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東德遊記:萊比錫-柏林-埃爾福特

楊鷙
·
(修改过)
·
IPFS
·
在德國生活已經四年,這是我第一次踏上前東德的土地,親身體驗一切關於東德地區的傳言。

“去柏林一趟吧”,上週三辦理完延簽手續後,眼下已經沒有其他工作與瑣事的我,看著日曆,決定在八月結束之前,進行一趟德國境內的遠距離旅行。八月是德國實行九歐票的最後一個月,每月只需九歐,就可以乘坐德國境內任意次數的慢車和公交。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八月以來,物價飆升,九月後交通費用的增加也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為了充分利用羊毛,反正我最近無事可做,就慢慢地乘坐免費列車來一趟:“說走就走,我有的是時間”的旅程吧。

柏林的標誌性建築:勃蘭登堡門



出發:九歐票歷險記

從海德堡到柏林,將換乘時間算在內,乘坐慢車需要將近12小時。641公里,駕車只需6-7小時的路途,在國內或台灣乘坐高鐵可能只需2小時,而在德國即使乘坐最快速的ICE列車,也需要耗時5小時。12小時,這可已經遠超過了我能承受的極限,去程與返程都選定一個城市作為過夜歇腳的中轉站,才是看起來勉強能撐住的選擇。經過這一番耗時了五分鐘的考慮,我立刻訂了住所,回家收拾行李準備第二天的德鐵大冒險。

擁擠到連站台都上不去,也就因此錯過了換乘的火車


早在六月,我就體驗過了九歐票的魔力:在擁擠的火車上,習慣於刻板地遵循計劃、冷漠與謹慎地對待陌生人的德國人,變成了擠做一團、其樂融融的共同體— 共同地享受九歐票帶來的即興旅遊的快樂、共同地自嘲貪小便宜而將自己變成沙丁魚罐頭的現實。每當德鐵廣播響起:「我們祝您有一個舒適的旅程」,罐頭中總有一人會笑著說:「非常舒適」,於是整節車廂的人就跟著大笑起來。

然而,即使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我還是沒有料到從南德Würzburg到Erfurt的一路,我只得擠在沒有空調的自行車廂,在悶熱的空氣中捱過三個半小時。由於車廂太擁擠,每一站都有想上車但怎麼也擠不進來的人,人們一次次的頑固嘗試延長了火車在站台的逗留時間,累積起來就促成了火車晚點近一小時,下一班換乘車也就自然無法趕上。如此一折騰,本以為七個半小時就能到達萊比錫的旅途被延長到近十小時。在我快到力竭的時候,廣播終於響起了悅耳的聲音:「還有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達本次列車的終點,萊比錫,我們在此向每一個旅客告別」。


萊比錫:極端的左派與右派

在坐電車去酒店的路上,我注意到了一棟宏大寬闊的建築體,這座呈四分之一圓環形狀的建築讓我想起國內很多樓盤,在廣州中山大學附近就有類似形狀的公寓樓。我立刻打開谷歌搜索這棟建築:Ringbebauung,建於1955年,是民主德國(DDR)社會主義古典風格的典型例子。

讓我想起國內的Ringbebauung

「啊,原來如此」,果然社會主義的痕跡深深地刻在了前東德地区。不同於南德小城的独栋别墅,萊比錫城區內的居民樓大多是連排的公寓。這些公寓樓並非全是社會主義平等風,它們的大多數有著繁複的雕花裝飾,以及精緻的磚牆,讓人誤以為置身巴黎。市中心隨處可見的這些典雅建築卻在電車駛過一個公園後,畫風直轉:若是只看建築的二層以上,風格並沒有變化,只是稍微簡潔了些。然而,若是將目光投向一層,就會發現牆體都被塗鴉佔滿。這些塗鴉張牙舞爪地,通過各自的形態或意義霸佔、挑戰著傳統的秩序。

