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的方格子沙龍玩!

Sunline
·
(修改过)
·
IPFS
·
方格子沙龍有個「討論區」,感覺上是個還不錯的互動地方,如果有什麼想要跟我交流的,可以來這兒找我:問做書的、商品的、創作的,或是某些人生的事。但如果太私密的還是要寫email喔~~~有空來玩。不要黏在社群上或一直著迷短影音了,人跟人有時還是要實際的互動:)

從新聞台、部落格到社群網站與現在的文字平台,寫了二十多年,中間來來去去認識了一些寫字的人,也有很多人後來也不寫了,有聯絡的好像只剩下一個二十多年前新聞台的朋友。在數位時代的初期,嚮往與人的交流、躲在網路下比較自在的交流,我也架過網站,成立過某某演員的後援會,並和影迷們在我架的網站上,在當時很流行的聊天室或討論區(就是後來流行的Dcard啦!)互換心得,爾後有過網聚,也有過不少段深深淺淺的情誼。

隨年紀和世界的變動。其實「網友」要能真正的成為「很深刻的朋友」並不容易,無論是距離的遙遠或是生活的差異,一有變動,多半容易斷了聯繫,但又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人們倚賴著網路與人有連結,卻也還是因為「不在一起生活」也沒有「現實生活」的交集,好像的確就只能是「網友」:並不渴望也不需要見面,並不用真的看過本人,也不用有「實際的、實體的」互動,待在網路上就是一種陪伴了。

只不過,局限於「社群式的互動」,現階段的「文字平台」好像還是非常難以成為氣候,「讀者」總是來來去去的,想要創造「黏著度」總還是不如社群平台的影音、話題和那些「你不知道好像會死,但其實不知道也不會怎樣的事」來得吸引人,而人們也多半沒了那種「我想看誰我把它存在我的最愛裡」的習慣或乾脆就讓它留在視窗的分頁上,作為每天必然要瀏覽的頁面。

要建立起「讀者的固定閱讀習慣」與「跳離社群平台的閱讀模式」真的不是太容易的事。但好事是,只要是習慣了打開文字平台來瀏覽的人,久了也還是會像使用社群平台一樣,沒事就滑一下、拍下手、按下心心或收藏(這畢竟是人的慣性嘛!)要能在分眾時代中,不算主流的文字平台上與他人互動或有所連結,也不是太容易的事,總是會有某一種「到底有誰要看我寫字」的那種懷疑!

我倒是很好奇所有因為「到底有誰要看我寫字,也真的沒有太多人看」而覺得「寫字沒有意思」的人,平常在社群上的貼文都很多人嗎?如果也沒有很多人,那其實跟「自己寫什麼」、「有沒有人要看」沒有關係,這就是件普遍的現象:現代人的生活太多東西要看了,演算法沒有辦法幫你觸擊到別人、google搜尋沒有把你列在頭幾條、你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你有在寫字(你也不想讓太親近的人看見)⋯⋯諸如此類的。

既然是分眾時代,也還有很多人在為「寫字」或文字平台在努力著,它們也不見得能有社群的聲勢,但還是有那麼「一小戳人」在閱讀、在書寫,有新的玩具就吆喝大家來玩吧!

我還是得說,我其實完全不巴望那些黏著Facebook的使用者,即使我貼了分享連結,也換到好多讚,卻沒有相同的瀏覽數,但不會因為如此而不分享、不更新了。我想在這小小一方,沒有太大聲量的文字平台上,還是可以與少少的使用者有所交流、互動。

方格子沙龍有個「討論區」,感覺上是個還不錯的互動地方,如果有什麼想要跟我交流的,可以來這兒找我:問做書的、商品的、創作的,或是某些人生的事。但如果太私密的還是要寫email喔~~~

有空來玩。https://vocus.cc/salon/651fb307fd897800018f34d2 不要黏在社群上或一直著迷短影音了,人跟人有時還是要實際的互動:)當然,也歡迎大家打賞我,有30元、50元的方案給我買珍奶、喝咖啡(其實我不太喝手搖飲了XDDD)~~~

P.S
我最近超忙的,可能會沒有空回話。但盡量。

圖:做給方格子沙龍的刊頭~~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個人寫書及出版《獨旅的浪漫》(前言)

我並不討厭史艾瑪(有雷)/《影后》02

沒有人陪我看台劇的時候/《影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