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IIART:時間軸
在ASCIIart裡,每個人選的時間軸不同。有人選擇把一幅單頁畫到最好,有人想寫故事,選擇做BBSmovie。隨著這系列寫下來,接近結尾,我想寫關於時間軸的問題。(寫的當下還沒有什麼定論,隨寫而想)之前會覺得是個性、傾向引導創作者做什麼,寫什麼。或者是機緣巧合,初遇到什麼媒介,被深深感動,類似小鴨的印象。這些都很有可能,不過這邊我用時間軸一以貫之。而且想依此好好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軸。
會看到一個小說家、畫家、電影導演,很成功、作品很多,但總結起來他就是在說那麼兩三句話。甚至不是前人沒說過的話、就是很簡單的主題。講父子關係啊、鄉愁啊、戰爭家國……等等的,不怎麼會變的東西。形式跟載體,以前我以為很重要,但其實還好。意思是,形式、載體只會影響技術、技藝,不會改變講故事本身講得好不好。紙跟印刷術(載體),還是很貴又難保存的時候,莎草紙、帛書,還要手抄,當然不會有報紙跟連載小說。可是好的故事還是有,口傳神話什麼的,成文史詩都是後來的事情。韻腳美感、排比的形式,就是技術。只點到這邊,不然我會越扯越遠。重點是,藝術創作史跟科學思想史的使命,在這有了極端的區別。藝術並不是證明什麼獨一無二、前所未見的東西,反而是一直在重複已經被說過的東西,而且它還會不停的重複。載體(材料的限制),也不像科學,沒有玻璃容器吹製工法達到一定成熟、冶金的機械強度夠高,有些實驗會難以重現。沒有大強子對撞機,找不到上帝粒子。
藝術不然。今天看到新聞,漫威⟨黑亞當⟩會用最高技術,每秒960幀的器材去拍,超越之前李安的比利林恩中場戰事,每秒120幀的紀錄。幀數多動作更流暢、擬真,細節也會更明顯。有評論說,這種技術會讓演員的演技需要重新訓練,因為表情的捕捉太細微,讓觀眾習慣的鏡頭表情語言錯亂,導致出戲。這只是一個技術例子,比較誇張的差別會是,小說改編成影集,選角就有書迷不滿意,之類的。又或者是詩歌變成說書、舞台劇變成黑白電影……,這都是時間軸問題。
新的攝影技術會否定之前的經典作品嗎?不會,甚至有綠幕在扼殺電影藝術的說法。每秒960幀,是更擬真,但不見得美。也不會有聲音說,需要用新技術把舊故事通通重拍一次。這不是藝術做的事情。我讀聖經詩篇,就覺得特別呆。歌詞也都是如此,沒有音樂,用唸的,聲音再好聽也是呆。呆得比較多。
詩篇或許是,都有搭配音樂的,像是詩經的古韻,失傳了。如果要說理,講好故事,這種形式就沒辦法。但我相信它還原到應該有的樣子,一定是很美的,感染力也比較強。我覺得這是好的藝術該有的樣子,也是應許的使命,這個使命也跟時間有關係。時間有限。
時間有限,讓我們不能去體驗前人、來者、同期間的其他人之生命。這只能用藝術去連結,透過情感共鳴去延伸有限的生命。這幾乎,一定得是這樣子。這跟科學求眞的使命就不同,講求證據的使命就不同。當然那也是另一種延續生命、延續時間的姿態。
如果回歸到ASCIIart的討論,我為什麼做單幅的畫呢?我其實也希望能畫動畫,但覺得每一幀的每一格,想必不可能都那麼吹毛求疵。這應該也是為什麼有人選擇做雕塑,有人寫劇本。寫劇本的一定覺得,我不能這麼雕琢某個場景描寫,我想寫的寫不完。所以他寫人的來來去去,對話、高潮,不可能專注在女配角的口紅顏色。
我覺得有關技術的問題,在這之後都是相對好解決的。如果自己的時間軸是適合小說,那麼幾首杜撰的、點綴的詩歌,只能夠點到為止盡力而為。否則該寫的應是詩,而不是小說。我對影片、動畫,是很難找到理由去看。我對它拉平我的時間軸這點,向來不滿意。小說我比較能控制,詩我則是幾乎不能理解,沒有共感。也可能是讀的時候心不夠靜。雖然我在ASCIIart選擇當畫家,但我該畫畫嗎?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太過暴躁,沒有耐心。我願意花很多時間拼湊兩個組件,讓它們看起來是最契合的,但會乾的顏料又不許我太過吹毛求疵。也許這只是學習的過程,我不知道。雕塑……雕比起塑或許更適合我,也許吧。我其實也想過畫繪本,因為我的故事都是寓言般的小故事。繪本或許不錯。
我暫時不考慮的會是輸出的時間軸。就是受眾多少、受眾花多少時間看的時間軸。我覺得那幾乎還不重要。我覺得那是跟技術差不多的事情,因為任一藝術的存在,不像科學一樣的壁壘分明,或是後者否定前者。只要思考到這件作品傳達的情緒,足夠普遍,或者讀過的都能理解、想像,受眾的時間軸,只是技術問題才對。
待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