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前世鯨生--南灣捕鯨史
在石油開採之前,鯨魚油是重要的燃料,也讓鯨魚成為重要的捕獵對象。1930至1939年短短十年內,全球就有超過40萬隻被捕捉。也因為補鯨產業的重要且興盛,才有《白鯨記》這部以捕鯨為主題的小說。但你知道嗎?台灣也曾經在捕鯨產業中參一腳,而且直到四十年前才結束。
度假勝地的腥紅過去
大正2年(1913年)台灣開啟了商業捕鯨歷史,「台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以屏東大板埒,也就是現在的南灣為基地,採用小艇式捕鯨,但因成績不佳,「台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在短短一兩年內,就將台灣發展捕鯨業的想法擱置。
七年後,台灣總督府找了「東洋捕鯨株式會社」來重啟捕鯨。他們改以工業化的捕鯨模式,以新式的捕鯨船,並聘請國外的專業人員來協助。另一部分,他們也在大坂埒興建鯨魚的加工廠,好在捕到大型鯨魚後,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所需作業。
這樣的改變讓「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第一年就有不錯成績,共捕獲了34隻,也讓他們有信心能在台灣周圍海域發展出不錯的捕鯨產業。
當時主要的捕鯨場集中在近海的恆春到台東沿岸,並沒有發展出遠洋的捕鯨。捕獲的大型鯨魚有大翅鯨、長鬚鯨、抹香鯨等。根據統計,從1920-1942這23年間,台灣共捕獲了約500-600頭鯨魚,約占全球總量的1/200。
昭和5(1930)年,東洋捕鯨會社捕穫一條26.36公尺的長鬚鯨,並將此條鯨魚長7公尺長的顎骨奉獻為鳥居。而鳥居左側柱部份之內側刻有「東洋捕鯨株式會社臺灣事業場」字樣。是台灣唯一的鯨骨鳥居,毀於二戰空襲。
捕鯨業的再興與終結
戰後,台灣的捕鯨業沉寂了一段時間,祥德漁業行於1953年在台灣政府的支持下,和日本極洋捕鯨株式會社合作捕鯨。並將加工廠從已經不敷使用的大坂埒,遷到南方一公里的香蕉灣。
然而戰後的捕鯨卻不如戰前,祥德漁業行與日方僅三年便因成績不理想結束關係。之後數次想嘗試在起卻皆以失敗收場,直到1967年完全放棄捕鯨夢。
民國64年,銘泰水產公司從日本買進一台設備完善的捕鯨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的漁業或水產公司也陸陸續續的希望可以投入到捕鯨業。據統計,當時合法的三艘捕鯨船,分別捕獲81、41和46隻大型鯨魚,成果相當可觀。
在1970年代末期,重新開啟的台灣捕鯨業得到豐碩的成果,但也同時受到國際鯨豚保護組織的關注。1978年,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來台調查,並要求美國對台灣施壓。在美國強烈的「關心」下,台灣捕鯨業在1981年全面禁止而畫下句點,結束近七十年的捕鯨史。
回到今天,墾丁的捕鯨業早已不見蹤跡,相關的人員也慢慢凋零。南灣早已變成大家所熟悉,陽光沙灘比基尼的渡假勝地。不過在南灣的一角,仍有鯨魚加工廠的遺址,在一片歡樂中,靜靜描述著曾經的血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