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有意識的消費者
循環經濟了解市場,一杯咖啡如何來,經過多少雙手,更知道你的消費你的需求會影響整個市場。越來越多淨零、ESG、永續的相關課程及證照,鼓勵中小企業的員工甚至老闆自己來了解,或是有心想往這方面走的先做個了解。
普遍素養不夠是因為這個領域對大家都是新的。地球越來越熱 一再糾結要讓員工上課幾小時 會減少老闆幾小時的產能或是增加多少訓練費的時候 已經來不及。要努力讓老闆知道,不往這裡走是沒未來的。
本篇你將了解:
- 銷售手法與廣告
- 由下對上的影響力
- 拒絕不需要
- 再利用
- 衣物消費
- 垃圾減量與回收
- 改變未來的好點子【ESG投資】,許多銀行不再投資耗能的產業,連結企業與投資者齊心協力解決社會課題
- 松竹梅效應
商店為客人準備了三種不同價格的選擇,例如A、B、C三個餐,在一般的消費模式下,消費者會覺得選擇A餐比較寒酸,而選C餐又會覺得費用太高,因此較多人選擇中間價格的B餐。「松」為最高價,「竹」為中等價,「梅」為最低價,在消費選擇中,中等價的「竹」類商品往往是最多人所選擇的。
透過「松竹梅效應」,商店可以提升利潤。假設A餐80及B餐100,而沒有C餐150的話,多數消費者會選擇較便宜的A餐。當有低、中、高三種價格時,中價和高價的差距大,低價和中價的差距小,顧客會偏向選擇中價。
不同價格的壽司盤,食物數量不一樣。如果較高價格包含了較低價格的壽司,會減少顧客的選擇困難。
當我們知道商店使用松竹梅的營銷方法,在選購商品時,就要清楚了解自己所需,不要被價格影響了我們的選擇。
如果最便宜的「梅」是最合自己心意的,那麼也沒必要為了看起來不寒酸而選擇價格較高的。除了餐廳外,染髮收費、樂園全年年費收費也是運用松竹梅的營銷方法。
- 綑綁銷售
供應商把兩件或以上的產品組合成一個套裝,並以一個套裝價格出售。顧客不能購買當中的單一貨品,必須購買整個套裝。顧客不能只買他們喜歡的商品而不開心,店家少了做生意的機會。
例如一個系列的圖書以套裝形式出售,消費者必須整個套裝購買,不可獨立購買其中一本圖書。
透過綑綁銷售,企業能將一些較不受歡迎的產品連同一些受歡迎的產品共同出售,或令消費者在同一時間購買更多該公司的產品,從而提升利潤。
例如玩具飛機很受歡迎,而玩具車的銷售量不好,把他們做綑綁銷售,就可以提升玩具車的銷售量。
消費者會被迫購買自己不太喜歡的物品,消費者在選購時的選擇以會減少。
採取綑綁銷售的商品組合有時會比單價便宜得多,這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地消費更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是否所有物品都是自己需要的,否則便會購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產品,造成浪費。
- 認清廣告真相
當我們接受或索取物品,就是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無節制地接受等同於放任及強化消費的行為。免費的瓶裝洗髮精就會有更多的石油被挖掘出來;無意識收到廣告傳單,就會有一棵樹被砍下來做成更多的傳單,而我們的時間也浪費在處理及回收這些瑣碎的東西上。
永續生活是需要訓練的,學習如何斷絕快時尚,不被廣告牽著鼻子走。這些廣告的目的不是「創造滿足感」而是催眠你對擁有的一切「感到不滿足」。
