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餐為何有沙嗲牛肉麵?
香港的早餐世界早已被常餐快餐特餐攻陷了。說真的,我並不喜歡這類早餐,一式一樣且談不上廚藝。炒滑蛋,多士厚切,奶茶夠濃,其實都不難,整個套餐唯一較有難度的是沙嗲牛肉麵。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既然我們的早餐要快、要趕、要即食,為何要弄一款又麻煩又難煮又濃味的東西呢?翻看舊式冰室餐牌,只找到牛奶麥皮、叉燒意粉、公司通粉,甚至有很特別的牛奶通粉,就是沒沙嗲牛肉麵的蹤影,幾乎可以肯定,從前冰室只主力賣麵包牛奶雞蛋等高營養食物,沒有賣沙嗲牛肉麵。
帶著這個疑團,查到些資料,訪問了幾位開老字號大牌檔和茶餐廳的朋友,最後從地圖上畫了一條路線,由東南亞到潮州,再一筆到香港,屬沙嗲牛肉麵的身世圖。
沙嗲來自東南亞的 Satay 或 Sate,印尼、馬來西亞人都常做,以烤肉配醬來吃,沙嗲醬是用花生碎、薑黃、椰奶、南薑、小茴香、香茅、葱、蒜、椰糖、羅望子等香料和材料,以慢火煮成。這濃香的味道本來只存在於南洋,直至遇上潮州人,沙嗲才作出了第一次「移民」。
潮州人在清朝乾隆與嘉慶年間,已常出國到東南亞謀生,到 19 世紀更大批移民到當地。他們在東南亞試過沙嗲的美味後,便嘗試帶回潮州。由於船運水路長,他們改用油炒方式延長保存期;到潮州當地再生產時,又發覺香料難尋,便改用大地魚、蝦米提鮮,並加入陳皮、五香粉等中式材料,自此具潮州特色的沙嗲醬便流行起來。
在潮州,「沙嗲」名為「沙茶」,因為茶的潮州話和閩南話發音是 Tay(嗲),人們便沙嗲沙嗲的叫起名來。至於沙嗲如何搭上牛肉,又是另一番曲折。華人本來少吃牛(牛要作耕田用),潮州人亦一樣,他們過去常種甘蔗,農民養牛協助運輸甘蔗,產糖出口。直至 19 世紀末,當地經濟轉型,製蔗糖的工序轉到東南亞,耕地變作其他用途,牛隻亦成為桌上食物,剛巧沙嗲從外地而來,為減少牛肉的臊腥味,潮州人便以沙嗲炒牛肉,用一陣濃香,創作出沙茶牛肉爐、沙茶牛肉、沙茶粿條等菜式。
當大量潮州人因政局動盪而來到香港,他們同時帶來一身手藝在港謀生,煮魚蛋粉、打冷以外,不少潮州人更會開茶水檔煮粉沖奶茶。很多在港的老潮州都說,茶水檔本來只賣蛋治奶茶,最多煮些簡單的麥皮和粉麵,沙嗲牛肉是廚房煮給員工的伙食。後來有客人看上這口濃烈剛勁,用來配粉麵更是一絕,於是有大牌檔以此作招徠,沙嗲牛肉麵便成為了我們餐牌上的一項美食。
閱讀更多:呂嘉俊:香港早餐為何有沙嗲牛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