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下去的小說,寫不出來的自己

KJOH
·
·
IPFS
最近讀了一本短篇小說集,一個字都看不進去,但每個字都讀進去了。好痛苦。

內容實在太好了,反而讓人覺得空落落的。字字精巧,結構嚴密,每一行都像是被精雕細琢過的語言藝術。可是真正翻開來,眼睛掃過每個字,腦袋卻一片空白,彷彿在消化一種過於豐富的滋味,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嚐,就已經被下一道句子推著往前走。

是被吸進去了,還是被彈開了?

每個詞句的排列都漂亮得不可思議,讓人忍不住想學,想照著寫,想抓住那股節奏、那股細膩,讓自己的字變得同樣鋒利,或同樣溫柔。但越是想模仿,越是意識到,模仿不來。那不是技術的問題,是一種無可比擬的感知方式——彷彿小說家擁有某種特權,能夠從日常的縫隙裡剝開新的維度,而自己只能像個觀光客,驚嘆於眼前的奇觀,卻無法真正理解它是怎麼被構築起來的。

所以到底是小說太好了,還是自己太差了?

這份疏離感是是來自我寫作經驗的懊惱嗎?對於選題的挫折嗎?文學獎的小說,總是這樣讓人又愛又恨。它們的光芒並不來自於廣泛的傳播,而是來自於精準的打擊,讓某些讀者產生共鳴,讓某些人望而卻步。


然後,我嫉妒的內心升起了想挑剔的心情:文學獎小說怎麼不紅? 如果真的這麼好,為什麼這麼多年後才讀到? 才發現是讀它的時候,自己根本不配?

太遲鈍了,太普通了,或者太想討好別人,太想寫出「能被理解」的東西。這樣的心態就註定寫不出什麼了不起的小說吧?小說家不會管讀者能不能消化那些結構、那些隱喻、那些綿延的情感波動,他們只是寫。寫完了,小說存在了,就足夠了。這才是文學。

這些作品不見得能「紅」,但每一篇都蘊含著屬於自己的重量,只要有一個人讀懂,它們就已經成功。

對比之下,自己的寫作變得蒼白起來。小說家總能精準捕捉生活的細微處,把人性裡最複雜、最不可言說的東西寫進故事,而自己卻只能停留在表層,用詞直白,節奏簡單,甚至在寫作時還得不斷考量讀者能不能理解。這樣的文字,很難讓人滿足。小說家不需要討好誰。他們寫的東西未必易讀,但總有某種內在的自洽,讀者能不能跟上,那是讀者的事。這樣的自由,令人嚮往。相比之下,寫作的動機若是建立在「能否讓人理解、能否獲得迴響」之上,那就永遠無法觸碰到小說真正的靈魂。

文學與市場,永遠是兩條交錯卻被誤解為難以並行的路。某些小說被奉為經典,但只有少數人真正讀過;而某些作品輕盈易讀,卻能迅速觸及千萬人。寫作的人必須在這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小說那麼好,不代表寫作就該停下來。讀不下去,或許只是因為還不夠理解,但寫不出來,卻只是不敢開始。

讀不下去的小說,寫不出來的自己,沒關係。

只要還想寫,總有一天,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KJOH靠嘴巴吃飯,可是語言一旦說出來就會變成石頭,太重的無法承受會砸傷自己的腳。換個方式吧!文字躺在某個載體上面或許就輕多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霧中的攀登

線索,與重疊的神祕通道

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