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和你我一样| 書單交換小組
推薦書籍:《斯通納》(Stoner) 作者:John Williams
(參與@映昕 發起的書單交換計畫,這是我推薦的第一本書。)
親愛的映昕:
你提到自己想看文學類作品,我腦海裡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這本書。文學小說有很多特性,有些小說我稱它為作者小說,譬如《到燈塔去》,作者構建了一個個人風格強烈的文學世界,語句之間跳躍、模糊,閱讀時總有一種「我需要努力進去」的感覺。還有一種小說是讀者向的,譬如這本《斯通納》,它的文字強化閱讀的價值,每一個敘述都在引導你進入。
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並不輕鬆的時世,也曾聊到抵抗虛無、建構意義的艱難、勞累。我想,這本書是理解我們的,我們也理解它。這是文學能帶來的巨大慰藉。
《斯通納》講的是,一位來自密苏里州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威廉·斯通纳,進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但因為一堂選修文學課,他被詩歌觸動,改變了求學軌跡,成為了一名大學文學老師。之後結婚、生子、教學、退休、衰老、死亡。
這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也有人說,它講的是失敗者的一生。
因為,斯通納追求美好的價值目標,但幾乎都以失敗收場。他想成為一名好老師,可自己的教学生涯却遭到恶毒的系主任的扼杀。他恋爱了,想擁有美好的婚姻,但在結婚的第一年他他的婚姻就因為彼此的不適合與不知所措而失敗了。他疼爱女儿,卻因為妻子的原因,后者转而逃避自己。
他努力、認真地去生活,但一直不順利。這種不順利,也不是什麼影響生死的大挫折,就是我們日常裡會遇到的那些真實的、堅硬的阻礙。
年屆42歲的時候,他開始沉思,「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東西,往後,看不到任何值得費心記住的事物。」
迷茫、無力、阻礙裹挾了他的一生。但是,他從未放棄追求智識,在這些艱難的普通時刻裡,他記錄、思考,並拒絕做廉價的妥協,他沒有在對抗中成功,他只是帶著它們繼續活著。
在他這個年紀,有時難免經常會想到,並且日漸強烈,想到一個如此簡單的問題,簡單得他都沒有辦法去面對。他發現自己有些迷茫,懷疑生活是否值得過下去,是否曾經有過生活。他認為,這是某個時候人人都會想的問題。他不知道,這個問題出現在他們心中時,是不是跟出現在自己心中時一樣具有這種不帶個人色彩的影響力。這個問題會隨之帶來某種傷感,不過這是一種籠統的傷感,他想與自己或者他的具體境遇沒有多大關係。他甚至都拿不準,這個問題蹦出來時具有非常顯而易見的原因,與他的生活變化有關。他相信,這個問題來自這些年的日積月累,來自密集的偶然事件和必然命運,來自他開始對這些事物的領悟。他從這種可能性中體會到一種陰鬱且頗具諷刺意味的快感:他努力獲得的小小學問啟發自己認識到,從長遠看,世間萬物,甚至讓他獲得領悟的這份學問,都是徒勞和一場空,而且最終要消解成一片誰無法撼動的虛無。——《斯通納》
我想《斯通納》最打動我的就是這種將智識當作對抗無意義的戰爭,這場戰爭不轟動,卻無處不在,它安靜、持續地綿延了一個人的一生。
這本書的語言也很美,我看了英文和中文(世紀文景出版社)兩個版本,都很被文字打動。
他的文字乾淨、冷靜,如《紐約客》的評價——
威廉斯的寫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澤。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以不帶一絲一毫悲喜的冷靜洞察了生活本質的全部。
但我認為它不是沒有溫度的,它有一種冷靜的憂鬱與豐富,在記錄失敗、傷痛的同時也留存著溫柔有力量的時刻。
我之前在重看這部小說,並和另外一位同樣在重看這本小說的朋友,談起為什麼這本小說在它面世時並不矚目,卻在60年後獲得這麼多關注與熱愛。
然後我們都談到了閱讀這部書時的一種體驗。它大概是這樣的:
在閱讀《斯通納》時,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的內心的神聖空間,譬如斯通納對愛情的理解,它會帶入我們進入一種純粹的關於愛情的感受與思辨,這是一種通過閱讀、咀嚼以及找回自我的空間,在那個空間裡我和所有存在對話,自由、沒有邊界,並通過《斯通納》的文字,始終具有一種潔淨、安靜又豐富的氛圍,它讓人感到幸福。
而我們也感覺到,這個空間日益遭受到斯通納所說的「那個世界」的威脅,這個世界充滿了對個人的侵略、蔑視。
這也許是這部小說在此時重放光芒的原因——我們需要做好以普通人、失意者的角色去捍衛自我空間的準備,而斯通納是先行的勇者,他活過,然後死去,和你我一樣。
映昕,希望你會享受閱讀這本書。但文學品味是很私人且無法解釋的,可能你嘗試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文學風格。但這也許是交換書單最大的意義並非找到那本自己喜歡的書,而是通過和自己不一樣的視野,看到更大的世界。
也期待你的推薦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