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我見】腳與跤

何補齋
·
·
IPFS
·
同樣的一個「漢字」,在中國普通話是一個發音、在台灣國語作另一種發音、於日本漢字又是其他發音、乃至韓國漢字發的音又不一樣,甚至越南語也可以寫作漢字(如姓名),發音也不同。這乃是語言的「正常」,而非「異常」。

https://matters.town/@hsuotto/386105-%E5%8F%B0%E8%AA%9E%E6%88%91%E8%A6%8B-%E8%85%B3%E8%89%B2-%E8%88%87-a%E5%92%96b%E5%92%96-bafybeiczfrmuyvbbptity52ed2kara7cro3xz74luwup3duwpwnyobs7ui

前文提到「腳色」一詞,略想補充如下:

關於「腳色」讀作「咖曉」一事,在單字的發音上,是無法相符的。所以現行許多台語研究者都寫作「跤數」、「骹數」。

鄙意以為,「跤數」一詞先前並未見於任何文獻,應當是因應台語發音所創造之寫法。而「腳色」一語則流傳有緒,是日常用語,後來似乎又轉變為「角色」一詞。「腳色」一詞在傳入閩南,因「角」、「腳」不分,而「腳」、「跤」、「骹」都是指人的下肢,可以互通,因而產生了訛寫再訛讀的情況,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台語的「幫忙」,讀作「tauʟ-ka-tsiu`」,通常寫成「鬥骹手」,其實寫作「湊腳手」可能比較好理解。

《水滸全傳》第四十五回:「那婦人專得迎兒『做脚』。」還有《紅樓夢》第九十一回:「我不能自去,少不得要他『作脚』。」「做脚」和「作脚」在台語也是有的,一樣是做幫手的意思。所以說,是否一定要把「腳」寫作「骹」或「跤」,其實也未必。

同樣的一個「漢字」,在中國普通話是一個發音、在台灣國語作另一種發音、於日本漢字又是其他發音、乃至韓國漢字發的音又不一樣,甚至越南語也可以寫作漢字(如姓名),發音也不同。這乃是語言的「正常」,而非「異常」。

因此,在台語的書寫上,捨棄「腳色」而取「跤數」之寫法,也不一定是明智的選擇。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何補齋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