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菜鸟背包客的出游记 | 启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实现打工换宿的契机
2018年8月,正逢大学毕业。在老家呆着的日子,无非就是滑滑手机、收看大学时期没追完的电视剧集、综艺节目,不然就是隔三差五地找同乡好友出门聚会、唱歌、打羽毛球、围在一桌吃饭顺便谈谈未来的憧憬。
趁着刚毕业的一股劲,尝试有别于一般出游玩耍的旅游体验——打工换宿。
萌生打工换宿的想法后,马上和一位关系和我特铁的女闺蜜(小恩)商谈事前准备。上网搜寻可提供打工换宿的民宿、规划路线、在随身的本子写下想去的旅游景点、著名的美食,再后来上网订购两张单程巴士票(从老家出发,需用时大约3小时的车程)。
一人收拾一个双肩背包、小型手提箱,里边带上几套工作服、轻便服、个人用品,以及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简单的筹备后,菜鸟二人组带着几分新奇与期待,正式踏上打工换宿之旅。
柔佛州古来镇——流连宿
初来乍到的第一天,我们就迷路了。
跟着导航都能迷路,事后回想实在不可思议。我们两个女孩啊,背着各自的背包和一个手提箱,到处找民宿的门牌号。其实,民宿只是近在眼前,偏偏我们视而不见还到处乱逛。引来附近的野狗把我们视为入侵者,边尾随边吠。
民宿的建筑构造和一般的民宅略有不同,别人家的正门都在前面,可民宿的正门反其道而行,我们得需从侧面绕屋半圈才能进到屋里去。
就在我俩于门外徒步徘徊的当儿,民宿院内冲出一只毛色黝黑的狗(达奔)朝我们吠个不停,误以为我们擅闯它的领地。
但也多亏它,老板娘(李大姐)才会从屋内出来探个究竟,才发现两位背着行囊看似"行径可疑"的我们,不难猜出我们是预约上门来打工换宿的背包客。
李大姐笑说民宿的位置不好找,曾来换宿的背包客也会像我们一样迷路,对此表示并不意外。笑着边领我们进屋,边介绍民宿的历史与初创民宿的想法。
老板姓张,原先在新加坡工作,工作好些年后毅然决定辞去新加坡的职务,回国与妻子二人一同创建民宿,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流连宿”。
民宿之所以命名为“流连宿”,是根据民宿地址的地名“榴莲公路”(Jalan Durian)而有所启发,一来省去构思名字的苦恼、二来还能加深外界对民宿的印象,简直一石二鸟。
张大哥还笑称道:“曾到访民宿的旅人,都误以为民宿里有种植大量的榴莲树才取的名字,爱好榴莲者还频频询问民宿里,有没有榴莲可以吃?”
一开始性子较为慢热的张大哥,在饭桌旁听闻我俩询问有关民宿的点点滴滴时,似打开话闸子高声大谈他引以为傲的民宿,也让我们对流连宿的起始、经营了解甚多。
李大姐安排我们入住混合式6人间的背包客专用房(Mixed-Dormitory Room)。分配我俩睡上铺,下铺多半安排给前来独旅的旅人(Solo-traveller)。在李大姐的介绍之下,我们才知道民宿所有的木工制品(包括背包客专用房里的上下卧铺)全都仰赖张大哥的鬼斧神工给精心打造出来。
这里的一切,包括所有可见的物品,把我俩带入到复古式的人家,从喧嚣的城市回归朴素的田园生活。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皇冠果,苏丹独享的神之果
李大姐给我们递了两袋皇冠果(God's crown;马来译名:Mahkota Dewa)、削片器、一把剪刀、一对1次性的塑料手套和两个钢碗。
据张大哥说,皇冠果原产自新几内亚岛屿。尔后,被印尼传统药师引荐给当地苏丹皇室,是当地著名的珍贵草药,具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功效。
