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和立場的區別、小心為什麼《底層邏輯》

小豆
·
·
IPFS
·
本書作者是劉潤,以下選幾個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並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本書作者是劉潤,曾經是中國微軟在中國分公司的戰略總監

以下選幾個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並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學科和公理體系

有公理體系的學科(例如數學),只有能證明和不能證明的差異,但很多學科是沒有公理體系的,例如經濟學,就有很多種學派,因此學習經濟學時,要注意每個理論的前提和例子,驗證一個觀點,不僅要看你是否認同能證明它的例子,更要看你是否理解能推翻它的例子,以及理解它的前提

例如亞當·斯密的「為己利他」假設,就會有公地悲劇、1美元拍派的反例

這也讓我想到心理學有很多分支,例如認知與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

⬛事實、觀點、立場、信仰

事實是獨立於人判斷的客觀存在,例如溫度30度

觀點是對於事實的看法,例如對於溫度30度感覺是冷或是熱

立場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例如有人問你熱不熱,你覺得熱,但如果你在物業公司工作,你一旦承認熱,別人就會要求你開大廈的空調。於是,你一邊冒著汗,一邊說「我不熱」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self-consistent)的邏輯體系,世界上有大量邏輯自洽卻互相矛盾的信仰。信仰內邏輯自洽,信仰間互相矛盾,建議不去攻擊他人信仰

我們也要時刻反省自己:我說的話和表述,是事實,是觀點,是立場,還是信仰?

這給我的啟發是,在聽到他人的一句話時,應該可以先思考一下對方是在什麼場合下說出的,會不會對方是因為他的立場和情況,而導致有些話不能說,但其實內心真實想法不是這樣的?

就例如看表演,有時候可能覺得不是很精采,但因為看場合說話,可能就會說還不錯,但其實內心不是這樣的;又或者是一些職業,例如業配,可能內心不一定覺得這個產品好用,但為了錢總是要說一些好話。這時也可以試著換位思考,思考對方可能受哪些影響,說的和內心所想不一定都是相同

而有關於信仰的部分,我覺得當探討一件事情的好壞對錯的時候,如果只是用自己宗教的邏輯去講描述,那別人很難聽進去,也很難類推到整個社會,可以思考,如何用跨越宗教的方式或標準來討論,這樣才能得出一個適用於社會的答案,可以思考我們大家都身為人,有哪些共同處,以此進行討論

⬛為什麼

「為什麼」會強行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為這個觀點找原因上,「為什麼+觀點」的句子,容易讓人覺得後面觀點是對的,但卻沒有去質疑後面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可能會被用來注射觀點或傳遞謠言,例如「為什麼吃韭菜可以治癌症?」,可能會讓人去思考這個問題的原因,但吃韭菜是否真的能治癌症?

這讓我對於多一種思考方式,當聽到一些為什麼…的句型時,在想原因之前,也可以去想想看後面這個東西是不是對的,可以去收集一些證據來對比,例如別人問「為什麼A大學的學生都很有守時」,這時應該思考A大學的學生真的都很守時嗎,以及這樣的說法是不是過於武斷,忽略了大學內部個體的差異,會不會對方只是看到一個人而已,就進行這樣的推論

⬛經驗

注意經驗的侷限性,例如二戰飛機一位司令,看到機翼上面都是彈孔,因此決定加強機翼,但統計學家則認為:機翼重子彈可以彈回,因為它堅固,但機頭和機尾沒重彈,或許是因為中彈就飛不回來了,因此應該加強機頭和機尾

尋求辦法時,別人的成功經驗固然重要,但是他分享的方法,真的是讓他成功的經驗嗎?適合不適合我們呢?不一定

建議使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得出結論,依照做出調整。

以二戰飛機當作例子,假設:應該給機翼增加鋼甲;驗證:去看被擊落的飛機是不是機翼上彈痕多;得出結論:被擊落的飛機頭部和尾部中彈多,機翼不多,給機翼部分增加鋼甲作用不大;根據結論做出調整:增加飛機頭部和尾部的鋼甲。

我自己的啟發是,在聽到他人經驗時,要多多考慮對方和自身情境差異,例如在選課時,我會參考他人課程經驗,但同時也應該去思考對方和自己興趣和程度的差異,例如寫程式的課,對方可能說作業不難,但有可能是對方已經早已經有基礎了,這時候也可以多參考不同他人的意見,以及思考和自身相同和相異處,再決定是否要選課,以避免課程過難

而上述四步驟,我認為可以用在生活很多方面,例如我可以假設我在中午過後我的精神較好,可以做要高度集中精神的事情,然後實際執行看看作為驗證,如果發現是確實好,就可以採用,如果不好,則可以安排其他的事情,例如做比較不用高度集中精神的事情,或是睡個午覺,然後可以再測試看看這些程如何,把測試結果紀錄下來,然後再調整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豆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讓遊戲成為高齡者好夥伴

遊戲好玩的一些錯誤說法&原因

大學後的學習焦慮,休閒時候卻自我批判和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