當一位好的消費者,就要有控制金錢的能力,還要有抵抗廣告宣傳的忍耐力。電視上的牛肉麵「牛肉」大的誇張,買回來卻發現非常小塊;不沾鍋廣告一時衝動買下結果煎蛋黏鍋又焦黑。認清廣告真相了解自己有時候不是「需要」這些商品,其實「買」或是「不買」都是你可以做出決定的事,可以對廣告給的資訊當作參考,不要成為聽話的消費者。
戒掉無意識的消費行為
為了追逐金錢而奴役自己,作為三明治族的家庭壓力,壓力破表,每天每件事都以經濟為第一考量,不自覺的仰賴消費紓壓,落入追求物質再追求金錢的惡性循環,可說是為了活著而生活。
簡單生活,需要分辨什麼應該買,養成良好的消費行為,有意識的消費,而不是當一個停止思考的購物機器人。
拒絕非永續行為
消類者的力量,透過消費行為影響企業決策
反向操作向製造商請求修正,行動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消費者讓製造商與零售商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就能改變商品的從製造到販售過程中不必要的浪費。
1.選擇賣家
你不一定要拒買某項產品,但可以改向你認為比較好的商家購買。對賣家來說,失去消費者是一種警訊。
用金錢的力量抗議
當人們決定不買某樣東西來表示抗議,就叫做抵制。如果許多人抵制就能產生很大的影響用金錢的力量取代暴力的抗爭,在世界各地啟發許多人,用類似方式爭取自己的權益。
印度獨立運動
20世紀初的印度,由英國統治,英國政府控制印度紡織業生產原料等,並用這種方式從印度賺取很多錢。低價買進印度棉花、用船舶運到英國製成布料、高價賣到印度。印度反抗運動家甘地,在印度鼓吹印度人抵制英國貨,並嘗試自行製造布料。
印度紡車符號成為象徵,也是印度國旗上的圖案。
1930年代為了反對英國控制印度的食鹽生產,甘地率領示威隊伍前往海灘取鹽。在當時人民私自採鹽是違法行為,這樣的示威是一種公民不服從行動,刻意觸犯法律來表達抗議。後續甘地被捕,但很快又獲得釋放。經過多年的抗爭,最後印度脫離英國的掌控,成為獨立國家。
2.寫信或貼文
在社群媒體上公開貼文給企業,讓他們知道顧客真正關心的議題。
3.捐款支持
大力支持呼籲企業敢善作法的組織(如以實際行動保護自然生態)
4.政府通常管不到跨國企業。消費者的意見如果能散撥到世界各地,可以促使企業改變得更快,所謂眾志成城。
- 拒絕我們不需要的
若沒有消費自然不會出現丟東西的需要,用行動去拒絕不需要的東西,阻止第一時間進入家中。
「拒絕」在人情壓力下是最難執行的。但練習及簡短的解釋,婉拒也能變得簡單。先發制人才是王道,人們通常能理解並尊重你的個人選擇。
今天你擁有一樣東西,也是因為你確定需要才去擁有。
檢視過去的消費,捨棄那些你覺得不可或缺的東西。向家裡每樣物品都提出質疑,肯定會有許多新發現。
這東西需要嗎?之後又花時間整理清出變成垃圾或送人
1.一次性塑膠,這些產品是太平洋垃圾帶裡找到的最大宗汙染,拒絕一次性塑膠製品。多一點事前計畫和物品的再利用,要避開其實很簡單。
每次購物都應該評估該產品的生命週期,尤其是東西的耐久性。塑膠不僅在製造、使用回收過程中揮發和溶解產生毒性。可被回收的塑膠在回收過程中被降解,再製成無法回收的產品,又回到了掩埋場。
綠色經濟萌芽之際,製造商不斷研發出以神秘混合材料製成的產品,標榜「可分解」「可堆肥」的塑膠。這些產品不但混淆了善良的消費者與回收業的視聽,最終還是變成亂源去汙染「回收」這條清流。
2.贈品,主要是由塑膠以很低廉的價格製成,任何加工過或塑膠製的產品,都會付出很高的碳足跡及環境代價。
免費就隨便拿?