皇冠果的神奇药效,引来张大哥的关注并引进种子,现下也成了民宿的农作物之一。
我们先是把洗净好的皇冠果削成薄片,再将薄片中呈圆状的白色种子去掉,因种子呈毒性,不得内服食用。倘若发现薄片有局部发黑的部分,再用剪刀处理。
然后,将薄片以摊开、铺平的方式放进专属的风干机风干,确保每一片都能受热均匀。风干后的皇冠果干片装进玻璃罐里封存,自制成农产品,可用来对外销售。
经风干处理后的皇冠果薄片,每次可取三至四片,倒入温热的开水,浸泡五分钟,无需额外的调味即可轻啜饮用。
隐藏于古来新村的平民美食,味蕾被征服
虽然,张大哥夫妇俩性子较为慢热,但经一整天下来的相处后,渐渐掩饰不住骨子里热情好客的心,尤其得知我俩来自异乡,便自荐带我们去品尝当地美食。待我们完成风干皇冠果的工作,兼收拾工作台上的所有用具,二话不说就拿起车钥匙带我们出门用餐。
车辆经过一道道蜿蜒的小径,才来到村内一家不起眼的小餐厅。餐厅外挂着一块简单的招牌,里头竟藏着广受村民青睐的著名咖喱叻沙(Curry Laksa)。
令人诧异的是,我们一行人前脚刚进店,餐厅少主就特意趋前告知,正好能吃上店里最后几碗特制叻沙。
为此,李大姐戏称道:“要是我们再晚个十分钟,可就吃不着这一碗叻沙了。全村人都知道这碗叻沙在午后三至四时就会售光。”
突然,觉得好幸运。
咖喱叻沙一上桌就闻到淡淡的椰奶芬芳,和一般的橙红汤底色泽不同,它偏向乳白色(辣度适宜)。里边添加脆口的炸腐竹片、半颗水煮蛋、豆芽、豆腐卜吸收饱满的咖喱汁,一口咬下去即可感受到满满的咖喱汁在嘴里爆开,香辣的滋味在喉头里流窜。
我素来爱吃辣食,叻沙送到桌前的当下,马上就拿起筷子搅拌浮在汤汁上的鲜虾峇拉煎辣酱,再喝下一口融入辣酱后的咖喱汤汁,较能尝出更多层次、更丰富的口感,配上不时在鼻间萦绕的椰奶香气,这碗咖喱叻沙瞬间征服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占用民宿小厨房,发挥入门级厨艺
民宿的院子里放置很多块从废置舢板拆除而下的厚木块。除了一般的家务活,主要工作是搬运木块到菜园前方不远处的一片空草地。
从早上七时起床梳洗、准备客人的早餐、吃饱早餐后,带着斗笠、工用手套,就和小恩一起下草地开始干活。
一直到下午2时正,才返屋洗冷水澡,换一身干净衣物,到厨房做一盘脆口的牛油煎饼,分别为自己和小恩泡一杯热腾腾的黑咖啡和热可可充饥。
一直到傍晚时分,张大哥从自家菜园采下九层塔叶和几条熟成的小辣椒说是为待会儿的晚餐作食材准备。在张大哥的“监督”下(可能怕我们会把他家的厨房给烧了),与小恩合力炒出似模似样的两道菜肴,分别是:蒜炒大白菜萝卜丝、黄姜粉炒九层塔叶五花肉。
简单的两道菜,其中没有大神级的功夫,在遥远的小镇能吃上一顿饱足也称得上是小确幸。吃着甭需调味料的有机农家菜,入口清甜,美味非常。
有机农家菜的新身份——蔬菜箱购买活动
饭后的谈话中,了解到张大哥在空闲之余,还与友人的大型有机菜园携手合作,积极推广有机农家菜。秉持着利他主义的思想惠泽附近的街坊邻居,而发起有机种植的“蔬菜箱”购买活动。
消费者能凭一箱有机蔬菜,尽尝多达四种新鲜采集的根茎叶菜类;以一箱蔬菜的价格,摄取多样性蔬果的营养价值。
农场将根据当时蔬菜的采收状况来决定蔬菜箱的内容,让消费者培养不挑食的习性。每人最低限购一公斤装的“有机蔬菜箱”,折算成价格为马币20令吉。
消费者可在送货日的前一天预购蔬菜箱,农场将在送货当天现采摘、称重装箱、再用货车送往指定站点,保证蔬果的鲜嫩度。
指定站点包括农场附近的大学城与流连宿,让消费者自行前来领取一箱箱的有机蔬菜箱。
此举,消费者不仅尝到健康营养的蔬菜、农场亦可传递绿耕的农家理念、以箱装替代难以分解的塑料袋,赋予“蔬菜箱”正面的环保意义与使命。
菜园内的蔬果暗藏的超级能力
民宿所属的菜园整体种植面积约四坪土地的大小,步入菜园,发现并非我所预想般以单一种植、排列整齐划一为整体设计栽植,而是在一坪土地里同时种植多样性的蔬菜,并以零零散散地面貌呈现。
