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Day 3|累到不想起标题

千翊晨
·
·
IPFS
最近总有各种人来找我,要我为他们做英语翻译。翻译得多了我就感觉很心累,感觉自己需要花费额外的力气才能用英语把一件事情讲清楚。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应该是没这么费力的,也许脱离环境太久了,英语这门语言也要渐渐脱离我的掌控了。这是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今天下午真的非常困,想弄一杯咖啡来喝,但是冲了两三次,每一次冲出来的都很难喝,不知道为什么。本来应该是忙里偷闲的一个下午,结果一直到了快下班还没有开始写作。

我就想知道,到底该怎样才能把一杯咖啡冲得既不酸,也不苦,又不甜,就像喝一杯白开水一样?喝不到满意的咖啡,我心情很差。

第一次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不是因为我掌握了许多门语言和方言,而是我感觉自己对语言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我一直觉得语言是一种力量,是表达自己内心必不可少的载体。所有的逻辑,感受,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如果一个想法只存在于心里,那就只是自己的感受,不能讲出来让别人听到,就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越来越觉得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维护人际关系的时候。

对于我来说,人际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占星学的角度上来说,我星盘上的风向比重很高,太阳落在7宫,月亮天秤,水星金星火星天王海王星全都在7宫,掌管表达交流的3宫宫头是狮子。这些配置都表明我需要靠人际关系来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需要在某种程度、某些领域里掌握“话语权”,3宫+狮子座的配置,我猜应该是和“话语权”有关的配置。为了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沟通交流就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说回语言本身。我从小到大使用的语言只有一种,就是普通话。我们家里的大人全都说普通话,没有人说方言,所以我也不会说我们家乡的方言,尽管我们家乡是有方言的,从家里,到学校,周围的人说的基本上都是普通话,最多也是带一点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在我上大学以前,我说的也是带有家乡方言口音的普通话。

后来上了大学以后,我到了大连,那里有许多大连本地人和东北人。大连本地的方言口音和青岛很像,俗称“海蛎子味方言”,东北口音就更是闻名全国,不仅如此,还具有很强烈的传染性。假如你身边的同学都是东北人,或者和你住在同一间寝室里的人都说东北话,久而久之,你的口音里也会带上东北口音。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有一种被“强制同化”的感觉。加上我大学时期和周围同学相处得并不好,就更加反感被他们的口音同化。

我觉得方言口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地方文化输出”,当时遇到过很多东北的学生,都非常以自己的家乡为自豪,昂首挺胸,拍着胸脯,对你说“俺们大东北¥#¥&*%#……”而且还逼着你也跟着他们一起自豪。拜托哎,那是你的家乡,又不是我的,为什么要我跟着你一起自豪?当时看他们那副洋洋得意的样子,颇有种地头蛇的感觉。我就不明白了,你在你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呆着,没有离开过半步,难道不说明你是井底之蛙么?你眼里的天空就只有这么一点点,都没有去见过其他省份,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的文化,有什么好得意自豪的呢?越无知,越傲慢。

但是没办法,我依然要和一群东北同学一起上课,为了不被他们的口音所影响,我不得不很刻意地去纠正自己的发音,保证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里没有东北口音的感觉。久而久之,倒是感觉自己的普通话标准了不少,连自己家乡的方言口音都消失了。

写到这里,我努力不去做自我批评的部分,但还是注意到了,也许我当时的这种做法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执拗,为什么要跟自己较劲呢?为什么不just let it be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内心潜意识里有一种心虚的感觉。好像如果被他们的口音同化了,我就不是我自己了,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到了现在,我时常还会发现自己偶尔说的某些字句带有其他地方的方言口音,但是我已经不在乎了。因为不管我说什么,我都还是我。没人能说,如果你这样说话,那样说话,你就不是你自己了。

对于方言的部分,我的经历就到这里。因为在大连生活过两年,所以对大连和东北的方言有一定的了解。这是除了我自己家乡之外的新的方言。到今天回想起来,我心里已经没有那么多讨厌或者喜欢的部分了,只是觉得有趣,机缘巧合了解了其他地方的方言,也是一种经历。

今天上午,工作闲暇之余,我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离散的中文:当马来西亚人说华语》,文章里说到在新加坡,学校对华语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孩子们只有在课堂上才有说华语的机会,最终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生存华语”。看到这里我不禁笑出了声,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大陆,反而是反过来的,在中国的学校里,英语才是沦为“生存语言”的那一个,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习英语,初中、高中的毕业考试都要考英语,到了大学,还有各种四六级、专四、专八,可是就算是这么多年学下来,很多人掌握的依然只是存在于课本上的英语,这个放在中国不叫“生存英语”,叫“哑巴英语”,就算做再多的题、考再多的考试,面对一个外国人,还是一个字都讲不出来。甚至于在前几年,国内极端民粹盛行的时候,有很多人跑到微博上去创建话题,大喊“英语滚出高考”,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从政治的角度上来看,让英语滚出高考的理由是——“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中国人就应该学汉语”;从学生自身利益角度上来看,大概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学渣,喊出这么宏大、这么离谱的口号,只是为了给自己学不会找借口;从教育制度的角度上来看,大概相关部门也该反思一下,这种所谓的应试英语究竟有没有意义,就像新加坡的学生们在学校里学的那种“生存华语”一样,也许有些人早就对这种生存式的语言学习不满,借着这次的机会提了出来。

