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骨割肉:“熊孩子”哪吒实则是父权的牺牲品
哪吒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神话人物。其原型来自佛经中记载的印度神佛,“哪吒”一名本为梵文音译。后经民间话本不断丰富和中国化,被偷梁换柱演绎成了道教神仙。到明代《封神演义》成书,哪吒这一形象基本定型。包括身世、大闹龙宫、杀死石矶的门人,“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太乙真人将哪吒以莲花化身复活,后加入武王伐纣的大军,屡建战功,等等。
其中令人最动容的故事情节是哪吒剔骨割肉,对树立哪吒的形象非常成功。今天,哪吒剔骨割肉常常被理解为反父权的壮烈之举。但深究其义,并不是那么回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恰恰是对父权的肯定和服从。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9491bfcb-254a-4d66-a007-6fc115259c8f.jpeg/public)
剔骨割肉的情节在最初的佛经中就有了。但其本义是佛教修行、舍生的观念。佛教认为只有舍去肉身凡胎,才能明心见性,由人成佛。剔骨割肉仅仅就是剔骨割肉,没有还给父母的意思。但传入中国后,为了让老百姓好接受,广泛传播,就得中国化。老百姓信奉儒家的“孝”。《孝经》开篇就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和生命都是父母赐与的,怎么能随随便便毁伤呢?无故毁伤,就是大不孝。
于是得给哪吒剔骨割肉找一个恰当的理由,以不违反“孝”的价值取向。这样老百姓才乐意接受。这样,在原作基础上,改编者就加入了哪吒与父亲冲突的情节。哪吒不听父母的管教,胆大包天、恣意妄为、四处惹祸,被哪吒无端杀害的苦主打上门来,要讨还血债。搞得父亲李靖疲于应付、焦头烂额、怒火攻心,欲杀之而后快。哪吒则奋而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西游记》中解释道: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
传统医学认识,子女的骨头来源于父精,肌肉来源于母血。
《封神演义》则进一步拔高哪吒的形象。称哪吒是出于孝道而主动割肉剔骨。
太乙真人忙叫:“哪吒!你快去,四海龙君奏准玉帝,来拿你父母了。”哪吒听得此言,满眼垂泪,恳求真人道:“望师父慈悲,弟子一双父母,子作灾殃,祸及父母,其心何安?”道罢放声大哭。真人见哪吒如此,乃附耳曰:“如此如此,可救你父母之厄。”
四海龙王敖光、敖顺、敖明、敖吉正看间,只见哪吒厉声叫曰:“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良,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罪?”乃对敖光曰:“我一身非轻,乃灵珠子,是奉玉虚符命,应运下世;我今日剖腹剔肠,剜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齐到灵霄殿见天王,我自有话说。”敖光听得此言:“也罢!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心。”四海龙王便放了李靖夫妇,哪吒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后自剖其腹,刳肠剔骨,散了三魂七魄,一命归泉。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肯定了李靖作为父亲有理由杀死哪吒,有杀死哪吒的权利。《封神演义》没有明确说李靖有杀死哪吒的意图,但从哪吒的表述“剜骨肉还于父母”,透露出李靖有杀害哪吒的意图。等于哪吒是一命两还,即偿命于苦主,又还命于父母。这就是儒家的父权思想,认为父母拥有对子女的生杀大权,而不应受到惩处。
如果说哪吒反父权,那也只能说他不服管教四处惹祸的那些行为是反父权,恰恰“剔骨割肉”不是反父权,反而是对父权的肯定,是对父母拥有子女生杀大权的承认。其潜在含义是,子女必须对父母惟命是从,如果不听从的话,那就必须还回父母赐与的生命,以死了断父母关系,才可以不听从父母的指令。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维护父权。《西游记》中哪吒复活后,因其父欲杀之而找李靖报仇,追杀李靖;《封神演义》中,李靖后来打碎了哪吒魂魄寄托的金身塑像,害得哪吒只得请太乙真人用莲花做肉身才得以复活。复活后就去找李靖报仇。但都被各路神通广大的神仙阻拦,强迫哪吒与李靖和好,重建父子关系。哥哥木吒也喝斥哪吒道:“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哪吒认为自己已还给父母肉身,与李靖已是路人。但这些神仙和他哥哥不认这个理。死了复活了仍然脱离不了父子关系,子女仍然要守孝道。