张大哥坚持采用自然农耕法(Natural-Farming),也就是日本先行者——冈田茂吉,所称的无肥料栽培,俗称:“以无肥、无农药、不除草“,为主要栽培方式并以维持土壤里的生机为基础。
同时,他也运用永续农耕法(Permaculture)将多种花类与蔬菜类种植在相同的土地借此减少虫害,以永续种植的方式平衡土壤里的生机,维系人类与自然的连接。务求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农家菜”的绿色农耕理念。
张大哥在多种的蔬果类中以“想吃什么,便种什么”为其种植基准,菜园渐朝着多样性种植发展成多样化生态系统,犹如一座小型食物森林(Food Bank),涵盖多样蔬果、花类、树木,凋零地花朵、落叶回归土地能补充土壤里的有机质,与此同时,为土壤里的微生物供应食物,土壤才得以肥沃。
张大哥平日将经冲泡后的咖啡渣、鸡蛋壳、面包皮、厨馀等,放入置放在厨房洗碗槽边的玻璃罐里,为园里的种植物提供养分。
张大哥深谐他的菜园里有一套运行中的自然法则,古往今来人类可驯化蔬果,却无法教化蔬果,因彼此间并不存在相同的语言体系。
然而,经张大哥日积月累地与菜园内的蔬果相处、观察,并从中发现蔬果隐藏的一项能力。
“其实,蔬菜也同人类一样具备学习能力,且善于学习。”——张大哥。
相较于日出而作忙于施肥、锄草、浇水的农夫们,他更多的是站在自家菜园里默默观察植物的状态。
张大哥以番茄(又称西红柿)作为例子,提到当初运用自然农耕法来种植番茄时,前段时间毫无收获。不是以无法结成果实,就是果实熟成尚未采集前已被害虫侵蚀地体无完肤,惨淡收场。
但他从未放弃,再一次次地收拾、整理残骸,让番茄在同一抔土壤里不断循环生命,才发现蔬菜其实具备学习能力。
换句话说:“蔬果在经过多次被掠食后,而衍生进化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
从张大哥第一次种植番茄时历经无法开花结果的窘境、结成果实后薄弱的果皮、持续进化成能结成厚实果皮的红番茄(害虫不再如早前那般,能轻易钻进果肉)从中发掘到番茄拥有持续学习、不断增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受害虫入侵。
为何人类选择漠视:给予生存基础的大地之母?
得悉原来蔬果也拥有学习能力后,感慨万物皆有灵性,人类亦不过是借用大地之母一方土地来生存的一种生物而已。从古至今,人类无休止地向地球索取、滥用自然资源。尤其,展开工业革命时期加剧损耗招致地球正历经不同形态的伤害,而少有人意识人类不停消耗地球的严重性。针对地球的变化,没能作出因应的环境保护对策与行为。
我认为绝大部分的人类选择漠视,亦或是毫无意识到,此刻身处的环境正面临极大幅度的人为毁坏的根本原因是因为(1)缺乏守护地球的观念(2)资本主义观念深根固蒂,从而忽略了自然界的诉求。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截至目前在浩瀚的宇宙星系体中已存在约莫46亿年。大部分的人,对于守护地球一事普遍不大上心,我所认为的原因有:
- 地球已存在多年并无显著的危害,现时仍存在的人类故认为到他们老或死去的那一刻,地球依然完好无损,不必过分担忧。
- 资本主义横行,通俗认为守护地球一事劳民伤财,倒不如着急买房、买车、买股票来得更实际。
前方才提到,人类与蔬果之间并无一套可运行的语言体系,自然无法理解环境的需求。虽然无法有效沟通,但仍需要在人类社会上与极具影响力的政府机构、环保社团、司法、产业、媒体业者的配合方能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守护环境课题上,我们还可以指望谁?