在經濟學上,「免費物品」是指數量足以滿足人們對它的慾望,沒有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也就不願意付出額外的金錢去購買了。
不過一些原本是免費物品的東西,在特定情況下變成不屬於免費物品。像是地球上的氧氣,有時到一些高海拔的地方,空氣中的氧氣會變得稀薄,遊客會花錢買一些氧氣瓶。由於氧氣瓶的數量不足以滿足人們對它的慾望,人們都想得到更多的氧氣瓶,這時氧氣便不屬於免費物品。
生活中經常會收到免費物品,例如每天早上派發的免費報紙、街上收到的花朵,當數量多於人們需要、很容易取得,一般不會儲存免費物品。雖然免費但這些物品要用有限資源生產出來,所以不可因為免費而濫用及浪費阿。
3.垃圾郵件
各式電子設備只要一啟動就會耗電,大量垃圾郵件占所有發送郵件量50%以上。不但會使森林消失,電力運作對環境帶來衝擊,完全是浪費時間與納稅錢的行為。
4.搶買環保產品
從「消費」開始的零廢棄生活是個不好的經驗,搶買環保產品不叫環保,買了環保杯破了就沒再用。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想想:
- 名產店的包裝時常怕運送過程食物破壞變形、或是要送人當伴手禮而過度包裝
- 桌菜餐廳因換桌率使用塑膠布一次丟棄,無形中造成很多垃圾
- 旅遊DM或宣傳單是否需要 能否電子化取代紙本
- 拋棄式門票、車票
- 網購的一次性包材
便利的生活不過是一種商業模式,而我們都種了便利癮。一開始要戒掉可能覺得很困難,但只要建立觀念只是把生活換成另一個模式,找到方法有意識地去執行,就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啟美好生活。計畫性消費是有效減少垃圾的方法,還可省下不必要的開銷,變得更懂得生活,用快樂的方式賺錢,吃好的食物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從一個刁鑽的消費者開始,對自己好一點,買東西時多看點標示,近期力推的「食物轉型」,像是動物永善雞蛋 非籠式一顆12-15元,產品本身健康價值提升。
- 重複使用
產品以原貌被重複使用多次,延長物品服役年限,能省掉在回收過程中耗費的資源。
想想東西的生命週期,選擇能被一再利用或至少能回收的。
減少包裝(能用散裝買到嗎?);減少開車頻率;房子大小(能住小一點的房子嗎);科技產品(能不能沒有它);用紙量(需要列印出來嗎?),
養成好的購物習慣
約束可能造成資源枯竭的行為,優先選擇品質好、可維修的,不是數量多卻可拋棄的。善用可重複使用的產品,省去一次性包裝;鼓勵購買可回收的產品,降低接觸有害化學物質,減少儲藏、保養及維修的花費。
增進分享與交流
分享用過的資源培養集體慷慨意識,增加二手物的流通,還能增加收入
減緩資源消耗
- 加入共同消費(共享經濟)
- 商借、租賃買賣或以物易物,讓物品使用率達到最大化
- 當個二手買家
- 購物前應先從二手交易平台開始看起
- 當個聰明的買家,尋找可重複/可維修/多功能/耐用的產品
延長必需品的使用年限
- 修繕
- 再思考利用
- 歸還給店家
- 拯救
「拒絕不需要」、「減少需要」、「重複使用」,垃圾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很少,另外「不用不生產」節約能源也很重要,漸漸走向深思熟慮的消費行為。減少產品消費與耗損,更能專注於家庭共同活動勝過物質享受。
時間就是金錢,重拾效率與時間。參與共同消費的機會變多,人際分享互動與社群間的茁壯的鏈結都逐一發生。時間促使追求新知、智慧、行動力、自信、熱情以及賦予全新的生活目標。「物質」會讓我們忘了自己的根,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 衣物消費
有些人對於新衣服是沒有抵擋力,為了滿足「想要」的渴望,這是個人使用金錢的方式,無關對錯,但對理財觀念上是一項錯誤的金錢用法。或許購買新衣服可以讓你穿上新衣服時去享受眾人一兩秒的稱讚與注視,但過後就不了了之,許多衣服在穿著1-3次後就會收在衣櫥內(打如冷宮)形成佔據衣櫥的東西。
減少會促進消費的活動
避免逛街、接觸廣告誘惑,減少焦慮感增加快樂指數,改變消費習慣,反身檢視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擁有很多東西。
一位懂得「理財」的人,不事只想到如何變得更富有的人,而是利用「理財」的智慧去讓生活變得更好,讓自己可以做多的事。要選擇當一位「錢」的助人還是「奴隸」,做一位有計畫「理性消費者」或當一位「衝動消費者」這些角色都取決於你理財的做法與消費觀念。
從減少數量與體積著手,衣服/飾品/化妝品真的需要嗎?
