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三篇 龍辱若驚

文明之眼
·
·
IPFS
·
為天下勝過自己,才足以託付天下;治天下隨心所欲,又豈能寄望於天下?舉例而言,大禹治水就是為天下勝過自己,所以天下諸侯心悅臣服奉他為共主;楊廣大業則是治天下隨心所欲,所以最終只得渾說「大好頭顱誰來取」。

龍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龍辱若驚?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若驚,是龍辱若驚。何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何以寄天下?

龍與辱在於心,貴與患在於身;龍辱若驚何意?潛龍在下,得失都驚;貴大患若身何意?我執所以有患,若不執著還有何患?因此,為天下勝過自己,才足以託付天下;治天下隨心所欲,又豈能寄望於天下?

「龍」或許不是「寵」的古字或筆誤,那就可將「龍」解釋為王位,得王位與為人臣對候選人而言都是震撼,然而王位既尊貴也任重,一但傾覆就勢必國破家亡;為何拋棄我執才能無患?沒有我執就沒有私心,沒有私心才足以把天下治理好。

因此,最後兩句作為王道的思想總結:為天下勝過自己,才足以託付天下;治天下隨心所欲,又豈能寄望於天下?舉例而言,大禹治水就是為天下勝過自己,所以天下諸侯心悅臣服奉他為共主;楊廣大業則是治天下隨心所欲,所以最終只得渾說「大好頭顱誰來取」。

此篇作者似夏朝王室或諸侯,其原意或是訓誡子孫,若、汝都是「你」的意思,所以這段話應該是對太子或世子說的;夏朝應該仍保持親中選賢制度,也就是未必傳位於子,更不似後代長子、嫡子、嫡長子這麼侷限。

堯、舜、禹三人都是黃帝子孫,為何又叫做禪讓呢?因為他們並不「親」,屬於疏族;我們為何自稱炎黃子孫呢?根據華人DNA檢測,有三人的子孫特別多,約在6800、6500、5400年前,正是神農氏(炎帝)與軒轅氏(黃帝)興起之時。

夏朝親中選賢約八百年,夏后朝父死子繼四百餘年,到了夏桀時窮兵黷武征討不服,最終眾叛親離成為商湯口中的獨夫;親中選賢是氏族部落的傳統制度,如匈奴、突厥、契丹一直都是如此,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莫不是如此。

所以堯舜傳賢不傳子,既稱「賢」應該連「親」都算不上,但至少舜、禹也是黃帝子孫,大禹禪讓於益失敗的原因,更可能是邦國實力與氏族不服所致,益雖治水有功卻是東夷人,才會造成諸侯不朝益而朝啟的後果;後來東夷人商湯建國,大力宣揚炎黃子孫(神農氏與蚩尤曾聯姻)的說法,以利商朝日後的統治。

夏、商兩代行共主諸侯制,行政約束力較氏族部落略強;周行天子諸侯或封建諸侯制,行政約束力又較夏、商兩朝強,但行政範圍已大不如前;至於東周已是名存實亡,就如同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秦代行中央集權制,行政約束力達到頂峰;漢代之後行集權封建制,漢、晉、明皆有實封,最終都釀成禍亂。

夏、唐、清的疆域差不多,東周、東晉、晚唐的亂象差不多,而秦、隋、北宋的版圖差不多;夏朝就有如中華文明的壯年時代,「中華」是文化綻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權力更是責任,王道近似於菩薩道,是政治上無我執利益眾生的無為之道。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文明之眼《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