市中心的美麗建築,細節之繁複讓人可以佇足觀看很久


令人驚訝的是,每棟建築都這樣上演著古典浪漫與激進的碰撞。

之前好友去萊比錫參加活動,我問她萊比錫给她什麼樣的感覺。「左派和右派最極端的人都在這裡,這是一座極端之城」,她說。她的話不假,僅是在萊比錫坐電車看一陣窗外風景,就能收穫這樣的城市印象。這些狂放的標語釋放出混亂與騷動,宣告著城市表面的秩序感已經在搖搖欲墜的邊緣。

自行車鋪

自由思想與開放精神的興起離不開大學生這個群體。每所大學都能給當地帶來激進、湧動著的年輕血脈,重新塑造著城市的氛圍。像是海德堡、弗賴堡這樣的南部大學城,學生和學術工作者組成了城市居民的大多數,隨處可見的年輕人、外國人填滿了當地人的視線,當他們習以為常後,便不再會以充滿好奇或帶有敵意的目光打量對方。然而,在前東德地區,新血液注入地太晚,保守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基又太穩固,這勢必帶來激烈的碰撞。

為了促進前東德地區的發展,德國政府在萊比錫的投資相當大,萊比錫大學現代的建築就昭示著它擁抱現代、未來與國際化的決心。初見這座閃著藍色光芒的大樓時,我以為它是歌劇院或是教堂,走近才知道這是大學的主教學樓。進入樓內,大廳儼然一個博物館展廳,陳列著曾在萊比錫大學逗留或任教的名人雕像,一個幽暗的入口通往校史博物館。

萊比錫大學主建築正面
大學主樓
萊比錫大學大廳

不同與萊比錫主樓的現代風格,萊比錫大學圖書館建造於宗教改革時期,是新文藝復興風格的代表作,主建築不幸在二戰中被炸毀,於1994年開始重建。重建後的圖書館已經沒有原先宮殿般精緻絕倫的裝飾,但還是能看出它早年的奢華風采。每個閱讀大廳都有旋轉樓梯通往上一層,原木色的橢圓書桌與配套的座椅讓我想起中山大學的圖書館,那些有環型扶手的椅子被陽光照耀,就像我曾在無數個午後在中大圖書館看到的那樣。

圖書館正面
圖書館大廳
圖書館閱讀廳
午後斜陽

不僅是城市街景,我訝異於在教堂也可以看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痕跡。在聖尼古拉教堂,畫有彩虹的和平宣言赫然在目,點亮了新古典主義的內部設計。

聖尼古拉教堂
「少一點我,多一些我們」

走出教堂,市政廣場附近的居民樓掛著「少一點我,多一些我們」的標語。若是忽略了語境,這句標語可以說是沒有傳達任何信息。在德國大選期間,表達同樣意義的標語可以出現在CDU、SPD、 綠黨、左派和AfD(新納粹主義)各個黨派的傳單上。無論激進的社會主義還是極端的保守主義,都會將「集體」、「團體」當作煽動人心的利器。早已被蘇格拉底探討透徹的問題被它們視而不見,建立在真理與智慧之上的哲人王政體終究不屬於現實世界,勛閥政治的榮譽根基在現實中被大眾價值打破,民主政體難以逃脫群體決策的謬誤。軟弱的人們抗拒不了群體歸屬感的誘惑,「我們」,多麼熱血沸騰!但人們往往容易忽略誘人表象下隱藏的危險。

據說是德國裝飾最奢華的星巴克,在萊比錫主火車站

在萊比錫短暫停留了一天後,我坐上開往柏林的火車。這時天陰下來,下起了暴雨,雖然我稍稍感到沮喪,畢竟晴天才是旅行者們渴望的。但陰霾下的柏林,必須裹緊大衣在風雨中快步前行的柏林,才是我心中柏林的本來面目。


柏林:回到1980s,爬上柏林牆

柏林遊記能寫進東德遊記嗎?今天的柏林儘管地處東德,人們卻只能說「柏林就是柏林」。然而,若是要了解東西德的歷史,又怎能避開柏林。

博物館長夜活動


幸運的我們趕上柏林一年一度的博物館長夜。只需一張票,就可以在18:00 到第二天凌晨2:00參觀所有博物館。從間諜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恐怖地形圖(納粹博物館)出來後,精疲力盡的我們準備回家,走去地鐵站的路上,看見柏林牆博物館正進行著一場外展活動,三兩位演員在博物館外牆上舞蹈,於是我們決定停下來,邊看表演邊排隊。

