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下來:心隨着變,發掘倫敦社區
友人問我,會否想過搬出去住。我很快的答「沒有」。香港的租金真貴,交租每天燒錢,對單身的我來說,租住毫無必要。不過獨個兒住,享有自己的空間,倒是嚮往。我也曾有過自住經驗,有一個自己的「家」。
那年,年齡還沒跳進三字頭,搬到倫敦去,來一趟工作假期。待在倫敦,從沒想過會這樣,也沒想過做甚麼。這也許奇怪,大學時期,很多朋友已出遊,我完全沒這種興緻。不要說歐洲,連東南亞也沒去,台日韓這些被視為「家鄉」的地方,也沒到過。
完全不是一個旅行魂,偏偏出發到倫敦,漸漸展開跨越歐洲大陸之旅。
到埗倫敦,還沒找到工作,倒先住在旅館。首兩星期很「聰明」地,住在Heathrow機場的Hounslow,那是一個普通不過的地區,大概是一大個商場、一條大街就是市中心的小區,不時聽到飛機在上天飛過,劃出一條長長的雲柱。
還記得那夜,一踏進旅館,一位東南亞裔的旅館主迎門,當下來個文化衝擊,原來倫敦住了很多東南亞裔、尤其是印裔人,聽到的不是考試、上學聽到的英語。就這樣,住在房中。坐在連起身也撞頭的三層床中,渡過了首兩週(然後發現是整個歐洲生活中最差的旅館)。
這是暫住的地方,兩週安頓好,便得轉旅館。一來想找更便宜、更近市中心的旅館,二來藉着轉地方,也好讓我發掘不同區域。果真這樣轉來轉去,最平的旅館都住過了;工作也找到了,差不多要安頓下來。
轉旅館到了Paddington,住在Talbot Square附近的一間旅館,某天看到門外貼了「街招」,說招人住房,這可真的夾得來。就問房東會否有位,就這樣,逐個星期交租金,但也有床位稍為「長住」起來。那時到位於三樓的頂樓,其實是該旅館如常的一間房間,大概有四五個雙層鐵架床,選個上層床便把東西都放好。
初步「定居」下來,會發現住的方式有點不一樣。這種不是長住的定居,知道有一天會搬走,但逐個星期延續的交租,住着,慢慢由要拿着行季箱四處走,到可定點在Paddington開始探索四週起來。
最明顯的,是我開始買二手單車,代步之餘,往外探索。由住所出發,有說甚麼X分鐘生活圈,可算是貼題。那時住在Paddington,最常去的是附近的公園,但向外走,可以是沿着河道往東西走(就如東去大英博物館);可以是跨過海德公園,往南到泰悟士河,就是慢慢對倫敦地理熟悉起來。
大概在踏單車車程三十分鐘內,原來海德公園至倫敦橋(位於City of London)一帶,是多麼多姿多采。除了主要的景點如倫敦橋塔、摩天輪、泰特現代藝術館、大英博物館、聖保羅座堂等,沿着主要商業購物街Oxford Street、Regent's Street,主要商業區Sky Garden及附近一帶,每天經過,都發掘到新鮮(尤其是踏着單車在倫敦橋塔中穿着馬路,很爽)。
定下來也改變了生活習慣桌雪櫃開始儲了東西來,弄食物也可煮得複雜一點;對附近的二手店熟悉了,也買多了二手書籍;有時還對該區Paddington圖書館借書看。閒着,會到海德公園抖抖氣,跟白天鵝與松鼠打打招呼;有時還在Paddington車站,望着熙來攘往的人潮。也不時到購物街的店鋪望望,就在廉價服館店Primark購物(窮)。
原來住下來,生活自己起了變化,心裡由忙着照顧雜務,開始發掘身邊的社區,開始追求某種安穩。一天,房東說,房間即將有別的人住,我知道又是時候要搬「家」。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