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淚 ——答張嘉音
(一)
小時候,蘇軾聽到官宦回來的蘇洵給自己講在江西的見聞。
有這麼一首詩。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這是白居易給韜光禪師作的一首詩。當時,蘇軾聽了很是嚮往,評價為「筆勢奇逸,墨跡如新。」
那年,蘇軾12歲。
時光荏苒。當他年近甲子時,終於到了父親說的天竺寺。
只是白詩不再。蘇軾賦詩一首曰:
香山居士留遺跡,天竺禪師有故家。
空詠連珠吟疊壁,已亡飛鳥失驚蛇。
林深野桂寒無子,雨浥山姜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夢,天涯流落涕橫斜。
只是你不知道,在深山寒林,經歷過那麼多起落的蘇軾,當時該哭得多麼厲害。
皺紋裡面都是感慨命運的淚痕。
(二)
蘇軾實際上在他的生涯應該是很受傷的。
有的時候,他的達觀雖能顯出非同一般的強大內心,
但是有時他不時透露出內心的柔弱。
如他的一個老鄉就看出「知我少詼諧,教我時卷舒」。
世事日反覆,翩如風中旟。
雀羅吊廷尉,秋扇悲婕妤。
升沈一何速,喜怒紛眾狙。
但是這些人偉大之處在於他們真的體現了儒者的那種進取。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心。
因為始終對自己忠實,
尊重自己的靈魂,
所以他們獲得了歷史的尊重。
命途坎坷,對我們也許是一次不怎麼愉快的砥礪,
而內心的一次退讓,卻讓我們遺憾終生。
最近有開始思考自己的使命,
但不會這麼快有結果。
知天命,如果獲得了這個秘訣,
我相信生活一定是詩篇一樣富有感人的說服力。
覺得現在還是從儒家本位來要求自己,
這麼好的傳統必須靠我們的身體力行才能承接。
雖然我知道自己是駑劣之材,
不堪語道,
但是我也願意見證內心的奇跡。
多關注內心。
讓內心喜悅而沈靜。
命運低回處,正是餵飽靈魂的時刻。
(寫於2013年)
二伸:從舊信箱揀出這兩則消息,感慨萬千。嘗試再聯繫張嘉音(這是她的筆名),發現她的郵箱已經失效。當時她面臨家庭逼婚的困境,不知後來做出什麼抉擇。從她的回信中也能感受她處在命運交叉口中的那種錯愕。而我自己,在幾年後迎來命運的狂瀾,真是“世事日反覆,翩如風中旟。”回過頭看之前寫的東西只覺得生嫩和天真。但那是我們的過去,客觀地看待就好了,就像品一碗茶。張嘉音師姐,是吧?
“生活本不易,卻還要求
我用詩歌來解釋。所以
請別責怪我,為那些
走失在半路的詞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