讓衣櫥更清爽乾淨的小技巧:
1.具有紀念性的衣服,將它放在心底記憶。
校服系服、結婚禮服、公司制服等具有早已不合身、泛黃破損,你還是不想要丟掉它。建議將這些「紀念性」衣服以拍照方式做影像保存,不佔衣櫥空間。
2.你根本不會再穿上的衣服
有些衣服是衝動買下,或是之前身形消瘦時所採購的。若是連續兩年都不會穿上它,那它「實用性」效能就大大減低。若你衣櫥內在半年的大清理下都是有重複看見,而你卻不穿,表示這衣服將不會穿了。應該思考讓他進入回收或是贈送或轉賣。
3.華麗和專業款式服裝
一年穿不到一次時,這種衣服不好穿也不實穿,卻佔用你的衣櫥,可以轉賣做更好的運用。下次想穿類似的衣服,可以用租的方式。
4.曾經喜愛但已經退流行的
如果你非常喜歡跟隨流行,希望跟同儕有話題,或許讓你獲得許多讚美,但也讓你荷包大傷。隔一段時間流行退去,服裝就會變成你要處理不掉的「負債」,聰明的消費者和穿著得體這兩者從來不會相斥的觀念。
5.對環境友善可以控制不要買太多衣服
服裝產業是世界第二大汙染產業(僅次於石油業),服裝業涉及生產、原料、紡織、製造、設計、運輸、零售等環節,這樣的繁瑣過程其實讓環境承受更大的傷害。在製造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如果是有機棉花,就需要超過5000加侖的水才能製成一件衣服與一件牛仔褲。染料、化學藥劑都會造成生存環境的破壞。製造衣服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的協助,也造成人力、薪資被剝削,讓服裝製造蒙上更多的煙霾與陰影,所以為了避免造成環境的傷害,跟隨流行的腳步可以多思考一下。
- 二手衣櫥
一個二手衣的衣櫥當然要恆心、毅力以及習慣來維持。一個熱衷逛百貨公司的人是無法一夕之間愛上二手市集的,但日積月累的改變也能產生巨大力量。可以先採混合式衣櫥,購買品質好的經典基本款,並穿插有趣的二手服飾。
一衣多穿
掌握衣服的實穿性,能夠應付各種場合與環境,做出二十種造型。
顏色
- 挑選中性色調的基本單品
- 增加衣些色彩和印花,我們總是對有顏色、花樣的物品比較快感到厭倦,這些單品是巡迴單品,用來增添趣味和活力,也是最可能在下次買衣服時被替換掉。
- 選擇適合膚色的金屬色,忠於一種金屬飾品的顏色
- 避免太過休閒的顏色或花樣
材質
- 選擇可以穿跨季的材質,四季皆宜,夏天透氣冬天保暖
- 偏好中等重量的布料,方便作多層次穿搭
- 挑選不會太正式又不隨便的質料,例如排汗衫態休閒很難搭配
- 選擇不需要特別保養的衣服,避開需要手洗或乾洗的衣服
- 選擇皮革和麂皮的鞋子,比帆布網布能承受更嚴苛的情況,可正式可休閒
剪裁
- 合身或貼身的剪裁,當作固定班底
- 避開難作出層次的剪裁,像是蝙蝠袖和高領衫
- 選擇可細調的腰帶,例如編織腰帶可因應各種厚度的衣服
- 尋找多功能的包包,例如可拆式背帶
- 重新賦予新生命
- 採購頻率降低會加速衣服的耗損,可以重新思考服飾的用途和修補損害的地方
- 垃圾減量
垃圾最後會進到到掩埋場,腐蝕我們珍貴的環境,不僅會導致毒物滲進土壤與空氣裡,還浪費最初製造這些東西所使用的資源,以及垃圾處理費。
垃圾減量能為環境帶來立竿見影的幫助,減量幫助簡化生活,更專注於品質而非數量。
如何處理廢棄物
回收:將本來要廢棄的東西分解再製成新樣貌
為了避免後續的回收作業,大幅減少因垃圾而生的種種考量
繁複的回收系統不只在過程中會消耗能源,當中還缺乏了適切的管理辦法、引導或協調製造商、政府、消費者及回收商間的作業與合作。
回收必須仰賴以下條件:
1.製造商與回收商之間的溝通:製造出耐用且能高度回收的產品相對昂貴,而且掩埋比回收成本來得低廉。
2.消費者充分了解當地的回收政策:可根據當地政策決定消費方向,選擇購買回收再製的產品來支持可回收物的市場。
3.政府提供友善及便利的回收服務:對居民及運輸業者進行宣導教育
4.政府與運輸業間的合作:丟垃圾者付費,提供運輸業者訓練課程為消費者解答
5.資源回收細分類廠提供的服務:有效分類、與當地資源回收者簽約
6.資源回收與製造商的溝通:提升製造商的產品能見度與普遍性,鼓勵以升級回收與回收市場代替降級回收。
考量到回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極可觀花費,選擇「不用」更勝回收。相對於完全消滅垃圾的理想,回收姑且算是「處理」廢棄物的一種手段。
環保不該停留在「回收再利用而不停製造」「改造可回收垃圾」也不能解決問題,停止購買有包材的商品,改為零廢棄消費才能讓垃圾變更少。
