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一場未醒的噩夢—《流麻溝15號》

主觀認定
·
·
IPFS
·
所有在火燒島發生的一切像是一場惡夢一樣,有的人魂牽夢縈多年,有的人已再也無法醒來。周導溫和的手法帶觀眾一窺白色恐怖時代的冰山一角,期待未來更多講述台灣歷史的電影被拍出來。

我聽了五天的原聲帶,發現配樂的情緒比電影本身呈現出來的要多出很多。

《流麻溝15號》完全不是我所期待的樣子,卻也走出了另一條路。也許是因為揉合了很多原形故事,也為了市場接受度做出取捨,整部片帶給我最清晰的一個印象就是細碎且溫和。

就連「壞人」的形塑也是能夠輕描淡寫,就盡量輕描淡寫的程度。大隊長是「真的喜歡陳萍」、羅幹事懂得「知恩圖報」、甚至有個爺爺只露出了背影。我想這已經可以說是極大的寬容。

周導使用順敘手法撐起結構,填入一個個堪稱細碎的故事,但每一個事件都讓你不自覺的繃緊肌肉,呈現防衛的姿態。

就像是一場噩夢。

一場足夠使你醒來眼角帶些淚水,手腳冰冷異常的惡夢。

然而即使是在噩夢之中,你仍可以感受到一絲溫暖。至少在那可以說是看不見希望的環境之中,仍有人帶給你力量,告訴你擁有信念就可以活下去;也有人暗中保護你,使你不至於被橫禍帶走生命。

沒錯,也許是因為杏子純真無辜的形象異常突出,雖然有著三位主演,對我來說他的存在感特別強烈,更像是主角一點。當然這並不是說嚴桑跟陳萍就演得不好,我認為三人的演出都十分精準,尤其連俞涵真的很適合陳萍這類角色。從朱青到陳萍,觀者時而被他眼中悲傷的大海淹沒,時而被他眼神中的堅毅所震驚,你其實很難想像他是生活在這個承平時代的人。

令人惋惜的是,即使你知道導演想引領你感受這些,卻很難真正坐到他為你準備的那一個觀眾席。

情緒未能隨著劇情—亦即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堆疊,導演所選擇呈現的,比起情緒,似乎更注重事件的因果。於是造成觀者確實在理解劇情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若要斷定本片有什麼強大的引導情緒的能力,那會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判斷。

其實完全可以把故事中那些幽微、不易被察覺之處推展到更深遠的地方,但顯然本片定位就是更面向大眾一些,無意琢磨一些能使影迷全身麻軟的手法。

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鏡頭調度的無力,造成剪輯困難(雖然導演自己就是剪輯)。角色分明是可以透過細碎的鏡頭形塑出肉身的。但事件與事件之間背後的暗潮湧動,情緒是很斷裂的,我們看見的更像是一齣一齣小短劇,即使角色相同,但缺乏能夠承接情緒的鏡頭分量,終究使堆疊的情緒被沖刷掉。

整體而言,我對《流麻溝15號》沒有什麼太好或太壞的評論。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一部電影是不可能將一個時代的故事道盡的,我還想要看到更多,更多不同的敘事角度,更多時代互相交疊的小故事。只有拍出更多電影,才有機會形成一個龐大多元的形象,屆時才會浮現出真正屬於台灣的故事。


(不過思想犯們的臉上跟衣服未免也太乾淨了一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