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omeibod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对一个“关于新闻”常见想法的解析和回应

Someibody
·
·

疫情爆发后,想着反正在家隔离,闲着没事,我又忍不住开启一个传递消息的阵地。虽然看的人不算少,但几乎没有有效讨论。直到最近有人在评论区抬杠让我很恼火,我表明态度后收获了一个回复。关于媒体和新闻,关于事实和立场,这个朋友所讲述的观点存在于很多人脑海里,我见过不少类似的说法。尝试解释了一下发现说的挺完整的,决定分享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往后遇到类似的说法,若对方有倾听的意向,不妨深入解释一下。

评论截图

这是一个在墙内相对常见的想法,可以看出有相似想法的人,混淆了一些概念。在这里我将一步步拆解。

首先,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传播新闻的机构有很多,会因为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立场。如果画一个坐标,最粗糙地划分会把偏激进的放在左边,偏保守的放在右边,越激进越靠左,越保守越靠右。所有的点连起来的坐标叫「光谱」。因为墙外的环境允许,所以产生了各种媒体机构,人们也就容易根据他们报道的内容判断立场从而画出一个图来表示他们在光谱中的位置。

常见媒体光谱分布图
常见媒体光谱分布图

一家传统意义上具备规模的拥有纸媒(报纸/杂志)的报社,或者说现在拥有新闻App的报社,在推出一份成品时,会包含新闻和评论以及其他内容(比如广告)。新闻可能有特稿/快讯等,评论可能有社论/来论等,在成品上他们会标注这是新闻或是评论。

以《纽约时报》为例

立场必然会影响一个媒体对事件的描述和观点(注意这两者是不同的,见前面的分析)。任何一家对「新闻是第四权」有追求的媒体,有基本新闻操守的媒体,都会在传递消息的时候尽量避免用太过体现立场的词汇去形容/描述一则消息。尤其是大型的报社(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为了保证一份报纸应有的样子,会把评论部和新闻采编部分开,以尽量保证新闻采编的独立和客观。

这里举个例子,是华语世界的优质媒体(注意这个表达含有我的价值判断)「端传媒」发布的一则关于对此次引起疫情的病毒和病毒引发的疾病的命名的新闻。被某人看做是又一次对我国的抹黑,以及这是一条有偏见的新闻。但是只需要仔细分析文本就知道,这不过是条传递WHO新动态的消息,无关价值判断和伪造,若还有质疑,只需要再上WHO验证即可。至于用词是否仍然透露立场和倾向是见仁见智的,要自己判断。而简体中文届对病毒名字几乎只字不提,只用肺炎名字,究竟是为何,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端的截图
WHO官网截图

那么回到前文,哪家媒体才是客观中立的呢?在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客观中立。在前文图片(图片也只是一个参考)的坐标中,位置越占据中间的,就是在学术界和研究者眼中比较客观的,可以看到是AP,Reuters这些传统新闻社。注意我的用词,新闻社。这是因为,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这些是新闻社而不是报社,他们具有强大的信息网,往往能首先发布最新消息,而其他媒体(如纽约时报/卫报...)在传播这些信息时,会援引这些新闻社的消息。就像,国内的新闻社是新华社,而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在转发时会在开头写“据新华社消息……”。

新闻社不产出观点,只传递信息,所以他们占据了光谱的中间位置。而其他媒体在转述新闻社的信息时,可能直接复制黏贴也可能改写,这时对事件描述的用词才会透露立场。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以美剧《新闻编辑室》第一季第一集的场景为例。编辑部收到新闻社关于石油泄露的消息后,判断这条消息的重要程度,然后派人基于这条消息采访更多相关人员/机构(比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石油公司)。最终呈现在读者/观众面前的完整的新闻报道里,有援引新闻社的消息,以及报社记者对事件相关方面采访到的内容。这则新闻是报社对于事件的报道。

需要提示的是,在前面的论述中,我没有用「事实」二字。因为报社没有权利判定自己报道的就是事实。一个事件往往存在多个面向,报社只能尽可能还原事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但不可能直接表明其还原的就是真相。

至于评论是更加直接展现立场的内容,但是再展开讲又要说很多,此处不赘述。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关于「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的媒体都一样烂」的看法(姑且大致这么概括吧),个人的推测有三个原因。

1、当你脑海中没有对一家媒体既报道新闻也传递观点有明确的认识时,你可能误把某些评论当成了这家媒体的新闻报道,那么其中大量的观点阐述和少量的事件描述必然给人一种“过滤消息”和“有意为之”的观感。尤其前文提到的「来论」这是报社刊登的评论员的评论,可能视角更加细化,感觉会更强烈。但「来论」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报社。报社为了呈现观点多样,甚至可能放上立场完全相反的「来论」。2、可能是大部分人在接触外媒的时候一下子接触到了立场比较鲜明的媒体或者背负意识形态宣传任务的媒体,所以感觉他们过滤了事实。3、在一个只有一种立场(并且被灌输了这个立场就是最中立客观的印象)的环境下接受信息,在突然掉入立场丰富的世界里,对不同立场的看法总会受刺激而产生一些看法。

我想说的是,即便都不及格,59分和19分仍然有差距。不能因为都不及格而认为59分的水准和19分是一样的。即便一般黑,国内有的报社对新闻追求的天花板还够不上西方传统媒体的地下室呢。


再补充一个关于“普通人对那些会翻墙会相信外媒话语的人的刻版看法”的个人看法。在一些人的认知中,“外媒都是在抹黑我们国家,你这是轻信外媒,不相信我们自己的媒体。”新闻做的好不好,不是靠墙去区分的,国外有八卦小报,国内也有尚存良知的媒体。简单地拿墙内外去区分媒体质量是很懒惰且很粗暴的行为

这次疫情中,对武汉/湖北的报道显然任何一家外国媒体都比不上我们的财新/三联/人物/北青/南周。这几家国内老牌媒体再一次用各种深度报道/特稿证明了自己的招牌(人物那篇被各种追杀的报道大家还记得吧)。而对一些国际性事件的报道,为什么一部分会翻墙的人会比较愿意信任外媒的报道呢?一定不要粗暴地判断别人被洗脑,这是十分无礼的做法。具体原因可能会这个涉及新闻环境等各种问题,也不赘述了。(例子可以看前面关于病毒名字的新闻再体会体会)

最后,可以参考一下百度百科关于「媒介素养」的解释,它说到「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的培养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但我们缺少了多少,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我很喜欢@双面人 在文章里说过的话“所以對於到底是相信外媒還是大陸媒體?外媒當然會犯錯誤,我們不需要相信誰。新聞的意義也許只是在——多一種聲音,而不是找一種御用聲音和萬無一失的答案。”

每个人的观点形成和立场跟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不同的经历势必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媒体也一样。如果追求真相和事实,最好的办法不是依赖一个你觉得值得相信的渠道,而是锻炼自己的脑袋和眼睛,让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仍然有接近事实的能力;但如果你不在乎事实和真相,我就无话可说了。

可是事实和真相为什么重要呢?袁教授在采访里的这个答案我很喜欢。

p.s 感谢@方可成 老师的读外媒的课,给了我解释这一切的基础。若存在漏洞和不严谨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