政府力推环境保护政策、提出有效的企业污水、废气、废料的排放管理制度、监督并严惩不达标的企业,利用相关罚金来积极推广、实行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等。
政府或可借鉴北欧丹麦卡伦堡(Kalenberg)工业园区实行的“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经济模式能实行减少原材料的消耗,积极实行资源化利用。
甲方的副产品或废料提供给乙方作为生产原料(例:垃圾焚烧发电厂所产的飞灰危废可提供给水泥厂作为生产水泥的混合材料,先经过强氧化气氛、煅烧使重金属固化在水泥熟料使之无害化。)与当地市镇共同规划打造为一个宜居的绿化城镇,共创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效益。
产业共生计划里的产业不再单打独斗,更多转向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各取所需能源、资源以达到共享繁荣的双赢局面,使能再生利用的能源被妥善安置(工业废料也不再恶意倒入河里),尽最大可能保护生态环境。
从教育角度上来看,教育界份子可从孩子年幼直到高中求学阶段不停地灌输、形塑学子们拥有爱护保卫地球的意识,在课纲上纳入大篇幅与环境有关的单元等。
媒体伦理道德,只在一念之差
现今的人类,生活在资讯爆炸的速食时代。在环境保护课题方面,无可否认,媒体从业者是有力的推动与传播者。他们犹如我们另一双“眼睛”代替阅听大众到外边的世界探索、求知与传递周遭的事物。
若媒体事先未经与当事者作出完善的沟通、深入探讨、了解、获取当事者真正想表达的含义之前,刊登仅流连于表象毫无半点当事者意识的内容。我们素来仰赖观看这世界的那双“眼睛”相当于被人强制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无形中被影响判断力,而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意识。间接培养大家在未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没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之前,单凭标题就妄下定论的陋习。
就如是枝裕和导演在《云没有回答:高级官僚的生与死》的一部纪实文学里提及当今部分媒体从业者大多背道而驰,打着“社会正义”抽象概念的旗帜将自身隐藏其中,在第三方的安全地带撰写、制作带有批判性的内容。
我们经常能见媒体在线上新闻平台的内容,形同于行走在道德规范的钢索:放大不实标题以博眼球刷热度、报道运用的遣词用字不经认真推敲、低俗报道、断章取义、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将无作有,操弄着民众敏感情绪,支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不负责任的媒体往往藏身于文字的背后操控、引领阅听大众的阅读风向。
人与人在网络引发口舌之争,已是当今常态,唾骂从未见面的陌生人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在人人自危的时代,现时人与人之间就像共处于大草原,不时闪烁在众人面前的假新闻犹如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是枝裕和不禁疑惑,究竟这份“正义”是否有妨碍阅听大众的独立思考之嫌?我想是有的。
媒体与环境的关系深浅,可如何影响人类?
既然,媒体具有导向性可带动话题的趋势,何不更多投身于关注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
不禁让我联想今年8月19日,位于巴西境内的亚马逊雨林(Amazon Rainforest)发生连续三周大火,部分媒体并无在第一时间报道此事,后续跟进也鲜少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络平台的主页面上。环境遭遇人为破坏同时,又再次把地球推向无底的深渊,继而使得全球气候趋向暖化又进了一大步,温度节节升高,人们使用空调的几率比以往来得更甚,让环保分子在守护地球的进度赶不上遭遇人为破坏的速度,可想而知......日后地球的生存环境真叫人感到前景堪忧。
然而,令人倍感惋惜的是多数媒体只负责报道亚马逊雨林大火相关内容(火患总面积、原因、该国在此事上的立场与行为、科普亚马逊雨林的资讯等),未能把握向阅听大众灌输环保意识的黄金机会。
若能随着报道的同时,特别列出并强调除亚马逊雨林大火之外:
- 环境在遭遇其他不同形式的人为破坏的后果,又能如何影响人类的现在与未来?
- 与研究自然生态环境学者合作撰写历年环境问题,地球遭遇人为破坏的各项数据,包括各方立场与相关对策作出整合报道。
- 列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付诸的各项环保行为与措施,以及哪些行为会破坏自然生态。
善用媒体「传播者」的称号,搭建环境与人类关系的桥梁
- 密切关注各国发生的环境课题,及时作出报道引导全球媒体的倾向与该国人民的舆论。
- 主流媒体可扩大环境新闻版面,提高能见度,将有效增加大众在环境课题上的关注度。
- 制作环境系列报道,专访国内外各环境保护非营利性组织,采访各组织的发起人和志愿者,深入了解如何运作、实地勘察各组织的日常保护工作。
- 报道各国值得效仿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和相关举措。
以上的做法,是否能稍微提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度、敏感性与警觉性呢?
