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了标题
哈萨克斯坦媒体评《我的阿勒泰》:一部殖民者视角下的政治宣传片
哈国媒体评论:《我的阿勒泰》是谁的阿勒泰?
近日,根据中国作家李娟的自传小说改编有关新疆哈萨克族的八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上映。
该电视剧在中国受到广泛认可,并入围戛纳电影节。
在与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爱奇艺公司的代表会面后,有消息称哈萨克斯坦第七频道将引进这部电视剧并在哈萨克斯坦播出。
电视剧讲了什么故事?
该剧讲述了梦想成为马场驯马师的哈萨克族男孩巴泰和梦想成为作家的汉族女孩文绣之间的爱情故事。
原著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末哈萨克人的生活故事。
巴泰是训鹰人苏丹的幼子,根据传统是要继承主家的人。由于家里的长子穆拉特因酗酒而死,因此苏丹希望幼子能够迎娶守寡的大儿媳托肯。但巴泰反对,而儿媳妇托肯也有自己的想法-她与邻村的蒙古男子相互心生爱慕。
虽然苏丹老汉最终很不情愿但也无奈地允许他的儿媳托肯嫁给一个蒙古男人,但他并不赞成将自己的孙子们也送到蒙古人那里。当他发现幼子爱上了一名汉族女孩后,他的反对变得更加强烈。
以上是电视剧中最主要的情节戏剧冲突内容。紧张气氛就此结束。
当然,虽然最后第七和第八集的主要反派是一个挖宝石、挖草根的汉人走私犯,但他的形象更像是一个西方资本家。
总的来说,编剧似乎没有勇气去塑造一个哈萨克族的反派人物,因此把哈萨克有关的故事中的戏剧冲突全部放在了“异族通婚”这个主题里面,用了近乎所有的力气去铺陈这个主题下的故事。
最终,苏丹老汉的传统游牧世界观崩塌了,他向更先进的“文明世界”新生活举手投降。老人把自己的孙儿托付给了儿媳妇托肯,并允许她嫁给一个蒙古男人。最后一部分结束时,在苏丹老汉和村长的带领下,哈萨克人在文秀的家和平地聚会,吃饺子,放鞭炮。
而进城三年的巴泰也在此时回到了家乡。新的一年,烟花爆竹!巴泰回来了!巴泰和文秀重逢了!政治宣传片主旋律最美妙的胜利结局。
训鹰人苏丹老汉的形象
巴泰的父亲苏丹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猎人,一位著名的训鹰人。然而,当中国政府禁止狩猎和持枪后,他无奈的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一切。他更喜欢保留游牧生活,将现代生活视为陌生的侵入者。在时代的大势下,他极力试图保存传统,但最终无奈的选择了屈服。
某种程度上,苏丹的形象可以更接近地与来自新疆的哈萨克人移民的形象进行比较,他们移民到哈萨克斯坦是为了将自己的文化从中国政府不断强化的汉化政策中拯救出来。
而电视剧的主题则很明显的、不遗余力的试图将苏丹和与他相同立场的哈萨克人,置于“现代生活”的对立面,并把接受异族通婚作为接受现代生活的证据进行宣扬。
诚然,在当今社会,异族通婚很正常,选择配偶是个人自由,但一部以宣称讲述哈萨克人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整个故事的情节为何如此重视它,实在让我们感到疑惑。
而且,虽然电视剧的编剧力图将苏丹老汉塑造为“草原上的游牧之主”,但又刻意的安排了一段他为了拯救一个汉人,而用(为了不交给政府)而藏匿枪,射杀了代表突厥文化的图腾的狼的情节。影片最后,巴泰也为了保护文绣用弓箭射杀了马,这是又一段明显刻意安排的,哈萨克人为保护汉人而杀死象征突厥文化的图腾动物的情节。
关于作者
这部电视剧的原著作者是一位新疆女作家,曾获得中国多项著名作家奖项。她有许多描写新疆阿尔泰地区游牧民族生活的作品。此前曾出版过《阿勒泰》、《冬牧场》、《我的阿勒泰》等多部著作。作家在接受BCAF.org.cn网站采访时表示,新疆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正在消失,而在哈萨克斯坦则已经完全消失。她认为两国的哈萨克人存在差异,并认为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已经俄罗斯化了。
电视剧的影响
尽管通过展现阿拜歌曲、哈萨克曲调、黑走马和哈萨克人的传统服饰、乡村生活等镜头,将哈萨克文化在中国观众面前进行了展示,但与此同时,影片依然没有摆脱殖民主义者视角下经常出现的,将当地人描绘成酒鬼的刻板方式。
在中国媒体对电视剧上映后的报道宣传中,大篇幅讲述的都是该电视剧如何吸引游客前去欣赏阿勒泰的山水风光,以及扮演哈萨克人的汉人演员于适如何优秀之类。此外在其他新闻页面上,经常提到该电视剧入围戛纳电影节。
结论
剥夺原住民自我发声的能力,将其从主体变成客体,并按照意识形态给他们贴上刻板标签,是殖民者国家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这一点在《我的阿勒泰》中有着明确的体现。
这部电视剧中的第二个意识形态方向,是殖民者试图通过指责被殖民者与他不同的思维,以及竭尽全力的突出被殖民者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多么落后”,而自己则多么的代表着先进的现代生活,来正当化自己对原住民文化的入侵和摧残。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是中国当局在对自己在新疆的政策进行的美化,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宣传。
与此同时,考虑到该剧将在“第七频道”播出,再次给人留下了哈萨克斯坦政府对新疆哈萨克族的命运不屑一顾,并积极支持中国在新疆的政治政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