表演主題:逃離

「我知道我要逃離誰,可是我卻不知道我應該逃向誰」。逃離,是這場表演的主題,經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吊著鋼絲,在牆壁上舞蹈,靠近又遠離,匆忙地閃躲卻不知道應該去向何處。

當年,站在博物館所在位置望向東柏林

柏林牆全景博物館360度地展示了在柏林牆時期,博物館所在位置,也就是查理檢查站附近的全貌。還原了站在八十年代的這裡,目所能及的一切。這個全景展覽配有燈光與音效,遊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感受柏林蒼穹下的白日與黑夜,走進那幾位在圍牆下竊竊私語的女孩,甚至還能聽到她們的對話。

看著柏林牆,我和朋友感嘆著那段沈重的歷史,僅僅是一牆之隔,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本來一條街道外的鄰居、親朋被強迫為敵,可悲的是人們也逐漸內化了這荒謬的價值觀,「牆那邊的敵人」,懷著這種信念,多少人獻出了生命。柏林牆已經成為歷史,其他牆卻越築越高,甚至因其無形不可見的特性,人們已經失去了翻越它的興趣。

查理檢查站:從這裡往西,是美軍統轄區,向東,是蘇聯統轄區。


柏林電視塔

在柏林短暫停留的一天兩夜甚至不足以讓我形成對柏林的完整印象。我希望在秋季,有機會去柏林長住幾週,在體驗了柏林的秋風秋雨後,再寫一篇關於柏林的遊記。


埃爾福特:苦難的記憶

柏林的下一站是埃爾福特。埃爾福特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然而,歷史創場卻在這座城市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黑死病、屠殺女巫、一戰後的經濟大衰退、二戰時期作為第三帝國最大駐軍所在地。經歷了二戰重創的埃爾福特在蘇聯的統治下從戰爭創傷慢慢過渡到政治創傷,這讓這座城市的復興舉步維艱。

埃爾福特主教教堂


經濟不振與排外是埃爾福特長期以來的標籤,2002年的校園槍擊案也給這座本就籠罩在黑暗歷史中的城市添加了更多悲劇色彩。儘管德國政府一直致力於重建埃爾福特,這座背負了太多苦難的城市還是給我一種陰鬱之感:對我投來好奇卻有敵意眼光的行人、舉止怪異的愛彼鄰房東、看到我打招呼後低頭匆匆逃走的老奶奶……這一切都展現著這座城市居民的不安、敵意。冷漠的根源總是不安全感,在創傷尚未被治癒的地方,人們難以輕信他人,一切陌生面孔都因警惕更危險了幾分。

克雷默橋,就像佛羅倫薩的老橋,上面都是一些手工藝品店。
橋上的木偶製作店,這是一個展示白雪公主童話的裝置劇院,看完就明白了白雪公主這個童話有多暗黑。
提線木偶,也很嚇人

宏偉莊嚴到令人畏懼的建築、冷漠的人們、詭異的店鋪櫥窗與壓抑的城市氛圍都讓我想逃。或許有些人會喜歡這裡人與人的距離感,但這並不是適合我旅遊或生活的地方。

市中心的噴泉旁,甚至只有一個單人的座位


一個月前,我不知道自己還能繼續留在海德堡,甚至考慮去耶納生活。耶納附近最近的大城市就是埃爾福特,此刻我只能慶幸自己沒有搬去東德。當初我以為關於東德的一切,只是西德人高傲態度下的刻板印象。然而只有親自體驗,才能發現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城市氛圍,適合在哪裡生活,或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寫有埃爾福特的山坡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楊鷙過了憤世嫉俗的年纪,只想瀟灑走一回。 主業:臨床心理與心理治療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爺爺,你還能看見我嗎?(一)離去

紅貓

小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