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 之经济学十大原理

matters_06
·
·
IPFS

一、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个社会要做出很多决策,必须找出某种方法来决定谁做哪些工作及谁来做这些工作。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必须对社会资源进行适当地管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还研究人们如何相互影响,最后经济学家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二、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2.1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比如个人时间的分配,可以把周末全部用来打游戏或者全部用来学习,也可以一部分时间用来打游戏,一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每多花一个小时打游戏就减少一个小时用来学习的时间。


社会也有权衡取舍,军费与消费品的取舍,环境与经济水平的取舍。


另一种取舍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选择。


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的利益。平等是指将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政府在设计公共政策的时候,效率与平等往往互相冲突。福利制度、失业保险都是为了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平等,但是降低了效率。


在 1958 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创立了人民公社制度,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损害了劳动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经济产出的减少,也就是为了平等把蛋糕本身也做小了。因此公共政策要合理地进行权衡取舍。

2.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经常面临着权衡取舍,在做决策时要考虑行动的成本和收益。


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


上大学的主要收益是丰富知识和在一生中都拥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


也许很多人认为上大学的成本是学费、书籍、住宿和伙食费用的总和,然而这个总和并不是上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种计算有两个问题:

  1. 里面的某些成本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离开学校去直接工作也需要伙食费和住宿费。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工作地方贵时,那么贵的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比如在大学中一年的住宿和伙食费用总和是 15000,而工作地方一年的住宿和伙食费用总和是 10000,那么 15000 - 10000 = 5000,5000 才是上大学的成本。

  2. 上大学的最大成本是时间,上大学就会把时间用在上课,考试,读书写论文上,就不能把时间用在工作上,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为了上大学而必须放弃的收入是最大的单项成本,比如直接工作一年可以赚 5 万,上大学必须放弃这 5 万。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人们在做任何决策时必须考虑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韩剧《请回答 1988》中的崔泽是一个天才围棋少年,他不上大学专注围棋训练,然后参加比赛可以获得过亿的奖金,那么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因此不值得花费这些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

2.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


当可用的机会给定时,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往往处于中间地带。


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完全不学习和一天学习 24 个小时中选择,而是考虑是否多花一个小时学习从而少花一个小时玩手机。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来描述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如果一个电影院播放一场电影的成本是 500,有 25 个座位,可知每个座位的成本是 500 / 25 = 20。目前已经订票了 20 人,还有 5 个座位是空的,没人订票。这时候有 5 个学生说自己没多少钱,只愿意花 10 块钱购买电影票,那么电影院应该把票卖给这 5 个学生吗?


当然应该,电影院有空位,增加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一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 20,但是边际成本可以当做 0, 边际收益是 5 * 10 = 50,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卖给学生电影票是有利可图的。


边际决策有利于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济现象。


有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这么贵?


人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钻石不是必需品。但人们愿意为钻石支付的钱要远远多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边际收益。


水是必需品,但是增加一杯水的边际收益很小,因为水的供给太多了。


钻石稀少,人们认为增加一颗钻石的边际收益很大。


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人就会采取行动。


2.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行动的某种东西。


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人们就会决定少吃猪肉,而养猪场老板就会多养猪,有利可图。


市场的高价格会提供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多生产的激励。


2.5 原理五:贸易让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可以让双方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因为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无论是耕种,生产衣服还是盖房子,通过与其他人开展贸易,人们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服务和商品。


2.6 原理六:市场是组织经济的一种好办法

首先谈一下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英语:Planned economy),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根据经济计划进行的。


计划经济运行的前提是政府官员可以最佳地配置经济中的稀缺资源。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大部分计划经济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制度,转而走向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所替代。企业自行决定雇佣什么了和生产什么产品,家庭自行决定为哪个企业工作和购买什么产品。


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利己心理和价格信号指引自己的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没人去追求总体社会的经济福利,但客观结果导致了总体社会经济福利的提高,颇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状况。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市场在交易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市场价格会反映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这种物品的社会成本。


价格会因为供需定律而在市场上自动调整,指引买卖双方达到某种结果,这种结果通常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也解释了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计划经济国家中的价格是规定好的,不能改变的,将「看不见的手」绑了起来。

2.7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既然市场经济如此厉害,我们还需要政府做什么?


需要政府的原因有保护产权和促进效率或平等。

2.7.1 保护产权。

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如果一个农民种的庄稼在收获时节会被别人偷取,那么这个农民便不会种庄稼。因此需要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来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益。


2007 年的时候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用法律来保护人民的合法财产,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2.7.2 促进效率或平等。

市场是强有力的,但是并非无所不能,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促进效率,另一个是促进平等。


① 促进效率

「看不见的手」通常可以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使经济蛋糕最大化,但是也会出现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市场失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外部性,另一个是市场势力。


那么什么是外部性呢?


外部性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造成的影响。


在公共场所吸烟,让别人吸二手烟,是负外部性。打流感疫苗,不仅自己受益,也降低他人的感染风险,是正外部性。


当一种产品的生产污染了空气并引起住在工厂附近的人的健康问题时,严重降低了社会福利,市场本身没有考虑这种成本。


市场势力指的是单个个人或公司或某个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如果一个小镇每个人都需要水,而小镇只有一口井,那么这口井的拥有者就没有竞争对手,他垄断了市场,那这个人就可能通过限制水的产量而获得高额回报,损害了小镇人民总体的社会福利,出现市场失灵。


如上所述,当存在外部性和市场势力的时候,需要政府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来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


② 促进平等

「看不见的手」可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但是它无法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


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比世界上最好的象棋旗手赚更多的钱,是因为人们愿意为电影电视剧付更多的钱。


市场经济无法保证平等,这种不平等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在 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许多公共政策,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就是为了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2.8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 年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 70,930 美元,中国是 11,880 美元,而东非的一个国家布隆迪是 220 美元。


平均收入的差别会反应在生活质量上,比如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的电视机和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障,更长的寿命。


一个国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差异也是巨大的。


生活水平的区别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区别,生产率指的是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


生产率高的国家,大部分人享受高的生活水平,生产率低的国家,大部分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


一个国家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还是在 1992 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9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小时候有一个想法,既然钱是国家印出来的,那么国家一直印钱,把钱发给人民,岂不是大家都是富翁了。


不是的,当国家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后,货币的价值就会下降,物价就会上升,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于是民众手里的钱就不值钱了,因此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目标之一。

2.10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长期来看发行过多货币会导致物价的上升,但是短期来看,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短期来看货币量增加,也就是手里有钱了,那么就要买买买消费啊,会增加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企业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企业雇佣了更多的工人,那么失业率就会下降。


因此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三、本文经济学术语

  1.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4.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5.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7.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行动的某种东西。

  9.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1.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造成了影响。

  13.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15.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