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
国内和国外已经有很多针对于中国养老市场的投资,乍一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根据其中的个例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60岁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亿(FT中文网,2019),但是目前只有三万个老年护理机构。暂且把它当作真实有效的数据,对于这个市场需求的估算,是首先需要商榷的信息:中国去年老年护理潜在需求的价值为5000亿元人民币(光大证券,2019),但是供给无法满足。首先需求的定义如果是护理这些老年人口所需要付出的金钱,那么这并不能代表一个真实的市场。因为需求和实际购买力并不相等,打个比方:有人想买一辆价值100万元的车,但是他只有10万元,那么100万并不是真实市场的体量。事情可以变得更有趣一些:需求和现金不变,但是这个人可以通过贷款完成购买,那么这个时候浅显的来看,100万元的市场得到了足够的支撑,作为商人来讲这个信息足够了。但是由于题目是国家养老系统,那么从这个层面来看,这显然是一个问题。问题的主要来源在于:养老市场并不是为年轻人服务,老年人可以认为如果需要贷款进行消费的话,偿还能力是有待确认的。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够有足够的贷款支撑这个市场,以及后续未能偿付的影响都应该清楚才可以。如果时年轻人为父母养老贷款,那么这也是很难持续的。
继续到下面的信息:联实上海(Lendlease's Shanghai)兴建的养老院可容纳1300人,每人支付40万澳元,外加每月费用。这样的费用如果是夫妻双方一共四个老人都建在的情况下总共要770万元,中产阶级是很难承担的。这样看来,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只有少数富有人群的需求得到了相应的服务。这样的后果就是大部分老年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进一步分析:老年人首先是人,当一个人得不到妥善的照顾时,内心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东西。当对象变为一个行动不变的老年人时,会发生什么我还无法预测。
延申来说,是否作为独立的家庭去抚养老人所需要付出的资源,相比养老院式集中安置所需要的平均资源要高呢?如果这样的话,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平民化的养老院,是否从国家层面来看,更节省资源?这样是否会对养老金的不足产生缓解?
另外,目前私人投资的养老院走高端路线,也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市场环境和投资成本上升,造成了任何一个项目,如果要想盈利,就必须把产品打造成高端化的。也可以说,高端化的产品,并不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心理需求暂且不谈),只是商家创造出来的需求,强迫消费者进行消费。这样看来,即使消费不起,也不会有恐慌或者无力感,因为我们真实的需求,比我们认知的要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