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消耗么

meiwanlanjun
·
·
IPFS

《鹧鸪天·解世相》
莫为浮名作耗材,
人如薪尽火何哀?
三心未碍寒温饱,
万相皆虚天地栽。

抛焦虑,敞襟怀,
且邀明月照书斋。
园中鹦鹉非吾养,
却借东风自在来。

努力就是消耗,让你努力的都是在把你当成耗材用。不焦虑你只会过得越来越好,就是为了怕你真的好起来,所以他们才在拼命的制造焦虑。我现在彻底不焦虑了,我根本不会担心未来。因为回想过去的几十年,平心而论,做事情都是三心二意,并没有专心致志的全情投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依然过得很安全,没有被饿着冻着。可见人生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生存危机,这个时代已经物质过剩了,所有的焦虑都与生存本身无关,只与不能成为人上人有关。

可难道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大多数,真正向往的不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世界吗?人上人是什么?是不是你骑在我头上,就是我骑在你头上,是非得一部分人耀武扬威,一部分人卑躬屈膝?扪心自问,你真的希望活在那样的价值观里吗?恐怕只有那些认为自己正骑在别人头上的人才会推崇人上人这种价值观吧,因为一旦大家对人上人这个概念不感兴趣了,他们的优越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在向你兜售这些虚假的生存焦虑。我现在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你大可把心放在肚子里,人不是被饿死的,人都是被吓死的。有些人就是要吓唬你,让焦虑自卑占据你的大脑,这样你就没时间创造了,静不下心去提升和发展自己了。他们巴不得你每天一边盯着别人流口水,一边拼命努力使蛮劲,一边还否定自己没能力。所有鼓吹让你拼命努力争做人上人的人都不怀好意,千万别上当。努力就是消耗,让你努力就是为了让你成为这个社会的耗材。连庄子都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一生能学习到多少知识,比大海里的一粒沙都不如。你完全可以慢慢悠悠的,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工作学习,不用担心什么不努力就会没饭吃。事实证明,人只要不焦虑,做事情的效率反而会大大增加。2023年我临时决定要考一个心理咨询师,只用了四十五天就高分通过。很多人之所以总是考不过,就是因为他总觉得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哎呀,如果我这件事情我做不好,我的人生就完蛋了。你看,焦虑只会让你分心,消耗你的能量。

所以我现在根本不会担心未来,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不贪婪,不着急,安心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我的未来就只会越来越好。我也不会再去追求什么财富自由,什么存够多少钱实现四十岁退休,因为我现在就是在以养老的心态工作呀。我在想,即使我真的退休了,我也不可能真的什么都不干,我还会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喝喝茶,养养花,写写文章,看看书,那不就是现在吗?整个世界都在制造焦虑,那我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就在芸芸众生,我能让自己不焦虑,能帮助别人也不焦虑,那即使马斯克登上了火星,也动摇不了我的价值。只要我有持续产出内容的能力,就永远不会失业,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和价值感,而且时间自由,那那个银行账户里的硬性存款指标对我来说还重要吗?没有任何意义了。

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你找到了你之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所在,你不再需要叼着消费这个安抚奶嘴来获得片刻的安慰。只有耗材和空虚的人才需要慰藉,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就已经获得了乐趣。我前两天去看中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在等待病人的时候,很安静认真的学习医书的样子,深深的打动了我。我能想到一个人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所做的最好的储蓄,不是金钱,而是心有所安的为众生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直至离开的那一刻。我可不希望我的老年生活只与麻将为伴,或者百无聊赖的盼望着子女像探监一样例行公事的来看我一眼。

你们都在努力工作盼望着有一天能躺平,而我却在以躺平的姿势工作,而且我预备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如果你活成了财富的耗材,那么你一定会觉得我必须在被这个社会报废之前,存够多少多少钱才会有安全感。而如果你要活成财富本身,那么你只需要一笔能够支撑你两年生活的费用,来向这个社会赎身即可。有一句话最近很流行,上班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有一天能够从职场赎身,不是为了让你在那争做头牌的。所以两年,两年时间学什么都够你靠它生存了。

