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S8E7|I'm a happy foreigner
第七天
寫一個以往的你絕對意想不到的生活上的決定,卻讓如今的你擁有更多重新想像跟定義生活的力量。這個決定可以是居住地、生活上的大小習慣、決定等等。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生活。
小學到高中,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所以從沒旅行過。僅有的幾次出省,是去和常年在遠方做生意的父母團聚。
一次是小學五年級結束後,和念高中的姊姊一起坐火車從南到北,去父母那裡過暑假。那時還是綠皮火車,從四川到遼寧,需要在北京中轉,總共得坐三天三夜。為了省錢,我們只能坐硬座。那年夏天炎熱,白天車廂裡總是充滿泡麵和火腿腸的氣味,在陝西的連綿山脈路段,火車一停靠小站,就有好多當地人湧上來,通過車窗販賣小吃和當地特產。夜晚,車廂內悶熱,和我們坐一排的乘客打開車窗,我至今都記得窗外的風吹到臉上的感覺,混雜著鐵軌沿線獨有的氣味,雖不好聞,但仍是喘息之機。坐太長時間,雙腿都變得浮腫,下火車,踏上站台,人仍有那種在火車上的搖晃感,彷彿走路都不穩。
後來還有兩次,一次是我小學畢業後去北方唸了半年初一,一次是高一結束後,因為高考要在戶籍所在地考,兩地教材不同,所以提前轉學去北方,都是我一個人坐長途火車。好在那時候已經不需要中轉了,快車的路途縮減至兩天兩夜左右。
到了大學中期,父母回到南方,和舅舅一起開餐館,家裡條件逐漸好轉。我第一次獨自坐飛機,是大四去北京參加研究生報考的現場確認,當天天沒亮就從成都校園出發,到北京辦完事,夜晚再回到學校。仍記得那晚,我背著背包走在回學校的路上,街道很安靜,夜晚微涼吹在臉上,和白天在北京的寒風相比,有夏季夜風的溫柔感。
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旅行,是畢業後,我決定先去上海邊打工邊練習口語。當時是在多倫路文化街的一座老洋房青年旅舍,青旅也有咖啡廳和義大利餐廳,附近有甜愛路和魯迅故居。原來的老洋房,聽說是電影《花樣年華》的取景地。我在青旅工作生活了四個月左右,工作內容主要是製作咖啡、接待客人並做入住人員登記。青旅氛圍輕鬆,一起工作的人們,從經理到員工都極度友好,後來大家保持聯繫很多年。我的運氣很好,原本的員工宿舍沒位置了,於是我和幾位常住客人共享一個五人床位的房間,我的獨床正對著老洋房頂部的圓形玻璃窗,夜晚街道光線柔和,步行街很安靜,我就在那透過玻璃的交錯光影裡入睡,想像成閣樓的夜晚。室友們都比較同齡,一位是剛開始在上海找工作的女生,一位是已經工作但因為喜歡這個青旅所以決定久住的女生,一位是在上海留學的法國女孩,她的好朋友兼同學長住在另一個房間,還有一個空床位,偶爾房間不夠,會有新客人入住。久住的我們都成為好朋友,聊天聚會,分享各種見聞和興趣愛好,彷彿大學生活的延續,實則比我的大學生活更精彩。休息日和同事們一起探索上海和周邊古鎮,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那年聖誕和新年節日,都和法國朋友及她在學校認識的朋友們一起度過,誤入高端俱樂部的奇遇,和外灘萬人跨年被人潮沖散再重聚的奇妙夜,回想起來都是無與倫比的經歷。在青旅的工作結束後,我用打工掙的錢去了附近的城市遊玩,蘇州、烏鎮和杭州,前兩段和法國朋友短暫結伴,在蘇州的河邊和烏鎮清涼的夜晚橋頭流連忘返。而後一人去杭州,在生活在當地的大學友人的陪同下,遊覽了西湖的日與夜,跟從書本裡聽說的一樣美。
也就是說,我的旅行之路開始得很晚。見過了新的地方,就會想見更多的新地方,但始終也沒想過去「中國以外」的地方,主要是因為仍窮,所以連想都沒想,也可能是因為中國太大了,連中國都還有好多好多地方沒有去,更別提「離開中國生活」。確確實實是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後來開始正式工作,然後遇到愛人。在一起後的第一個夏天,他帶我去了他的家鄉,那是我第一次出中國,也是第一次看海。我笑說,這看海的起點好高。記得當時,我寫「黑夜很短,白晝很長」。葡萄牙的夏天,晚上九點半還亮著。
而後開啟二人的大大小小的旅行,從北京出發,向南、向更北、向西北、向東部沿海,到澳門,再到濟州島。也獨自去東南亞和曾經的朋友匯合。也沒有想過「離開中國生活」。
直到五年前,生活不古,人心初醒,我們想要離開北京,換個地方生活。仔細研究後,發現中國的每個城市都大同小異,就像每個地方都有的古鎮「風情」一樣,該有的還是會有,不該有的還是不得不去面對,才幡然醒悟,在這個國度,無處可逃。
於是我們決定換個家鄉,換到他的家鄉。於是我成為了「外國人」。我很喜歡當個外國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是新的。或許是從小就沒有過真正的「融入」過一個地方,總是轉學,總是插班生,總是格格不入,所以當我真正成為一個正正當當的異國人,我反而像找到了歸屬,像魚歸大海,自由自在。對一切好奇,探索未知,擁抱一切。
PS:本篇除最後一段寫於馬爾他,前部分都寫於從波爾圖到馬爾他的飛機上。原來在飛機上用手機備忘錄寫文體驗這麼好!通常閱讀都會一覺睡到目的地的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