就这样,佛教为了成佛的剔骨割肉就演变成了符合儒家孝道,宣扬儒家孝道的剔骨割肉。虽然“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但为了不连累父母或自觉服从父亲杀害自己的意图,就可以毁伤,值得称道。剔骨割肉演变为具有孝道内涵可能受割股疗亲事迹的影响。割股疗亲也是自毁身体,但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就反而是行孝之举,值得嘉奖。《旧唐书》记载怀州河内人王友贞年轻时,母亲生病。医生说需吃人肉便可痊愈。于是王友贞割下自己一块大腿肉,加工后给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母病笃,医言:‘唯啖人肉乃差’,友贞独念无可求治,乃割股肉以饴亲,母病寻差。”武则天闻知此事,‘令就其家验问,特加旌表。’”
但现代反儒家的孝道,是反对父母对成年子女的控制,和反对要成年或未成年子女尽超出其责任和能力范围的义务。比如说《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老莱子自己都70好几的人了,还装扮小孩哄父母开心;又如“黄香温席”。黄香自己才9岁,本应得到父母的照顾,却反而要在冬天为父母就寝暖被窝。这显然是虐待儿童。现在这样做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反孝道并不主张父母放弃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监管。《封神演义》中设定哪吒闯祸时年仅7岁,属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能力,当然应当服从父母应有的管教。
反过来说,哪吒不折不扣是个“熊孩子”,小霸王和小恶魔。《蜘蛛侠》电影中,蜘蛛侠的叔叔对拥有了超能力的蜘蛛侠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哪吒显然与此相反。他自恃是神仙下凡,天生拥有高超的法力,负有伟大的历史使命,还是当地总兵的儿子,便在人间胡作非为,不分清红皂白滥杀。看他对龙王叫嚣道,“我便打死你老泥鳅,也无甚大事!我不说,你也不知我是谁,我非别人,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灵珠子是也。”对龙王三太子自称道,“我乃陈塘关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亲镇守此间,乃一镇之主”。活脱脱的衙内口气,“我爸是李刚”的古代版本。他在与人冲突中,不用分说便劈头将人打死。见到死者脑浆迸裂,还十分享受。《封神演义》中写道,“夜叉那里经得起,那宝打将下来,正落在夜叉头上,只打得头脑迸流,即死于岸上。哪吒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一个“笑”字凸显出哪吒对生命的漠视,十足的顽劣与残暴。比许多妖怪的行径更恶劣。
只是因为成王败寇,哪吒有功于武王的讨纣大业,哪吒以前的罪恶行径反而成了光辉事迹,没受到谴责,反而得到称颂。就像历史上一些地痞流氓土匪,因缘际会加入了胜者一方,成了伟大进步事业的功臣,过去的杀人越货就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敌我思维,以立场而不是以事实,不是以道德和法律来判断是非。《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被界定为顺天应时。按太乙真人对石矶娘娘所言,“今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就伤了你的徒弟,乃是天数。”等于说石矶娘娘的徒弟被哪吒打死活该。十足地强词夺理,恃强耍横。
本来哪吒的佛经原型是成人,但中国化后设定为7岁孩童。可能二次创作者们认为人们不会太在乎孩童滥杀无辜,反而会觉得哪吒的任性和乖张行为十分可爱。按中国现行法律,12岁以下免除刑事责任,但父母仍然负有民事责任。如果这事发生在现今,龙王有要求哪吒的父母赔偿损失的权利。但哪吒是神仙下凡,可以视为具有完全责任能力,他的多起致人于死的案子,按现在的法律毫无疑问是过失杀人和故意杀人,判个无期徒刑甚至死刑都不为过。
总的说来,哪吒剔骨割肉等故事非常拧巴,反映了几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诉求。既赞赏哪吒不听父母管教的任性妄为,又美化哪吒的残暴罪行,还以非常极端的方式肯定父权的至高无上和宣扬孝道。就如将一头野兽硬塞进父权的笼子。哪吒虽然胆大妄为,神通广大,性情乖戾,但最终还是成了父权的牺牲品。
2025年2月6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