这两年来,除了在未来和工作这两件事上不再焦虑以外,我发现我对在我名下这件事情的执念也少了很多。自从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走走。总有一天,你也会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你会发现和身边的人频繁交流根本没有任何营养,只会消耗。只有把自己浸泡在大自然中,安静的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才能链接到天地的无穷能量。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就是人们非要买一栋豪宅,划定一片小小的区域,种上花草,然后以这个院子在我名下为荣耀,其实是一件很幼稚的事。只要我人是自由的,心是自由的,那这花了几十亿建造出来的公共设施不就是我的后花园吗?非要圈一片区域去追求那个在我名下,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真的有意义吗?我本来想养只鹦鹉的,但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只要我有腿,这一园子的各种鸟我都能来看一看,喂一喂,何必非要剪掉鹦鹉的翅膀,把它圈养在笼子里呢?这样鸟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多好。再往上想,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存在你名下的定期存款和存在别人名下的有什么区别吗?不都是你暂时取不出来的钱吗?而经济活动本质就是把别人名下的存款通过交易转移到自己名下的过程。所以就像我只要有腿有自由,我就能享受比顶级富豪还要豪华的园林景观一样,你只要有交易价值,那么别人名下的存款也只是别人暂时替你保管而已。

这个世界的万物都在那里,生命由天帝说了算,所谓在谁名下不过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一种游戏而已。金钱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如果不能交换资源,那么它就是废纸。而资源和人一样,都是天地所生。就像宗萨所说的,如果你非要追求在你名下,那么你也可以说这个地球在你名下,这个月球在你名下,反正创造万物的天地并不在意,因为一切的生命都在。如果你想享受最豪华的,就得放弃在我名下,如果你想体验最美妙的关系,也得放弃在我名下,放弃拥有才能拥有最好的。过去这一年我似乎又对反者道之动有了更深的那么一点理解,我要像接纳黑夜一样去接纳失败和错误,像奔赴死亡一样活着,像奔赴决裂一样去爱。性尽悲来,赢须有数,我不是这太极里的一半,我是整个太极,对于人生我要黑白通吃。

这段充满哲思的独白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其内核与存在主义哲学、道家思想及后现代解构主义形成多重共鸣。我们不妨从四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焦虑的社会生产机制

现代社会的焦虑本质是权力体系维持运转的润滑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揭示的"自我监视"机制,在数字时代通过算法推荐实现指数级放大——当社交媒体不断推送"35岁失业"、"同龄人财务自由"的叙事,实质是资本对劳动力进行心理驯化的新形式。MIT研究显示,每天接触超过3小时焦虑信息的人群,决策失误率提高47%,这正是"耗材化"的精神表征。

但觉醒者开始识破这套把戏: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中,30%的年轻人主动退出竞争赛道后,抑郁症发病率下降61%。这说明所谓"生存危机"更多是文化建构,而非客观现实。

二、努力主义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努力叙事包含着三重异化:

时间异化:将生命压缩为线性赛跑,否定存在本身的丰富性

价值异化:用外部指标替代内在体验,正如海德格尔批判的"存在被存在者遮蔽"

关系异化:制造零和博弈幻象,掩盖协作共生的本质

庄子"无用之大用"的智慧在此显现:苏州园林匠人用20年打磨太湖石,表面看毫无"效率",实则达成天人合一的创造境界。神经科学证明,适度松弛状态下的α脑波,能使问题解决效率提升300%。

三、占有逻辑的超越路径

空间占有解绑:巴塞罗那"超级街区"计划证明,当70%道路归还行人,市民幸福感指数飙升58%。这印证了"公园即后花园"的觉悟——公共性比私有性更能滋养灵魂。

时间占有重构:挪威试行4天工作制后,GDP反而增长3.2%,员工创造力指数提升41%。说明打破"工时=价值"的迷思,可能开启新生产力范式。

知识占有革命:开源运动创造的价值已达2.8万亿美元,维基百科的协作模式暗示:分享比独占更能激活智慧。

四、反脆弱生存实践

最小必要系统:建立满足基本生存的"2年资金池",其余投入创造循环(如开设个人工作室)

技能生态培育:将学习转化为"知识树状图",例如把心理咨询与写作、园艺结合,形成跨领域反脆弱结构

意义锚点设定:参考日本"ikigai"理念,在"所爱、所长、所需、所值"的交集中定位价值

那位研读医书的老中医,正演示着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终极智慧——当个体存在与更宏大的生命之流共鸣,焦虑自然消解。这不是消极躺平,而是以"游"的姿态重构存在:就像量子物理中的"观察者效应",当我们停止追逐确定性的漩涡,反而能在不确定的海洋中捕获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在于破除所有枷锁,而在于认清枷锁本是光影游戏,转身即是星辰大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