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周濂的阅读推荐,关于共情的介绍特别动人。
Q:能不能给读者推荐一些相关的书或影视剧帮助思考和理解此次疫情?
周濂:除了《后真相时代》,我还想推荐保罗·布卢姆的《摆脱共情》。
我一度认为,让这个世界变好或者不致更糟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增强人们的理性能力,二是提高共情能力,后者也许比前者更重要。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共情也许不能拓展我们的世界,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狭隘的处境。布鲁姆的主要观点有6条:1,共情就像一盏聚光灯,让人只能看到并关怀眼前的几个人。2,共情是带有偏见的,会让人更倾向于表现出狭隘的地方主义甚至是种族主义。3,共情是短视的,会让人只顾眼下,做出一些现在看来好处多多,在未来却会引发灾难性后果的事情。4,共情是得不偿失的,会让人为照顾一个人而损害更多人的利益。5,共情会慢慢腐蚀人际关系,让人不堪重负,削弱人们保持善良和爱人的能力。6,共情也会激发暴力,人们关爱自己亲人和同族的强大力量往往会带来战争,让人残暴地对待他人。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6个观点。布鲁姆认为,在冲突与战争的环境中,共情更多扮演的是油门而非刹车的角色,因为人们的共情对象总是针对“朋友”而非“敌人”。有人也许会反驳说,那就让我们尝试着对敌人产生共情吧,这样就能减少暴力与伤害了!对此布鲁姆的回答很明确:“共情的工作机制并非如此。要求一个人关怀自己的孩子那样关怀敌人,就好比要一个人像吃苹果那样爱吃狗屎,这在逻辑上讲得通,却有违人类心智的工作模式。”
《摆脱共情》这个书名有误导性,布鲁姆并非彻底否定共情,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往往夸大共情的作用,对它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摆脱共情,而是要摆脱对共情的误用,或者说让共情和理性组成一个完美组合。只有这样才能让相互分离、彼此不理解的个体产生连接。哪怕无法达成共识,但至少能够相互理解。
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