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镜禾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亲情

镜禾
·
家的场景永远离不开纠缠。

从不敢就亲情说点什么。这个话题太沉重,也太粘稠。如果10秒钟倒计时,要求第一时间找几个关键词来精准描述亲情,我立马会变成文盲。

曾经看到一句话说,爱情和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亲情是与生俱来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即是:爱情和友情是可以选择的,而亲情是不能选择的。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

而就因为这“不能选择”带出来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少有幸福家庭。亲情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苦味。甚至很多甜味的外表,本质上也是苦的。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一直比较火。忽然之间,大家似乎都找到了不幸的根源。而那些掌握流量密码的媒体也大量推出“与原生家庭和解”“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诸如此类的文章。

大家在点赞收藏之余,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的痛苦原来不在自己,该干嘛干嘛。那些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的年轻人,又组建了新的家庭,生养下一代,延续着原生家庭不幸的行为模式。

亲情经常让人又爱又恨。因为它最容易没有边界感,容易情感或道德绑架。在几千年的“孝敬文化”下,我们骨子里都刻着“要对父母好”的理念,也期待着有一个美满和睦,父慈子孝,相亲相爱的家。痛苦往往来源于不切实际的期待。

期待有多大,痛苦就有多深。因为在一种边界感极弱,容易出现情感勒索,道德绑架,再加上面子文化和生存恐惧,很少会有家庭真的能相互独立,彼此尊重。毕竟,家里的位置从来就有权威与弱小的存在。起码,小孩小时候是弱小的。而等长大了,即使经济独立了,所谓“血浓于水”的那种感觉会让人很难接受与原生家庭的切割与疏离。而这就导致无论我们多大,在亲情关系中,很容易维持一直以来的相处模式。起码权威方,比如父母,比如兄长,姐姐从未想过改变这种模式。因为对于权威方,他们是最得利益者。

你敢不听从?我总有办法治你。

曾经有个朋友问,怎么面对家庭里的讨好或示弱式的情感绑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没有答案。刚出社会的时候,甚至愚蠢地建议过朋友要理解家人的艰辛,要学会好好与他们沟通。

这些听起来很对的废话,就像给了俩个模糊的信号:其一,与家人的状态是可以改善的;其二,错在你,不在于他们。

只有经历过亲情里至暗时刻的人,才会明白这种废话何尝不是一种旁人的道德绑架。估计有的人再听到,都想拔刀而起。

再后来,我会反问:为什么让步的总是你?不能选择出生,难道还不能选择如何相处吗?为什么总是被动接受?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起码不是废话。你总能做点什么。而这个过程注定会异常艰辛痛苦。谁让我们华夏儿女骨子里刻着那么多“孝顺文化”的记忆呢。“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假如“父不慈,兄不友”呢。没人告诉子女和弟妹答案。

他们可能会在文化的笼罩下,一直反思自己,改善自己的行为,甚至顺从或讨好。没人可以劝阻,直到他们反复修正自己的行为,却失望地发现徒劳无功时,可能最终会痛苦到放弃。然后,让自己站远一点看一看这些挣扎的痕迹。保持距离,才能看清事实。

直到有一天,他们终于明白,放下一切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从来没有规定说,亲情一定要是相亲相爱一家亲。因为,关系,本质上属于至少俩个人之间的流动,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对方选择其他的模式,你别无办法。然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你也无需顺从,你完全可以自己定义相处模式;责任要负,但尤其需要有底线。然后坚决捍卫它。

因为,能把人吞没的,除了洪水猛兽,还有你依然无法割舍下的亲情。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