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讀書筆記之四
4《國史大綱》
文獻標題: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第四章 霸政時期
版本: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文字摘錄&讀書心得: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
西周三百年歷史,最重要者為封建政體之創興。P38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中對分封制的描述:
「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當夏後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恆,累世稱王。湯末放桀之時,亦已稱王。當商之末,有周之文武亦稱王。蓋諸侯之於天子,猶後世諸侯之於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於《牧誓》,《大誥》,皆稱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未全定也。」 商王僅為諸侯之長,周王則為諸侯之君。從周代起,大力分封親戚以屏周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鬆散的方國聯盟制轉變為嚴格的等級分封制。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
「春秋」之名的由來:孔子作春秋,則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後世即名此時期為「春秋時期」。P51
周室東遷,引起共主衰微,王命不行;王命不行引起列國內亂和諸侯兼併,進而導致戎狄橫行。P54
當時諸夏所最感威脅者,南方有抱帝國主義兼併政策之楚國。P58
總觀當時霸政,有二大要義:
一則為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聯盟,以抵抗北方遊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淪亡於遊牧之蠻族。
二則諸夏和平結合以抵抗南方楚國西方秦國。帝國主義者之武力兼併,因此得保持封建文化,使不致即進為郡縣的國家。
其大勢為文化先進諸國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諸國逐次征服。(如晉代齊,楚代晉,吳、越代楚,最後統一于秦。)同時文化後進諸國,雖逐次征服先進諸國,而亦逐次為先進諸國所同化。
其文化落伍諸部族,則逐次消滅,或逐次驅斥。
在此進展中,諸夏結合之團體亦遂逐次擴大,為中國逐次形成中央大一統郡縣國家之醞釀,而上古史亦逐次宣告結束。P65
春秋時期的貴族文化: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個極混亂緊張的時期;但別一方面,則古代的貴族文化,實到春秋而發展到它的最高點。春秋時代常為後世所想慕與敬重。P68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霸政時期
二 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1、郡縣制之推行。(貴族世襲制之衰微)
影響:(1)貴族世卿與遊仕勢力之更迭。(2)軍民之漸趨分治。
2、井田制之廢棄(土地、稅收政策的變化)
3、農民軍隊之興起
4、工商業大都市之發展
5、山澤禁地之解放
6、貨幣之使用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
貴族封建,立基於宗法。國家即是家族之擴大。宗廟裡祭祀輩分之親疏,規定貴族間地位之高下。宗廟裡的譜牒,即是政治上之名分。P93
大祭前有會獵。天子祭禮,諸侯畢至助祭。祭後有宴享,表示相互間的聯絡與名分。宗廟的「宰」,和掌禮的「相」,便是主持這些名分的人。臨祭有歌頌,有祈禱,有盟誓。頌詞、禱文、誓書的保存,便成後來之歷史。
宗廟裡的祝史,還兼掌占星候氣,布曆明時,使民間得依時耕稼。並記載著祖先相傳的災異及其說明。如周廟所藏周公金騰,是其例。
大抵古代學術,只有一個「禮」。古代學者,只有一個「史」。
史官隨著周天子之封建與王室之衰微,而逐漸分佈流散於列國,即為古代王家學術逐漸廣布之第一事。
禮本為祭儀,推廣而為古代貴族階層間許多種生活的方式與習慣。此種生活,皆帶有宗教的意味與政治的效用。宗教、政治、學術三者,還保著最親密的聯絡。
祭禮的搖動,即表示著封建制度之崩潰。P95
(1)「禮」的含義:
《說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
「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
王國維《釋禮》:豊字上半「象二玉在器之形」
《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以倉壁裡天,以黃琮禮地。」
五禮(《周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2)「示」的含義:
《說文解字》「示」部共67字,都與祭祀相關,基本體現了漢民族的宗教祭祀文化。「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示:靈石崇拜時期的「桌石」,為最原始的神主。神主代表祖先神靈,神聖不可褻瀆。
(參考文獻:雷汉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M].成都:巴蜀書社,2000:19)
(3)「祭」「祀」的含義
《說文解字》: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
祀:「祭無己也。從示巳聲。」
祭祀的主要目的:「血食」(血祭)+獻「腥」
《周禮註疏·大宗伯》:「立天神地衹人鬼之禮者,謂祀之,祭之,享之。」
三大系統:天神、地衹、人鬼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祀」關乎統治合法性。戎:軍事
「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左傳·僖公十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