如果全世界有統一標準,產品能以可重複使用和可修繕的標準被設計出來就更好了,就能大幅減少回收,甚至不需要再回收。
分解剩下的殘渣做成堆肥
堆肥是大自然的回收機制,能讓有機廢棄物經過時間被分解,最後以養分之姿重返土壤。體驗大自然簡單卻奧妙的運作方式。「分解」象徵的是封閉式的循環經濟,「生生不息的循環」也是加工製造業一開始就應該奉為圭臬。
- 綠色投資
E環境保護,利用及支付資源及能源,具環保意識的公司
S社會責任,活用、法令遵守、薪酬等,法律法規在地聘用等,考慮他們事業的社會層面(員工多元化、重視人權和消費者保護、動物福祉)
G公司治理,公司管理和領導力、股東溝通、員工的公平合理的報酬等
企業收益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評估企業,投資融資
有具體作為的企業容易贏得投資人的青睞,獲得資金挹注而成為成長動能。
ESG是一種商業約束 公司賺錢歸賺錢 但賺的是良心錢還是黑心錢,商業影響力正面/負面,正面怎麼創造透過產品跟服務解決問題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當你投資一家公司,有點像是成為它部分的擁有者一樣。你必須相信你所投資的公司,不妨審視一下他們做生意的方式。飲料是用新鮮水果嗎?有不健康的成分或加了很多糖嗎;洗車有沒有減少水的浪費,並使用友善環境的肥皂和海綿;除了盈餘外是否會將部分利潤給當地動物收容所來幫助寵物領養?
從ESG平等進行投資決策,即在評估企業的投資價值時,會檢視企業的經營績改是否具有永續性、倫理性。資訊揭露是否具有高度透明性等三指標,此外也包括收益等整體評估。
每位投資人都想投資「好公司」,然後用募集來的資金促進該公司成長。一旦公司發展起來就能獲得高報酬。一家公司好或不好,不再只著眼於營業額、毛利等業績數字,還要將企業能否創造人權、正義、環境正義等社會價值納入投資決策當中,藉此找出值得投資的標的,這就是「ESG投資」(中文俗稱「責任投資」)。
2006年聯合國發起責任投資原則,呼籲銀行等大型投資人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納入投資決策中。社會責任投資(SRI)的概念近來越來越流行,特別是在年輕投資者之間。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產業像是可負擔的清潔能源、健康照護和醫療、健身和營養、教育及藝術。支持性別和種族平權,多元化種族所經營的公司。避開那些你認為對世界有害的公司或產業,菸草、酒精、賭博和煤炭等。運用你的判斷力,投資在你相信的公司,記住在「做好事」和表現良好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投資擁有者多元化的公司
少數族群所擁有的企業是指公司至少由51%的少數族群所擁有的公司。少數族群商業發展局(MBDA),協助少數族群擁有企業成長和發展。
也許你也希望支持女性擁有的公司,美國婦女商會協助女性企業主的組織,許多女性由於社會和文化的偏見、照顧家庭和育兒的義務以及缺乏教育上和社區的協助難以開創事業。
以ESG評估企業價值的原則,將投資人和社會串聯在一起,當資金投入方向改變,也順勢產生新的夥伴關係,帶動社會朝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結語
東西少煩惱越少,需要清理、儲藏、維修丟棄的東西越少。
擁有越多,放不下的越多
擁抱零廢棄
住在更好的社區環境,家中修繕與維護也變得簡單,還可以把房子租出去,賺機票跟住宿費。
還有一些方法像是:
- 支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減少健康照護的花費
- 光顧健康食品店,降低暴露於有毒化學物質的機會
- 減少肉類消耗,走向健康清淡的飲食
- 提倡戶外運動,增加維他命D的攝取,呼吸清新空氣增加運動機會
- 將回收物直接賣給資源回收細分類廠,或將堆肥的肥料賣給需要的園藝家
零廢棄是一門哲學,盡可能避免產生垃圾的實際做法。在加工產業盛行的時代,激發「搖籃到搖籃」的設計;在家庭中它吸引了消費者為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減廢不只是減廢而是透過讓生活變成簡單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繁瑣更精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