计算,它们都是为了“趋利避害”。区别在于目的的涉及的范围,算计是为了留下不属于自己的,计算是为了只接触属于自己的。人人都有计算,但少有人只是计算。

坦白说,我也在计算,但也经常算计。

所幸我命好,早早就发现算计许久并得不到任何价值,更别提有什么意义。这让我能够逐渐转变,将算计变成计算。

现在我所欣赏和坚持的计算是在我能付出时多付出一分,我所期望的就是他人也在能付出时多付出一分。

很多时候我们讲朋友人很好,但帮不上忙,这就是算计,而不是计算。纯粹的计算则是讲朋友的存在让我看到了与自己不同的状态,或许很多情形我并不理解,但是朋友毫无保留地带我了解到更多的可能,因此他/她很好。

一些还没有被我这些来来回回的概念绕懵的朋友肯定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既然计算是只接触属于自己的,不就又成了有什么说什么?

我先说声抱歉,一定是我在前面的阐释不够清晰明了,但在这里还能补充。

计算是用在自己的院子里唱自己的戏,不占外界的便宜。
有什么说什么,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占尽外界的便宜。
换句话说,有什么说什么,就是最极致的算计。

不论我的逻辑是否合理是否自洽,至少到这里就可以说回我最初讲到的贪婪。

我的贪婪是一种看似计算实则算计的“理智”。在这种理智下,我将父母和朋友拉入了一个我不曾涉足的,崭新的坐标系。

在这个坐标系里,纵轴是财富量级,横轴是劳作时间,我要以一种“高级”的姿态降临于他们的头顶,然后凭借自己所取得的成功“蔑视”他们,以此表达我很牛逼。

而这种理智的本质就是在拥有时,回到那样一个有什么说什么,能力至上,伦理为纲的粗暴且卑鄙的逻辑中去,凭借拥有永远拥有。

我不提倡凭借拥有永远拥有,但毫无疑问,世界现行的逻辑本质就是这样的。

因此对于“资源与资格”,“能力与品格”,“伦理与感情”,我想可以放弃论证根本的答案,一切随心而定,在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以一种勇敢的,跳出算计的方式回应它们。

SeeDAO的slogan是让Web3回归生活,朋友们,我现在能够想到的是,脱离了算计才会有生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行天春彦=。=很喜欢三浦紫苑笔下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的故事,所以就借用一下行天的名字!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