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 我 / ta为什么是这样的?🤔
「引」
在一些沟通场景中,你是不是有碰到有些人就是很快的做反应?看起来很有灵气。他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绪随着他人的气场甚至谈话的氛围而变化。起初,我很羡慕这群人,根据他人的心理状态来感知和解释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人类令人着迷的能力。
后来我知道,在认知心理学领域,通常大家把对于这个能力称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ToM),即理解他人思想、信念、欲望和情感的能力。这种理解能力使个人能够预测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行为和想法。它是人类社会交往和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使人们能够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心智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理解他人:初步了解对方的意图,尝试理解。
有效沟通:当与他人交谈时,我们会考虑对方的知识储备、兴趣和当下的感受,从而及时调整我们说什么、如何说。
愉快合作:我们往往需要预测他们的需求和反应。在团队环境中,了解每人的长处、短处和动机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分配任务,相互support。
应对冲突:心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言行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解决冲突。当我们考虑到所有相关方的观点和情绪时,我们就能找到更有同理心、更公平的解决方案。
了解社会规范:驾驭社交场合,观察当时的人们反应来及时判断和应对。
看看下图你可能会明白(更晕了)点儿⬇️
「主体,目标和意图」
Identifying Agents, Recognizing Goals, Assessing Intentionality
主体(agents) 类别让人类能够识别世界上那些能够自行行动的移动物体。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儿童也会将其视为主体的标志,这些特征包括自我推动、有眼睛、对互动伙伴的行为做出系统反应。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我们认识到生命(being)有主动性(agency)的存在。识别主体包括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理解我们环境中的某些实体可以有意识地行动。
通过不断学习行动主体追求目标的行为,我们开始分辨哪些行为是‘有意图/故意‘的(intentional)。对于目标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行为主体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简单来说,我们认识到行为主体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当我们看到同事加班到很晚,我们可能会推断出他们的目标是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手头的项目。
随着我们对行为主体追求目标的行为模式的不断学习,我们开始能够辨别出哪些行为是有意为之的。
「模仿,拟态和共情」
Limitaion, Mimicry, Automatic Empathy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倾向,即仔细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照着做--即使感知者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行为。一种微妙的、自动的模仿形式被称为"拟态"(Mimicry), 当人们相互模仿时,可以达到一种同步状态。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正在对话的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姿势、语气甚至是情绪的高度同步。研究结果表明,大脑机制将感知信息与运动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看到你移动手臂时,我的手臂移动程序就会被激活),从而使同步成为可能。但因为其具有选择性,人类行为和情绪的同步和镜像(mirror)机制比动物更加复杂,
模仿他人的行为是学习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在职场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新员工模仿经验丰富的同事的职业行为,以适应工作场所的文化。而在交谈中模仿朋友/同事的肢体语言,这可以增强联系感和理解力。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感受到他人感受的本能能力心理学称之为自动共情(Automatic Empathy)。简单来说,是一种人天生有的融入性质。
「共同关注和视觉视角采择」
Joint Attetion, Visual Perspective Taking
在自动状态之外,人类还能主动参与他人的心理状态,例如,当他们进入共同注意的状态时,比如A和B,他们分别在看同一个物体,又都意识到他们共同在看这个物体。两个人共同关注一个对象或事件是社会学习和交流的基础。它能使个体以协调的方式相互接触。
另一种参与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叫做视角采择(Perspective taking)。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时,我们就会想象性地采用他人的空间视角,并确定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是怎样的。
「投射和模拟」
Projection, Simulation
当我们尝试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换位思考)时,我们就得超越仅仅是在脑海中旋转自己的观点(mental rotation)。一个理解他人想法或感受的方式就是模拟(simulation)——用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模拟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坐在那个严厉的审讯者对面,我会是什么感觉?我可能会感到害怕......” 这种模拟的更简单的版本是假设别人的想法、感觉和愿望和我们一样——这被称为“像我一样”假设(Meltzoff, 2007)或者社会投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缺乏心理视角的行为,因为我们会假设他人的视角和我们的视角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和对方有相同的环境、背景、知识和目标,这可能是个有效的策略,但如果这种假定的共同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那就可能会导致换位失败。
「明确的心理状态推断」
Mental State Interface
要真正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就必须把自己的思考、感受和认知搁置一旁,努力去琢磨他人可能的思考、感受和认知。在社会心理学的诸多论述中,这一过程被称作“悬置”。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借助各种信息。一方面,我们依赖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既包括普遍性的知识(比如“人在面对持枪者的威胁时会感到紧张”),也包括针对特定个体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依赖于对具体情况的感知——比如行为主体正在经历什么、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以及他们所看到或忽视的事物。
挑战在于,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模拟他人的思维方式。但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意识到何时应该跳出自己的视角,真正地去代表他人的视角——这可能包含着完全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参考阅读:
Meltzoff, A. N., & Moore, M. K. (1977). Imitation of facial and manual gestures by human neonates. Science, 198(4312),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