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老建築的活化轉用——葬儀空間
愚人節這天,高雄發生了一件實在很不好笑的新聞,高雄市議員李喬如開了記者會,竟說已登錄為文化資產的「田町齋場」是嫌惡設施,充滿晦氣,影響社區生活品質,阻礙地方發展。會出現這般荒謬至極的言論,是議員和一些民眾對於場址背景不夠了解,還是有什麼特殊目的呢?
這座屹立近九十年的「田町齋場」究竟是什麼?
齋場(さいじょう)名稱源自於日本,原為神道用詞,專指進行祭祀儀式的場所,演變至近代,多用來稱舉行葬儀的會場空間。縱觀漢人文化的殯葬習俗,並無齋場一類專門舉行喪禮的公用場地,大多為私設靈堂,齋場也隨著日本統治腳步來到臺灣。
高雄市齋場因其座落地在田町,而慣稱為田町齋場,這座公共葬儀堂肇建於1933年,由高雄市役所管理經營,提供民眾租借辦理葬儀,空間可容納五百人,這個建設在當時代表著城市文明與地方衛生的重大進展,並見證日本葬儀文化在臺灣推行的歷程。
由磚造混合鋼筋混凝土系統構成的田町齋場,建築的表現性受到1930年代風行之裝飾藝術(Art Deco)式樣與過渡式樣影響,語彙上表現出簡約的幾何美感,黃褐色系砂壁的外牆反映當代建築外牆裝飾潮流。空間格局受到西方羅馬時期公共建築的影響,採用以集會活動為主要目的之巴西利卡式(Basilica)平面,同時設計上以良好的通風與採光營造空間之舒適感,利於葬儀活動的舉行。
戰後田町齋場的轉用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田町齋場並未遭到轟炸損傷,由軍方短暫使用,鼓山區公所整修時曾借用該空間,附近的壽國民學校(今鼓岩國小)校舍因遭炸毀,1945年底暫借田町齋場的空間上課, 復學時有六班共兩百五十餘人, 1946年2月才移到在新校址上課,而田町齋場的空間仍由該校使用,不只作為集會禮堂,後來還增加附設幼稚園以及夜間私塾之使用。
鼓岩國小全數遷出後,鼓山第二公有市場約於1956年遷進田町齋場營運,前身為田町小賣市場的鼓山第二公有市場創立於1929年,原址位於河川街與綠川街口,戰後二度遷移才定址於田町齋場,地方人稱「岩仔市場」,曾有上百家攤商在此做生意,是中鼓山重要的消費核心,也說明此地曾有產業經濟活絡的全盛景況。
不過1990年代初中鼓山地區不少工廠相繼歇業,人口不斷外移,鼓山第二公有市場生意滑落許多。高雄市政府見市場營運效益不彰,2014年決定廢止的鼓山第二公有市場,直到2016年攤商搬遷,這棟建築作為市場使用的生命長達六十年,遠超過作為葬儀空間使用的十年。昔日鼓山第二公有市場不僅照顧地方民生消費需求,也是附近許多著名小吃的發源地,甚至地方居民還提過全臺第一杯紅茶豆漿即是在這裡誕生。
幸運的是,原本因市場廢止而可能遭到拆除的田町齋場,在地方文史團體的提報下,在2017年順利登錄為歷史建築。田町齋場不僅是臺灣唯一存留下來的日本時代葬儀堂,即使在日本國內,同時期、同類型的古老齋場也多已改建成現代化建築,更突顯其珍貴性。更有甚者,空間轉用的歷程亦為世界上少見的案例,是臺灣在歷史演進過程中所發生的有趣文化現象,也說明田町齋場空間的使用上具有很高之彈性。
所以李喬如議員將田町齋場視為充滿晦氣的嫌惡設施,實在不太有道理,一座屹立近九十年的老建築,有著豐富的生命史,不僅曾是葬儀空間,還有國民學校和公有市場的使用,以前在這裡買菜吃東西都沒問題,現在突然出來刷存在感,到底有何居心?而那些出來抗議所謂的「地方居民」究竟在這裡住過多久呢?之前都不曾在市場採買食材、吃過小吃嗎?還是說因為這棟建築在他們還沒出生的年代有葬儀使用,變成房仲削弱不動產價值的藉口?
