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

李建崑.Paulos
·
(修改过)
·
IPFS
·
靈修筆記

在教會團契分享讀經心得,對《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的三句經文:「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特別有感。這幾句經文很平易近人,也是我的座右銘。

    帖撒羅尼迦城是西元前315年、馬其頓將軍卡斯散德(Cassander)所建,並以妻子(即亞歷山大大帝的妹妹)帖撒羅尼迦來命名。帖撒羅尼迦就是今天希臘的第二大城薩洛尼迦 (Salonika)、一個很重要的海港。但在使徒保羅時代,卻是馬其頓的首都。保羅在第二次佈道旅行時,來過帖撒羅尼迦城,曾一連三個安息日在一所猶太會堂裡講道。

   我分享的經文很短,意在表達基督徒持守的心態與行為。喜樂是應該持守的心態,禱告當如呼吸般自然,謝恩則為每日所當踐行。問題是你相信自己可以很「喜樂」嗎?你常常「禱告」嗎?你認同「凡事謝恩」嗎?

   曾有一個無神論朋友嘻笑我傻呼呼,他認為「生即是苦」,有啥喜樂?禱告彷彿自言自語,不知在說啥?至於謝恩,他質疑謝個什麼恩?若不透過長期努力,怎會有成果?我對此質疑,毫不以為意。

    其實「離苦得樂」也是佛教的信仰宗旨。只是基督徒更加深信世間一切皆源於創世主,基督的救恩使我們對生命的終極歸趨有確切的指望,所以焉能不樂?至於禱告,則不僅是在與神相通,更是建造屬靈品格的方法。內室的祈禱、恆切的禱告、用在事奉神的工作上,更是緊要;信徒因著祈禱從天上得來的福分,也的確不是非基督徒所能領會。至於感恩,則似乎所有的宗教信仰,都特別強調。

   我們的確可以不被環境或主觀心境所影響。常常喜樂、恆切祈禱、凡事謝恩,這三個教導或許與你的處境或本性相違,但只要願意徹底放下自我跟隨神,會發現也並非什麼難事。也許你無法全時間屈膝禱告,卻可在任何時候皆保持一種與神暢通的心態。領受神正與我們同在,自然會對祂傾心吐意。

    凡事謝恩,可能最不容易,尤其對於正在承受苦難的人更難。保羅的原意並不是說人們要「為」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感恩,而是說我們要「在」每一件事上感恩、尤其為祂在我們的苦難中所成就的美事而感恩。(参聖經靈修版)

   《祈禱出來的能力》中譯者滕近輝牧師說:「如果我們把鋼鐵置於露天的地方,風吹、日曬,經久之後便漸漸生鏽腐蝕。但是常祈禱仰望神的人,他們的靈性不銹不蝕,歷久彌堅。」若無合宜的靈修、足夠的禱告,心靈荒瘠軟弱,既不能喜樂,也會沒力謝恩。所以,喜樂與謝恩,都還是藉由禱告來完成。(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建崑.Paulos原籍台灣新北市,曾任大學教師。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熱情,甚願與時俱進、謙卑領受。唐代文學曾是個人教研專業,目前仍以閱讀、寫作為生活重心。曠觀寰宇、體驗生命、反思世道、散發正能量,將所思所感、發而為文,是最大的喜悦。拙作有幸得到文友青睞,感到榮幸!敬請多加瀏覽、批評、贊助、指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靜思筆記|馴服烈馬的智慧

書評書序
10 篇作品
浮生漫錄
4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