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lle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與我的「媽媽村」(上)

Allee
·
·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養育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說明了如果把養育責任歸於一個人身上,會是很沉重的負擔。近年來,「媽媽村」、「共同育兒」的理念,讓許多小家庭媽媽們的壓力得到緩解。我也有一個「媽媽村」,或許和大家的認知不太相同,我的媽媽村是由我媽、我婆婆及鄰居阿姨所組成。

曾經在親子天下看到黃瑽寧醫生的一篇文章:〈一個部村莊養一個孩子〉,來自於一句非洲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在過去的社會環境中,尤其像我媽是眷村小孩,特別有感。常聽她說起小時候,外公家隔壁的誰有什麼頑劣事跡,被追著打到鄰居出來勸和。又或是那個年代生活辛苦,長女或長子們,總是帶自家弟妹與別家弟妹一同玩耍。外公家是做傳統中式早餐的,有時候孩子們餓了,總是到店裡吃燒餅油條。誰家媽媽燒得一手好菜、誰家媽媽會打毛衣…這些不同的「媽媽們」總是各自盡一份心力照顧著整條巷子的孩子們,時至今日我媽都做「嬤」了,回到娘家時仍是如少女般,可以細數她的青春往事。

我老公的童年,有著類似的情境。由於公公的兄弟都住在附近,彼此的孩子年紀也相去不遠。他的童年,也是今天在大嬸家吃飯、明天在小嬸家吃飯渡過的。彼此照應之下,「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減輕了媽媽們的壓力。

現代小家庭中,照顧孩子似乎成為了主要照顧者的「單一任務」,也是壓垮不少全職媽媽的壓力來源。我很幸運,也有一個「媽媽村」,主要是由我、我媽、我婆婆以及鄰居阿姨組成。

這樣的組合,一開始難免擔心長輩的指手畫腳。畢竟,網路世界流傳不少三姑六婆教新手媽媽如何帶小孩的都市恐怖故事。而這裡是我再次很幸運的點,我和村內居民們的溝通偶爾有礙,但大多數時間彼此尊重。

我媽

和自己媽媽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尤其當她是我家老大的主要照顧者。當年老大出生,原先談好的保姆因為接托了一位聽損新生兒,她覺得無法分心照顧,因此詢問我們是否可以延後送托,讓她先和這位小baby磨合好。但我復工在即,只好跪求媽媽照顧老大。我媽二話不說,就去報名了保母課程,開始為她的孫子做準備。

說起來,我媽也是事業心很重的女人。當年我爸負債和她結婚,所以兩人婚後拼命工作,努力還錢。加上當年母嬰政策並不友善,我媽是直接在產檯上就打了退奶針,因為她一坐完月子就要回去上班。

我不知道這樣的嬰兒經驗是否影響了我?必須坦白地承認,我從未有過「因為小孩而離開職場」的念頭。可能從小母親在我的印象中,就不是「全職主婦」的形象,而是幹練的、忙碌的職場女性。據我媽所言,我在保姆家一路待到 2 歲,直到太頑皮而被退托,開始和她一起到公司上班。

回到當年老大出生的情境。媽媽村的第一組成員,就是我的父母,當然主要可能是我媽。我們一開始的磨合戰場是在母乳,第一胎的我母乳之路走得不順利。我媽也曾經白目地到月子中心看我時,劈頭一句話就是「你有沒有奶啊?」讓我氣得只想趕走她。回頭想想,當時的情緒不全然是因為她那一句話,也包含我對自己的失望、對孩子的擔心等等,很多很多。

當我要回去工作時,堅持地和她說「母乳只需要 3 小時餵 90 cc 就好」時,她一臉不可置信。我甚至翻出陳昭惠醫生的《母乳最好》,把相關篇章貼上標籤,要求她睡前閱讀。想想啊,我可憐的媽媽,還如同學生般被要求要念完書才可以來帶小孩,也真的是難為她了。

但我媽確實很尊重我,她說她也沒餵過母乳,所以她選擇相信我。我家老大就在這樣 3 小時 90 cc 母乳的瓶餵下,養得白白胖胖,直至 6 個月,另一個戰場的開啟:副食品。

我自認我走得很尖端,我也很慶幸我的家人老公非常地尊重我。老大 4 個月時,我媽開始問我要不要餵米湯、米糊時,我向全家宣告:「不用,我決定要走BLW」。當時,我媽還在上保姆課程,拿出她的課本,和我討論課本上的 10 倍粥、磨碎、一次一樣食材等等規則。我只回了她一句,哈姆利克的部分要好好上課。其他的有問題,我可以和老師討論。

我媽因為擔心小孩噎到,所以我們決定只有晚餐我和我老公在家時,才會進行BLW,白天的時間就照常喝奶。最初小孩的晚餐就是BLW三寶:花椰菜、玉米筍、紅蘿蔔,然後加入各式各樣的條狀蔬果和肉類。吃一口吐兩口、丟地上、捏來捏去的各種情況,我爸媽見怪不怪,直說讓小孩自己吃很好。我媽後來也說,我小時候她極少餵飯,等到我會自己抓湯匙了,她地板上鋪好報紙,讓我自由開吃。

許多預期的磨合都沒有發生,讓我感到自己非常地幸運。當然,我和第二組媽媽村的成員:我的公婆,就有比較多的內在糾葛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