让环境新闻融入到日常的阅读中;让环保意识深根固蒂在我们的思想中;让保护环境的行为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形成更紧密的连接。
人类理应与大自然携手并行、守护、维持自然生态系统。
如此一来,我们与地球才得以共存共荣。
守护地球,责无旁贷。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the earth gives all people the essence of matter, and in the end, the reward it receives from people is the rubbish of these materials.”——Walt Whitman
乡村居民力创的人文空间——沙威艺起来壁画村
在马来西亚,成立新村的首要概念需追溯到英国在马的殖民时代。英国殖民政府为了防止郊区华人与潜伏森林中的马共游击队接触、提供物资,宣布当时的马来亚半岛进入紧急状态,提出将当时所有居住在郊外的华人迁移到军警管制下的据点生活,以切断马共游击队的物资供应源,逼迫他们出来投降。
曾经一个个的华人聚集据点,渐渐演变成后人熟悉的华人新村。
历史上的华人新村,对于老一辈的人家,有着军事戒备森严时期的印象。迈入2014年,柔佛州著名的客家新村——沙威新村(马来语:Kampung Baru Kelapa Sawit)摒弃旧面貌,以多元文化庆典、手作买卖市集、满是文青气息的美术之乡自居。“沙威艺起来”社区文娱活动(Let's Art At Sawit)成为促进当地旅游商机的主心骨,主办方致力于给当地人与到访的旅者感受我国纯粹又浓厚的本土文艺氛围。
自槟城乔治市掀起一波“壁画”风潮后,其他州属的华人新村亦被市政府看出潜能的旅游商机,向几位本地的壁画家伸出橄榄枝,出资粉刷斑驳的旧墙好方便作画。
走入一条条巷道,伴随在两侧绚丽色彩的壁画彰显出熟悉的本地人文风情,陪我俩走过历史的旧有痕迹。过往的军事色彩停留在历史的扉页间,曾经斑驳的墙身在新时代里被赋予新生命。
沙威作为著名的客家新村,当然得品尝好吃的河婆客家菜粄(Hakka Dumpling)。菜粄的外皮呈透明,隐约可见饱满的内馅。
主要的馅料有:猪肉碎末、韭菜、菜脯、虾米、蒜米豆干、沙葛。蒸或煎皆两相宜,软嫩的外皮吃起来不粘牙。
除了满满一口香味四溢的内馅,咸香味于齿间流连,品尝的亦是河婆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与情怀。
远离喧嚣,走入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普陀村
打工换宿之旅最妙的地方在于能惬意的欣赏沿途景致、体验在地人文风情,较难能可贵的是遇见怀揣真诚的心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其中,要特别感谢负责载送我们到偏远景点兼自荐当陪游的电子召车司机——菲比姐姐(Phoebe)。
她是一位很随性的人,见我们初来到访不识路,又想参观当地著名的普陀村,提出给我们当车夫、导览的建议,一起共游也许早已去过不下百次的旅游胜景。普陀村(Putuo Village)是个远离城镇的一隅佛门清静之地,人烟稀少幽僻的地方。进入普陀村以前,还需经过一道漫长无人的道路,路旁两侧则为油棕园,附近还有一处华人墓地。基于如此,她才愿意舍弃她的行程,以在地陪游的身份,陪同我们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景点,逛夜市(陈旭年文化街)。陪游时间从炽热的下午直到清幽的夜晚,毫无半句怨言。其中,还一起吃了晚餐,吃的是本地人最引以为傲的国民美食——椰浆饭(Nasi Lemak)。
一开始我俩拒绝她的好意,毕竟互不认识,也不想受此恩惠。占用他人时间来完成背包旅游的目的,并非我俩的初衷,可她认为此地路途遥远且也不易召车,以安全性的说法,成功说服我俩接受她的提议,这一天显得有些特别,从二人增至三人行的旅游体验。
即便初逢相识,却好似相识已久。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若能达到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的境地,倒也殊胜。
感谢这佛门净地让我们暂且远离尘嚣、感悟生命、与菲比姐姐因缘聚合,一段跨越年龄的友谊由此而生。
最记得她说过的一句话:“小妹,这里太偏僻。既然是由我安全地载送你们来,同样也要负责安全地载送你们回去,不然我难以向你们的妈妈交代。”
“下次再到访柔佛,一定要再联系,住我家就好,不算你们住宿费。”
“我家楼下就是西饼店,以后你们来了可以一起学烘焙哦。”
最后,感谢旅途一路相伴同行的小恩,以及途中遇见的所有人、事、物。
相信一切的起源即是契机,也是最好的安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