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Matters年度問卷|不再是
話先說在前頭,謝謝所有在2022年支持過我的讀者們,尤其是直到現在還來讀文章的你們,如此寒傖的產量,仍然不離不棄,是我的運氣。
第三年填問卷,新來的讀者(如果有)可以回頭翻閱2020年的如是,和2021年的依然如故,體會一下Matters這兩年的滄海桑田(?)。
2022Matters年度問卷|最漫長
2022 年就要結束了,請記錄一件今年你最想記下的事情。
今年無論是自己還是世界,都算是大起大落的一年,然最想記下的卻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六月2日,我去對面小學投票選安大略省的議會,儘管這場選舉沒什麼太重要的,自己投的黨派也沒能拿到執政權,然這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張選票,是我成為加拿大公民、終於能夠參與這個國家事務的證明,從這裡開始我正式成為加拿大僑民(immigrant in Canada),重合了自己的研究領域。
而且,作為一個來自全世界最喜愛選舉的台裔新移民,只要有選票,在此時此地就有安定感。

疫情第三年,每座城市、每個人的日常開始變得不同。今年你失去了什麼?又試圖恢復、重建什麼?
認真算起來,2022年得到的還是比失去的多,硬要說失去什麼,最大的失去莫過於因爸爸過世,從此失去了掌上明珠這個堪稱人生勝利組的身份,往後約莫只能走下坡;此外,街角的法國餐廳改變經營策略走高價路線,倏地成了網紅聚集地,於是我們失去了慶祝日常生活的地方。
爸爸離世和婆婆賣房讓我們必須重建新生活:既然邀請80歲的婆婆和70歲的媽媽來我們家一起生活,只得打開百年老屋,拆除歷代屋主層層加疊的管線,重建新的生活空間;而裝修費用如此高昂,為了賺更多錢,我打消因為系所不適性想放棄博士班的念頭,和所有生活在此城的上班族一樣,一日花上三五小時通車到久違的校園上課、工作、和社交,來加拿大七年,總算重建了真正的職場生活;既然往後至少10年兩位媽媽生活於此,往返台灣和加拿大不再是選項,解約在台灣的壽險和長照險,把還留在台灣的存款逐漸轉移到加拿大,於此重建財務和退休規劃。
最後,還好咬牙繼續當TA,高額的健康保險讓我終於開始定期和心理、物理治療師們見面,得以重建和修復身心狀態。
請描述一位今年遇到的,會令你牽掛的人或物。
妹妹的遺腹子暑假來加拿大一趟,讓我重新遇見和認識這個小男孩,對他驕傲有、心疼有、喜歡有、不捨有,默默期待將來還有更多緣分,如果沒有,他可能就是我對台灣最牽掛的人。
2022 年,有沒有什麼時刻讓你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最後是如何與之相處的?
從爸爸決定進入安寧病房,到初二那天離開人世,至今我仍然對整個過程感到強烈的憤怒。是的,生氣的情緒大於悲傷的情緒,以至於整個喪禮期間我一滴眼淚都沒能落下,這樣強烈的情緒或者是源自於不敢相信爸爸連幾天都不願意等我見他最後一面就急著離開、也許是氣爸爸竟能夠輕易拋下媽媽而不多做治療、甚至,我一度偏執的想到爸爸竟然又偏心妹妹,他只多給我十年,然後就去找另一頭的妹妹了。當然也可能是在氣我自己:做子女的應該知道何時該挺身而出表現出所謂的「長大」,例如當初應該決斷的早點回台灣主導爸爸的治療,而不是聽爸爸什麼擔心疫情隔離有多不便等等的一面之辭。
而終歸一句:都是疫情害整件事變得更難,於是我對疫情的憤怒也上升到最高點。
我不想化解這份憤怒,畢竟憤怒過後會是強烈的悲傷,生氣著過日子比流淚的過日子好,反正原就是個憤世嫉俗的人。
過去一年,你能說出一個被他人影響的觀點嗎?
彭載舟和曇花一現的白紙運動,讓我願意承認:無論中共的洗腦教育有多成功、大數據統治有多綿密,中國這塊土地上還是有更多人願意站在那些弱勢者和被壓迫者的角度思考,並且冒個人生命危險真正的喊出來(物理,而非網路發言)。
我曾以為這是年復一年越來越不可能會發生的。
相比去年,你與身體的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你會更喜歡現在自己的身體嗎?
還是沒打算接受自己老化的身體,所以也不怎麼喜歡。星座預言說巨蟹座這一年會遇到腸胃問題,本來我是不信的,現在似乎不得不信。
好在近視度數似乎就停在左眼800度、右眼750度,度數不變,但我調高了隱形眼鏡的度數,所以這一年似乎把世界看得更透徹。
請分享你今年新發現或持續耕耘的領域(可以是新挖掘的興趣、專業領域、城市空間、自然秘境,也可以是一種對待自己或他人的方法)。
前半年深陷選錯的博士班核心課程(比較政治),萬念俱灰,秋季新學期又誤闖全然陌生的加拿大政治,百般無賴,終於在課程來到加拿大的multiculturalism and politics of recognition時活了過來,每次發言後同學和教授們肯定的眼色和點頭稱是,讓我再次確認自己最擅長也最有興趣的研究主題還是討論政治上的國族認同,又或者說是為了創造國族認同而產生的一國政治,博士論文大概還是會回到這個範疇來(談中國的政治宣傳)。
此外,每當我從學校回到家,走進新廚房,環顧四周,心裡會升起一種驕傲、和疑問:也許我是被學術界耽誤的室內設計師?
今年最想分享的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張照片/一句話。
當妳忙於從幾百份論文中做出超過五十萬字的筆記時,絕對沒有時間讀什麼課程以外的書,學術的書讀了是讀了,但都很過時,唯獨在暑假時匆匆讀完柯智堯的《妖怪台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妖魔鬼怪躍然紙上,嘆為觀止,倒是可以分享給大家。
電影本來想分享帶有濃厚北美原住民元素的Prey,不過其實今年看過的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卻是1975年上映的Jews(大白鯊)。巧妙的是兩部電影的結局竟然異曲同工:以弱制強,倒也呼應了2022年,一個弱者(烏克蘭)被迫抵抗入侵者(俄羅斯)的年份,多振奮人心?
至於照片,攝於一月初,出門時路上的白雪堆積已經高及膝蓋,大眾運輸工具已經停駛,我在大片雪花中奮力往市中心走去,希望能趕上辦理加拿大護照的約。前一個星期完成加拿大公民宣誓的喜悅剛過,很快就接到爸爸要進入安寧病房的噩耗,這張照片提醒我大雪皚皚雖然美麗,然安居他鄉卻很困難,看看得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要是什麼都不做,那乾脆去死算了。」
出自韓劇《還魂》無德對自己徒弟說的一句話。這話說得太直白,不用多做解釋也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我對它印象很深刻。
請填空:2022,__ Matters.
2022,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still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獻給這一年試著在極權體制下發聲的人們。)

寫了一篇裝修日記在草稿,一個錯誤的鍵就銷毀全部,心灰意冷,不知道還要不要寫下去?
歡迎加入/追蹤圍爐 流離城事慢半拍
請訂閱追蹤個人網站 捲,在加寫字
也可以直接刷卡以實際金額支持我的寫作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