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我的人生饭桌 · 第一天

七日書 #4.1|輕輕搖晃

款款
·
(修改过)
·
IPFS
·
吃飯是一種心之所向。
第一天:當講到「吃飯」這件事,第一個出現在你腦中的場景是怎麼樣的?你在這個場景中是甚麼角色、怎樣的狀態?盡可能詳細地描述它。

吃飯,是一種集體生活。

小學時期,下課的時間很短。在承載兩千個學生的校園,你可以想像二十分鐘齊齊湧入食堂的災難現場。有人選擇鈴聲響起極限衝刺,縮短排隊的時間。精英班的少數人可以獲選巡查員,提早離開教室去用餐。如果不能承受衝撞,不敢開口order,就帶麵包或其他簡單的乾糧果腹。

我是一個叛逆的孩子嗎?其實不是。但覺得花生醬或kaya麵包索然無味,有時候帶去學校也沒吃,藏在書包裡被課本壓成標本。學校再三警告不要跟校門口的攤販買吃食,還是會走到幽靜的後門,像是知道某種通關密語,買到一塊錢的三文治或Hotdog或午餐肉麵包,不算便宜但豐富,總有小黃瓜配番茄醬配煎蛋。這些都是小小的例外。

我總是不夠別人快速,來到已經人潮洶湧的食堂,硬著頭皮等著擠著買了一碗RM0.60的清湯麵,然後捧著滾水炸彈,一路披荊斬棘還要眼明手快找到座位,上課鈴聲響起時,湯麵還是燙舌頭的。我是一個勇敢的人嗎?純粹喜歡吃清湯麵。


在新村,吃飯更是一種集體生活。

暮色裡聞香識菜,誰家煮了咖喱,隔壁正在炸鹹魚。如果那一家靜悄悄的,大概是一起出去解決了。女人總是在廚房忙進忙出,孩子準備餐具、捧菜上桌,好像少了誰就天下大亂,被煮飯的人責怪:這個時間還不回來,全部人等你吃飯;叫了開飯那麼多次,誰都沒有聽進去,還要請多少次。

關於分工,除了做飯還有吃飯,每個人負責不同的部位,你捨我取,務必清空碗碟。魚頭魚尾魚鰭魚眼,家裡餐桌一般上有蒸魚、煎魚。石斑、非洲、鮫魚,還有一種很多骨頭的淡水魚竟忘了名字,塊狀或齊整的一條。一條整煎魚通常會淋上翻炒的洋蔥番茄辣椒醬或醬油。母親知道我喜歡吃原味的魚肉,通常會分一部分小碟給我,我用多餘的醬汁配白飯吃。

她兼顧不同人的喜好,有時候也需要其他人一起反對難以接受的口味,譬如薄荷葉蛋花湯。時間久了,煮飯的人也學會主持公道,讓有特殊需求的人單獨吃完一道菜,即便那個人是一家之主。雖然隨著年紀增長,我享有更多發言和選擇權,上菜時還是會表現難以接受的表情。我是一個基進份子吧(?)


吃飯,是一種反向的集體生活。

在台灣留學的2010年代,車站附近的東南亞雜貨店漸漸興盛。一開始,馬來西亞同學會相約一起去買印尼快熟麵,作為馬來西亞快熟麵的替代品,直到家樂福出現Maggi麵的商品。我們也會去泰國餐點青咖喱,找一些辣元素刺激味蕾與鄉愁。那可能不是我原來的鄉愁,畢竟家裡煮食並沒有辣味的出現,結果去國歸來,竟然學會吃辣,也讓家裡出外用餐開始點各種辣味的菜:娘惹蒸海鮮、咖喱魚頭、甘香啦啦——

集體生活不是不變的,經常流動,搖搖晃晃。吃飯終究是一種心之所向。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款款貓是地上的雲朵。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抒情主體照鏡子

聲音的源頭

小文學工作者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