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電鍋代表的台灣文化?還是守舊思維的體現?
說到大同電鍋,可能許多人認為和台灣文化有密切的關係。但你知道大同電鍋並不是台灣人發明的嗎?
大同電鍋源自日本
大同電鍋,其實是大同公司與日本東芝公司技術合作,1960 年自日本引進並國產化的「電氣炊飯器」。由「炊飯器」這個名稱就可以知道,這種電鍋是針對煮米飯所設計出來的。
在「電氣炊飯器」出現之前,煮飯是一個相當耗體力的工作,當時在日本,煮飯多以燒柴為主,需時時刻刻調節火候,才能避免米飯過軟或煮過頭燒焦的狀況。
於 1955 年,日本第一款全自動化的「電氣炊飯器」由東芝公司合作廠商「光伸社」開發,並以「自動式電氣釜」之名由東芝公司販售。看當時的廣告圖就可以知道,「東芝電鍋」的外觀與我們熟悉的大同電鍋相當類似。
煮飯自動化的歷史
其實早在二戰前的日本,就有類似電鍋的產品,並嘗試以計時器自動斷電來實現煮飯自動化。然而,由於環境溫度和白米量不同,煮飯速度也不同,導致容易出現燒焦或米飯口感不均的問題。此外,安全性顧慮使這類產品未能普及。人們很快發現,單憑固定時間來判斷米飯是否煮熟並不實際。
光伸社開發的電鍋,分內外兩層鍋,並在外鍋底部裝有溫控開關。煮飯時,外鍋放入少量水,等水蒸發殆盡,外鍋溫度上升達到一定溫度時,電鍋會自動停止加熱,並利用餘熱將米飯燜熟,真正達到了完全自動化的目標。這其實也是我們熟悉的大同電鍋的工作原理。
「東芝電鍋」被日本市場淘汰
到了 1965 年,象印魔法瓶公司(ZOJIRUSHI)推出了具備電子控制保溫功能的電子鍋。採用熱敏電阻(Thermistor)來控制加熱溫度,不再需要靠外鍋的水來達到恆溫的效果,煮飯時間更短,更節能,還能保溫。該產品因而成為一年銷量達 200 萬台的大熱賣商品。另外,三菱電機亦於 1967 年推出具有保溫功能的電鍋。
由於分內外鍋的傳統電鍋有耗電、煮飯時間較長以及沒有保溫功能等缺點,1960 年代後,逐漸從日本市場消失。畢竟內外鍋的設計主要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加熱裝置只能做「開」或「關」的切換,只能靠外鍋裡的水來緩衝並達到恆溫的效果。然而,當市面上出現不須內鍋的電子鍋時,這種電鍋被淘汰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大同電鍋持續在台灣受到青睞
有趣的是,這種日本市場在 1960 年代早已被取代的產品,至今卻在台灣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在台灣,大同電鍋不只是拿來煮米飯,還衍生出蒸、煮、燉、滷,甚至加熱便當等各種用途,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
我認為,這或許和早期台灣人勤儉持家的生活態度有關,只要一台電鍋就能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料理方式,確實相當符合台灣人的需求。
現今,台灣人的生活水準已大幅提高,買一台功能更多,更先進的廚房家電,多數人來說已不再是很困難的事情,且大同電鍋在價格上,也沒有多大優勢,市面上卻仍然存在大同電鍋這樣的產品,這是為什麼?
大同電鍋的優勢在哪?
大同電鍋具備能夠一機多用的方便性,尤其對於一些住在小套房的學生或上班族來說,大同電鍋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機械式的設計有利於降低故障率,理論上耐用度應該會比電子鍋高。
然而,以一款適用於家庭的廚房家電,這樣的角度來看,其功能卻多而不精,顯然每種烹飪方式都沒有非常特別出色。我認為煮米飯用 IH 電子鍋,滷肉或燉肉用壓力鍋,加熱食物使用微波爐,快速又好吃,還比較節能,而且現在這些廚房家電的價格,對一般受薪階級來說也不再是太大的負擔。
即使不想購買這些家電,大同電鍋可以煮的東西,通常瓦斯爐或電磁爐也一樣煮得出來。或許早期煮飯還要燒柴,只要插電就能使用的電鍋比較省事,但大同電鍋和瓦斯爐或電磁爐相比,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優勢。
大同電鍋是否限制了煮飯技術的發展?
說到煮白飯這件事情,許多去過日本的台灣人都大讚日本白飯好吃,不過我一直以來好奇的是,這是煮飯技術的問題,還是品種問題?難道使用 1950 年代技術的大同電鍋所煮的米飯,有可能會比先進微電腦控制的電子鍋煮的米飯更好吃嗎?其實台灣也有許多好吃的米,無論味道或口感都不輸日本米,是否有可能因為受到煮飯技術的限制而無法凸顯白米本身的美味?
結論
儘管台灣社會看似開放,在飲食這類傳統文化上,尤其是烹飪方式,許多人依然堅持「傳統」的手法。對許多台灣人而言,大同電鍋不僅是一款家用電器,更是一種歷史與情感的象徵,代表了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堅持。即便它在技術上已經落後於其他更先進的產品,許多人看著長輩用大同電鍋做料理長大,這樣的兒時記憶,可能讓許多人傾向於繼續使用這款熟悉的產品。
大同電鍋確實承載了台灣的文化象徵與集體回憶,但這種選擇也可能反映出台灣社會中的「守舊傾向」。我認為,在台灣,這種基於「情感」因素而做出的看似「不理性」的選擇,在一些領域上相當常見。
當然,傳統的堅持未必是壞事,大同電鍋所承載的情感價值和文化意義不容忽視。然而,這種守舊思維若過度,將影響市場需求,進而限制產品的創新。畢竟當消費者過於依賴傳統產品,企業可能會減少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這也可能導致本土產品逐漸落後於其他國家。因此,如何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技術創新,應是提升台灣市場競爭力的一大關鍵。我相信,找到這種平衡將有助於提高台灣傳統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能見度。
參考資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