逝者應該被尊重,與生命告別之所同樣也是,田町齋場只是這棟建築其中一個名稱。曾經鼓岩國小的師生在此教學相長;岩仔市場的攤商在此養家活口;地方居民在此採買用品;附近工廠的勞工在此飽餐一頓。承載許多中鼓山發展記憶的歷史場域,你/妳說會完全沒有價值嗎?
雖然老居民懷著對市場的情感,卻有些新居民對田町齋場很陌生。那些人提出田町齋場從2017年登錄歷史建築後,就一直閒置荒廢,但事實上文化資產的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已在2019年完成,目前修復規劃設計也步入尾聲,並將向文化部提案申請爭取工程修復的3520萬元經費,相關的流程都還在進行中。不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應肩負詳細說明的責任,進一步針對不清楚緣由的民眾進行溝通與協調。
未來活化再利用後,田町齋場不會是社區的發展阻礙,而會成為中鼓山重要的人文亮點,也會是臺灣最為獨特的文化資產場域,更是地方社區翻轉的關鍵要素,儘管修復再利用的過程漫長,但絕對值得,看看逍遙園就是個很好的案例。
國外葬儀空間的轉用案例
人的生命終有一天會步入終點,如果心存正念,就不會畏懼亡者,只可惜對於缺乏生命禮儀教育的臺灣社會來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前幾年在進行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研究時,KUN做了一些案例閱讀,發現國外有幾個葬儀空間在不做殯儀館使用後,重新注入豐富且有趣的使用內涵,似乎西方社會對於這類型的設施比較沒有忌諱。
Herring Bank Pierce Branch
位於德克薩斯州(Texas)阿馬里洛(Amarillo)的Blackburn Funeral Chapel建於1941年,兩層樓高的建築,平面呈「T」型配置,由入口的附屬空間連結後方的長型會場,建築造型簡潔,沒有過多繁複的裝飾,一些細部造型語彙受到仿羅馬風格(Romanesque)的影響。這座老建築不做葬儀使用後,曾荒廢閒置一段時間,在2016年由一間歷史悠久的銀行Herring Bank買下,保留下小鎮的老建築,將空間加以整修後,由Herring Bank Pierce Branch的分行進駐再利用。寬敞的空間使得辦公使用配置之規劃與設計上十分便利,原本的唱詩班廂席改作視野良好的會議室,還保留原有高窗彩繪玻璃的採光,加上新設的照明,使得挑高的空間非常明亮。
Brewery Vivant
密西根州(Michigan)大急流城(Grand Rapids)中的East Hills社區,有一座由Metcalf Funeral Home建於1948年的葬儀空間,樓高二層的建築為長形平面配置,磚造的外觀十分簡潔。1980年結束營運後廢棄了一段時間,到了2010年,由幾位想經營啤酒廠的業者成立Brewery Vivant並進駐此塊基地,除了在旁邊新建釀酒設施的部分空間外,更將原有殯儀館建築整理成啤酒廠的酒吧餐飲空間。挑高的空間保留下昔日的木構屋架,並修復原有的特色吊燈,祭壇位置改設吧台,通廊也隔出座位區,而寬敞空間則可以配合活動改變陳設。經由再利用後,老建築搖身一變成了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也讓不少人對於這昔日的葬儀空間感到耳目一新。
Find Your Light Art School and Gallery
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卡德希(Cudahy)小城中,一座建於1928年的小型私營殯儀館Schramka Nero Funeral Home,建築外牆使用模仿沙岩質感的溝面磚,。2014年歇業後閒置,再於2018年轉售與Scarpette Rosse,接著由年輕的藝術家Madeline Glaspey,將空間整理改造成為藝術學校與藝廊,以藝術活水使葬儀空間再次復甦。Find Your Light Art School and Gallery於2019年開幕,藝術家利用牆面粉刷、地板鋪設、燈光照明等方式,將空間營造出溫馨的感覺,昔日寬敞且明亮的弔祭空間,成為教學的場域,搭配兩側通廊與端部祭壇的畫作點綴,使每個角落都充滿藝術氣息。
從上述三個案例觀之,可以得知最初為葬儀使用的空間,因其集會場所格局的特質產生之彈性,而能有較為多元的再利用形式,且田町齋場腹地十分充足,更有利於未來再利用之規劃,加上周邊地區自然人文資源豐富,良好區位具有極高的觀光發展潛力,期待那些出來抗議的人願意深入了解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進而重視這座全臺珍寶。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