当然了,我们不应该去揣度微博用户的生存底线。从我的角度上来看,我依然觉得第一种和第二种的人比较多。有居心叵测的人煽动矛盾、有好吃懒做的人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出国留学之后,英语成为了我掌握的第二门语言。要想熟练掌握一门语言,无论做多少题、背多少书都没用,一定要和别人交流才能慢慢掌握。记得刚开始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都很紧张,一定要提前在心里把想说的话打了腹稿才能说出来。那后来是怎么慢慢地掌握了呢?我努力地回想那个过程,但是不记得我究竟做过什么。大概是十年前吧,我开始在学校里和外国教授用英语交流,就是那样今天交流一点,明天交流一点,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每天都那样蠕动,也没有刻意地规定每天的某个时间段集中练习,迈腿,抬腿,就那样慢慢地,发现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会走路了。

讲到这里不自觉地又想自我批评了,我并不是想卖弄或者炫耀,说自己花了多大的功夫去习得一门语言,也不是想居高临下指指点点,去给别人传授学习语言的经验,更不是想沾沾自喜,说自己因为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才获得了那样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相比较那些没有语言环境,却依然想要学习英语的人有多么幸运。只是谈到了语言这个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提起这个过程,我自己如何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

当然,如果一个人很久都不用腿走路,慢慢地他也会变得不会走路。自从毕业以后我回到国内生活,也离开了曾经的那个语言环境,我的英语水平这几年也下降了不少。前段时间和一个韩国人在网络上语音聊天,因为我的韩语水平实在是太“生存”了,所以不得不和他用英语交流。就是那一次我发现,时隔几年不说英语,有好多词汇和表达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曾经以为口语就像是肌肉记忆,只要学习了就不会再忘记。但是那一次我看到了,原来肌肉记忆也是会退化的。

前几天,一个上司过来找我,说她女儿要去马来西亚留学,本来在那边租好了房子,但是学校开学的时间推迟了,所以要打电话过去退租。我把电话拨过去,简单和对方寒暄了几句之后,突然就愣住了,该怎么说呢?好像英语交流的频道卡了壳,切换不过去了。这样好像会让对面的人误解,还以为我是一个不会讲英语的人,我就很尴尬。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说马来西亚人必备华语、马来语、英语的技能,再加上福建话或客家话,见到谁就自动切换语言频道,哈哈哈,这个描述真的是既好玩又让人佩服——同时掌握五种语言,见到谁就自动切换语言频道,这是一个非常厉害非常酷的能力啊!光听到描述都已经开始羡慕了。

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说马来西亚的学校里,一般会要求学生们掌握马来语、英语和不同族群自身的母语。我觉得这种教学氛围真的很好,如果其他国家的学校也能像这样就好了,比如说韩国,如果学校里也要求学生们学习韩语、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那一下子就掌握了三门语言。当然,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产生的想法。If I've ever had school in Korea, I would be able to speak proficient Korean, instead of only speaking a few words like this. 这也是基于前几天的free writing题目考虑,如果这个想法成真了,我现在就可以毫不担心地去心心念念的首尔看一看了。

我对语言的感觉是文化输出的载体,就像方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地方文化输出一样,透过另一门语言也可以了解这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我一直希望我能够多掌握几门语言,以便了解不同的文化。目前我能够掌握的语言是汉语和英语,未来我希望还能掌握韩语,因为真的很喜欢韩国的文化。对于其他亚洲国家的语言我也很想了解,比如马来语、越南语、泰语,当然我也知道以自己的能力,同时学习那么多门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仍然保持开放的态度。我很喜欢《离散的中文:当马来西亚人说华语》这篇文章中妈妈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要觉得全世界都说英语,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语言,要对不同文化保持兴趣。”我觉得这句话对于中国也同样适用,毕竟是一个单一语言的国家,我也想在这种单一的语言环境里把这句话说出来:“不要觉得全世界都说中文,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语言,要对不同文化保持兴趣。”关于这个部分,本来我是想展开说说的,但是今天忙了一天,实在是太累了,现在已经是晚上的11点56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休息,所以就到这里为止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千翊晨无论今晚还是明天,我们一定会抵达那片海。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