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區遊記:大埔墟、慈山寺
在殖民初期,大埔是新界重鎮,所以到了現在大埔仍然存留了一些當年的建築。從大埔墟站走上山,不到十分鐘便會到達舊北區理民府。從1910到80年代,北區理民府都是新界區的行政中心;到了現在,這裡仍然保留了當初以紅磚和遊廊為主的設計。不過由於裡面改建成了童軍中心,所以便無法入內參觀,也無法了解到當年理民府的間隔和面貌。
比理民府保育得更好的,是旁邊的舊大埔警署。由於以前理民府也設有裁判庭,所以便與警署組成港英政府在新界行政司法執法的核心地帶。現在警署雖然被嘉道理農場改建為綠匯學苑,但裡面仍然設有當年辦公室、槍房和囚室的展覽。在警署主建築後面有農田和食堂,食堂正正供應農田生長的菜蔬,值得一遊。
從舊大埔警署一路下山,沿著廣福道走,便可到達富善街的太和市。這裡曾經是新界東第一大墟,到現在仍然保留了傳統墟市的面貌。更特別的是,穿過買菜的人群,在街市中間竟然有一座文武廟。這是當年附近七條村子(大埔七約)共同設立的廟宇,除了祭拜外也有著仲裁交易糾紛的作用。沿著富善街一路走,亦能到達鐵路博物館。鐵路博物館以前是舊大埔墟火車站,陳列有蒸汽火車頭,想必年中吸引不少火車愛好者到訪。
從富善街向著火車站走,便可到達大埔墟四里。四里是大埔最熱鬧的地方,由四條短街組成一個四方形的廣場,附近設有街市和商店。四里以前是淺灘,面臨大埔海,是以前漁船聚集的地方。在明清兩代大埔不止有農村漁港,更有瓷窯和港口,負責將青花瓷運抵潮州汕頭等地。
在四里旁邊的餐廳吃過飯,下午我來到面臨船灣的慈山寺。慈山寺被稱為李嘉誠的“家廟”,寺內導賞員更不諱言慈山寺每年只會敲兩次鐘,一次是除夕,另一次則是“大善信李生”每年到訪之時。不過撇開背景不談,慈山寺倒是挺有特色-- 它與志蓮淨苑一樣,都是仿唐建築,不過感覺則更為平實細緻。
慈山寺最有名的,是高七十多米的觀音像-- 觀音像以宋朝形象鑄成,樣貌比較豐滿華貴,而且觀音的頭微微向下,令信眾能與它目光交接。與天壇大佛不同,訪客可直接到達觀音像的底端;仰望觀音像,不由得令人有一種崇敬之感,就像一種對於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物的敬畏。在觀音像下有博物館,裡面陳設了佛教文物,而且不少都到達國寶級數-- 雖然博物館沒有明說,不過犍陀羅風格的佛像,或者唐朝寫就的經卷,都不是我們到處可見到的文物。除了文物,慈山寺還有不少特色,例如按照唐代風格塑造的佛像,仿照敦煌石窟的經變圖,甚至當年佛陀得道的菩提樹種苗等等,值得花一天慢慢參觀欣賞。
我一向對於大埔都沒有什麼印象,平常只會在踏單車時路過。不過發掘起來,原來大埔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不少地方值得遊覽。今天雖然已經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但也只夠我到訪大埔墟的市中心和慈山寺。下次有機會,當到嘉道理農場、林村許願樹、甚至碗窯遺址一遊,想必會有更多有趣的體驗。
(十八區遊記之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