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
曾經聽過有人把「打開一本書」形容為走進一個人的房間,亦曾閱讀過鄧九雲的《女兒房》散文把房子形容為生活的容器,在房子的各處住著生命中不同的人物,而《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的概念則類似如此,只是作者設定的遊戲規則是這個房間「只進不出」,也就是說一旦進入我們內心的房間,就勢必要好好安排他們的所處位置,否則容易讓不該進入房間的人左右我們的思緒與決定。
這個概念可以用書中的一句話歸納:「你人生的品質,取決於誰在你的房間裡。」
時常聽到有些朋友會一邊為自己朋友的行為感到困擾,但又一邊訴說自己念舊,所以同樣的狀況總是不斷發生,對於改善生活品質毫無益處,在書中就提到這便是「定型心態」作祟,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很容易耽溺於現況,即便是惡劣的,仍然沒想過總有一天可以靠著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相反地,有著「成長心態」的人就會去檢視原因,並且著手迎接挑戰與深信自己得以克服障礙。
這個內心房間的遊戲有著兩位關鍵人物,「門房」不會讓那些與你價值觀不符的人進入房間,甚至也不會讓那些無法對你產生意義及展現出更好一面的人進入房間;「櫃檯」則是負責引領那些已進入到房間的人待在合適的地方,所謂「合適」的定義則是取決於這個人是否對你產生良好的影響?畢竟在我們知道這個概念以前,我們早已讓許多不應該進入到房間的人魚貫入內,此時就需要「櫃檯」這個角色來幫我們安排這些人到底該距離我們多近,抑或是該遠遠地在角落待著。
相信經過以上的敘述,大致上對於內心的房間有了一個視覺化的想像,也可以趁此思考一下是否許多事情並非單純是他人所造成,而是我們「允許」他人對我們如此。舉例來說,當我們很忙碌的時候,朋友卻要求我們免費替他做事,即便內心千百個不願意,念在舊情的份上,我們還是放下要事去替他完成,而下一次相同的狀況來臨,我們依舊無法開口拒絕,於是忍不住跟另一位朋友大肆抱怨。
從以上這個例子來看,似乎是這個朋友喜歡佔人便宜,但我們是否檢討過會讓這件事情發生的其實是我們自己?是我們敞開大門讓這位朋友進入到我們的房間,並且讓他待在距離我們很近的位置,進而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秩序與情緒。事實上,我們大可以讓我們的「門房」把他擋在門外,別讓他輕易地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然而,我們是否注意到,當我們的門房不經篩選就讓不該進入房間的人入內,於是讓我們把負面情緒傾倒在另一個人身上時,我們也很可能被擋在另一個人的房門之外。這也說明了在房間裡的人們正是形塑我們這個人,當我們被太多不該進入房間的人所影響之時,自然也會阻礙我們進入他人的房間。
雖然進入房間裡的人被規定不能離開,但作者告訴我們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他們不對我們產生影響,比如可以把他們鎖在箱子裡,亦可以使用「善意忽視」這個方法,畢竟我們的人生中有許多人是無法選擇的,若是無法與他們斷絕關係,那至少可以想辦法拉開彼此的距離或減少他們對我們所產生的傷害。
這本書除了教導我們該如何篩選哪些人可以進入我們的房間,也教我們如何辨識房間裡的破壞者,更進一步帶領我們去反思若不小心進入他人的房間,我們應該保持什麼樣的距離與態度?閱讀這本書就好像在玩電玩遊戲,一瞬間我們房間裡的人時而清晰又時而模糊,有些人聲嘶力竭,而有些人則永遠躲在晦暗處,也可能有些人的房間一團混亂,造成了無所適從的恐怖現象。
無論如何,只要我們記住一點,「我」這個人就等同於我們房間所有人員的組成,倘若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呈現平穩又成長的狀態,那嚴選進入房間的人便是當務之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